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燕赵都市报》)

从记者的采访中,我们得知苗卫芳的梦想“就是创作文学”。他之所以在取得研究生学历后选择回乡务家,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偏大,客观上就业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的“耕读情结”,想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宽裕的时间,圆自己的“作家梦”。

按理说,苗卫芳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好,既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谓是“鱼和熊掌兼得”。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个人选择,家人容不下——父亲以服毒自杀的极端方式予以反对;村民容不下——以他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其实,不论是家人容不下还是村民容不下,都是社会容不下他这种选择的缩影。在不少人的眼里,让一个研究生当农民,是在浪费优质教育资源,简直就是“大材小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一位中国家长的期盼。这样的人生规划和价值取向,深深浸润在人们的脑海中,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几近成为“定律”。在村民和家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像苗卫芳这样的高学历研究生,不说是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至少也要捧上“铁饭碗”才行,怎么能回乡当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再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期望值择业。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近年来,媒体相继报道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高校硕士研究生当楼管员、哈佛大学优秀学子当出租车司机等的报道,他们当中不乏有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事实说明,如果仅仅以他们选择的职业来衡量是否成才,这种观点不仅有失偏颇,而且走上了极端。回过头看,即便苗卫芳因为自己的选择最终没能成为“大作家”,但这种努力奋斗的过程,依然丰富了他的人生,发出了自己的光彩,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应当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尊重。

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发展平台,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倘若没有勤奋专注的品质,没有对目标的执着努力,没有坦然面对挫折失败的的态度,成才不过是空中楼阁。给“农民研究生”自主选择多一些宽容吧,这不仅表明我们正在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多元的标准对待多样化的就业现象,也是社会更加成熟理性的重要标志。

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40岁从学校毕业后,因找不到工作回家种地,被村人当作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其父为此服毒险些丧命。(中国青年网10月17日)

苗卫芳因考研成功曾被作为家乡人的骄傲,为何毕业后求职却连连碰壁?硕士研究生毕竟是人群中的少数,如果连他们都求职无门,那大多数没有这个学历的人不是就业形势更糟,观察周围,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果真要因他一人的遭遇来认定“知识无用”,那才是最大的误解。

仔细追寻苗卫芳的人生轨迹,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导演他的悲剧人生(到目前为止)的,完全不在于读书太多读傻了,而在于观念陈旧思想僵化,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死读书。能入书而不能出书。

首先必须说明两点。一则,种地并不可耻,劳动致富没什么不好,只是这于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的苗卫芳而言,专业既不对口,也谈不上体力和技术上的优势。二则,换个角度看苗卫芳,他是优秀而坚韧的。因境贫寒,高二就被迫辍学的他并没有听凭命运的摆布,国家放宽高考的年龄限制后,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三年拿下专科,五年拿下本科,又于2008年一举考上研究生,试图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他终于看到了人生的曙光。读书三年,他还写成了30万字的小说,其中不乏他自身的奋斗史。

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毕业后的他在求职中却连连碰壁,最后被逼无奈只好回家种地,本来疾病缠身的老父自觉颜面无存服毒险些丧命。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悲剧,笔者认为,除过40岁的年纪偏大给他求职带来障碍这样的客观原因,最根本的障碍恰恰在他自己。

首先,他没有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苗卫芳有他的文学梦,在校期间就写出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二月兰》,毕业后他的理想是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当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以方便自己继续进行文学创作。而这样的“铁饭碗”至今没找到。经熟人介绍,他曾到保定东方双语学校工作,负责校报编辑和领导讲话稿写作,仅仅十余天便辞职。他自己解释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一个适合的写作环境”。

苗卫芳的家境并不好,高中辍学后从事着收入微薄的半工半读生活,研究生毕业后父亲疾病缠身,按理他应该首先关注于家庭经济收入才对,实际上他却仅仅因为“该校领导(指保定七中)总想骂人”以及“没有写作环境”这样的借口匆匆离职了。生存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却一味抱持着内心的清高追求理想,这样下去,若非家里还有几亩薄地,真的会饿死人的。这一点,他可能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也许,在苗卫芳的心里,真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吧。

其次,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主动发现并克服职业发展中的“障碍”。苗卫芳曾到保定七中应聘,试讲中因口才欠佳被淘汰,他对此总结的原因是“招录不公平”;今年7月,曾有灵寿县护驾曈中学主动邀请苗卫芳去任教,可惜对方出价2500,苗的要求是2800,只因300元的差价没有达成合作,其结果是一分钱工资没有。不晓得苗卫芳为什么较这个真,他放不下的究竟是300元呢,还是他硕士研究生的身价和可怜的所谓自尊。借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一点——在你还没有大的成就之前,你的自尊并不重要。在苗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错在别人,自己就不愿作一点改进和妥协呢?殊不知这一点点的固执却恰恰成为他的境遇更加悲惨的症结所在。怨天尤人,铁定没有出路。

