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60个学生,40多个来四川考公务员。他们之前还曾转战北京成都天津,各省市公招和国考都报名(11月5日《成都商报》)。

从这个局部来看,三分之二的大学生,第一次挤过“高考独木桥”之后,又第二次挤上“公考独木桥”。千里迢迢,转战南北;个中艰辛,何人能知。其实,另外三分之一,又何尝不想考公务员?恐怕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或不得不放弃罢了。滴水见日,一叶知秋。此情此景,只是全国“公考热”大爆炸的冰山一角。恰巧前一天,有一条新闻很是引人注目。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孙远,在一家IT公司工作,短短几年,年薪高达15万。如此骄绩,也没能挡住他报考公务员的脚步。

千军万马强过一桥,其惨其烈,难以想象。“一个师兄考了六次终于成功”,便成为他们传颂的佳话,仰慕的英雄。尽管“成功的概率只有1%”,但是“考50次就变成30%多了”,小概率事件重复N次试验,终究发生的概率趋于1,成为他们互勉的慰藉。公考热产生的公考经济、公考GDP,吮吸着考生们付出的汗水和投入的代价。“公考热”大爆炸,有喜有忧。喜的是,公务员阶层与社会底层,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通道。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关系的平民大学生,可以不拼爹拼自己,通过公考的通道,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改变自己的人生,给培养自己的家庭也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

忧的是,社会最优秀的一批精英,都进入公务员队伍,并不能实现全社会人才的最优配置。从人才资源来讲,不是帕累托改进,更不是帕累托最优。甚至在机关超员、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是