再者,一味求稳,逃避现实。市场经济时代,稳定的“铁饭碗”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已经不复存在,却是苗卫芳“宁缺勿滥”的执着追求。面对种田的日子,面对村人的种种讥讽,他却说自己有“耕读情结”。不知道面对贫困的家庭,面对疾病中唉声叹气的父亲,他的耕读又如何田园的起来?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新华社记者到陕北采访,遇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做什么?回答:挣钱。又问,挣钱作什么?答:娶婆姨。复问,娶婆姨作什么?答:生娃。再问,生娃做什么?答:放羊……苗卫芳一定程度上就和这个放羊娃一样,把自己苑囿在一个没有突破的循环里,自我陶醉、日渐窘迫。

说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数年前,陕西西安曾有记者写过一篇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的报道《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报道讲述了陆步轩的故事,现在想来,其中诸多细节表明,在生活追求上,苗卫芳和他很有相似之处。

毋庸质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很显然,知识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和决定因素。一个人,无论学历多高,如果一味认死理、钻牛角尖、思想僵化,逃避现实,自命清高,处理不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想要获得大的发展,那也是不太可能的。

河北人苗卫芳今年研究生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这个案例最令人担心的是,当地村民从苗卫芳考上研究生的艳羡到后来的鄙夷态度逆转而刮起的“读书无用”风潮,这或许才是更需要关注与反思的真正悲剧。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鼓舞了多少寒门学子发奋读书,跳出农门,求学成才。即便在包分配的教育体制已被打破的今天,“高学历”仍然是农村娃改变现状的人生梦想。但是,上学不等于就业,“高学历”不代表有能力,是人们不得不直面的社会现实。

应该说,苗卫芳的“高不成低不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心态自闭和能力不济。事实上,读研究生如同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一样,不过是储备知识、打实基础、练就本领的过程,就业成才还要靠胜任实践和适应社会的现实能力。从苗卫芳的求职经历看,其就业目标只定位于“铁饭碗”这种挑剔择业的心态正是其就业悲剧的根源所在。

退一步讲,即便是“研究生种地”,也并非简单意义的“回到原点”。受过高等教育的苗卫芳已是有别于父辈、掌握新知识的新型农民。“种地”不过是务农的代名词,只要思想解放,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依旧可以怀揣“写作”的梦想。在猪肉价格飞涨的那些日子里,不是曾有大学教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养猪吗?更何况学兄们早有出摊卖肉、外出打工和当村干部的先例。即便是果真“种地”,同样可以搞科学种田、多种经营。

“成才”的真正涵义是干事创业,而有知识储备的人便是干事创业的“潜力股”。读书益智,迟早“有用”;不读书愚昧,终究“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种地”并非“读书无用论”的活标本,而是反思就业观念、矫正人生坐标的清醒剂。

(张玉胜)

古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儿子当个农民研究生也没什么丢人显眼的,随着社会的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即便当农民也是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并不是说当个修理地球的农民没有文化就能把地种好,种地也是需要科学技术的。中国的水稻增产增收,如果没有袁隆平那样孜孜以求的科学家,水稻产量也不会上千公斤。

据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报道,10月11日,优酷网拍客上传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众多网站论坛纷纷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据调查,这个视频的主人公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苗父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41岁的苗卫芳,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阜平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他真的是“读书无用”的注脚吗?他为何会选择回家种地?他的悲剧背后有怎样的隐情?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近苗卫芳,解读这名“农民研究生”。研究生回家种地就是读书无用,这是人们思想上的错位于错误的翻版,是不能正视现实,不能面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弱智表现。笔者认为,不管是何种原因,不管有没有其他方面的隐情,苗卫芳的父亲都应当为儿子有足够的勇气回家种地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垂头丧气,并服毒药去寻短见。

就算是儿子没大出息,但他没有给父母招惹祸事,没有给家里造成什么经济损失,他能做出正确选择回家种地,我们不能不说他是富有理智的选择。这一点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让儿女们有上天入地的超级本领,不能把一切他人可以实现的梦想都当做是自己儿女们的今天或明天。我们都是庄户人家出身,我们整天与庄稼打交道,同一块地里的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也有差别。那么,人类也不例外,不是每个人都能用一个模具制造的。如果我们普通百姓的心里能有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之法,我们就会为自己家里拥有一个别人家没有的硕士研究生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而绝不是唉声叹气和自卑。

作为普通人,只要能干好普通的事情,并精益求精,那也是一种乐趣与精神境界。幸福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低学历和高学历之分。自己的幸福只要不对任何人构成什么伤害,那幸福理所当然就是我们自己的,谁也把他抢不走。

如果让我回答什么幸福?我会告诉我自己,幸福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坦然地享受一点物质上的幸福,但是千万不能贪婪地占有不属于自己劳动所得的“幸福”。如果我们把不劳而获的东西当做幸福去追求,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早晚会让我们吃尽苦头,并悔恨终生。如果我们没有条件享受物质的幸福,我们可以选择精神上的愉悦,心情舒畅也是幸福,而且是比物质享受更加愉快的一种思想境界。口渴的时候,有人给我们一碗水喝是幸福;我们因不慎丢失了钥匙,有人捡到还给我们是幸福;我们感觉自己做的一顿饭菜很可口,是幸福;单位效益好,给我们涨了工资是幸福;我们的父母健健康,不用我们当子女的每天请假不上班伺候是幸福;我们生日的那一天,儿女们牵挂着打了一个电话,发来一条祝贺的短信是幸福;去市场上买菜时差一块钱,商贩信任地让我们把菜拿到了家是幸福。总之,只要我们把自己往幸福里想,我们每天都会是幸福的。如果我们脱离实际,总喜欢好高骛远,总喜欢拿自己和那些有钱人去比,可能我们什么时候都是不幸福。所以,幸福的标准是我们自己确定的,我们的指标应当实事求是,不要总把自己和有钱人去攀比,只要我们没有攀比的心态,就不会有每天的烦恼。更不会有当儿子读完研究生回家种地时,我们就想不开,我们就和自己过不去,甚至于服毒自杀。

5月25日晚上10点,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乡柳树沟村。苗卫芳63岁的母亲睡了一觉后醒来,发现67岁的老伴苗风山还在沉睡,她连推了几把他都昏迷不醒。她害怕了,叫醒隔壁的大儿子,忙把苗风山送往阜平县中医院。医生检查后,建议送往省城的大医院。当夜,苗风山被送往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抢救。血液检测发现,他的血液中安眠药成分3.9mg/L,而达到2.0mg/L即为中毒。所幸抢救及时,苗风山起死回生。人啊,人!我们为自己那点不值一分钱的面子,竟然把自己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来,不仅让那个原本安静的小村庄热闹了,而且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了我们的那点小出息。为了一点小面子而丢了大面子,这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10月12日,回忆起这件事,苗风山坐在院子里,愁眉不展。苗家坐落在半山腰,四间平房被烧柴做饭熏得黑乎乎一片。为防山洪,房子地基以上1米的墙体是砖砌的,再往上便是泥胚子。家徒四壁,一台冰箱显得十分扎眼。他的老伴儿从炕上努力挣扎着坐起来,反驳起丈夫:“还说我呢,你现在连个烧火做饭的柴也捡不回来。”苗风山前几年腰椎脱落做手术后留下后遗症,现在两腿走路乏力,丧失了劳动能力。苗风山说,自己寻短见,一方面是因为疾病缠身,无钱医治,更是因为儿子苗卫芳。2008年,苗卫芳通过自学考取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时,曾是太行山深处这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的骄傲他是村子有史以来的第一名研究生。苦读三年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又回到了原点,到村里种地。街坊邻居议论纷纷难以理解。村民苗西平说:“这孩子这么多年学白上了,学的专业与种地也不对口。”还有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我想着一死,烦心事再也看不到了。”苗风山说。一个人和一家人的幸福不能演绎给别人看,而应当脚踏实地的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那份心情愉快的每一天。怕别人的冷嘲热讽,怕他人把自己儿子当做反面教材,但是光怕是没有用的。面对儿子的挫折,儿子或许比我们当老人的换药苦恼,我们不但没有给与儿子更多鼓励,却以悲剧的方式选择逃避。然而,逃避并不是这个家庭的幸福。如果喜死了,村里人则更有理由把咱们的儿子当做反面教材。难道说,我们的儿子就这么让你恨之入骨吗?不是的。但是你的这种教育方法食物安全错误的。难道,苦中就不能作乐,寻找自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吗?攀比是人生的天敌,它会让原本具有信心活下去的人们失去生的希望,并转而产生绝望。在这样的结局下,老哥哥你认为你的逃避是对还是错?是幸福还是更大的悲剧?如果因为你的错误选择,把儿子逼疯了,逼傻了,老哥哥,你的罪过可就大了。你想过没有?

如果有人说研究生回家种地就是读书无用,我要告诉大家,那是一群傻子说的啥话。读了书就不会没用处,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是大用场和小用场的问题。要知道,眼下是市场经济信息时代,没有知识和文化是寸步难行的,有了知识储备才能卧薪尝胆,才能有待时日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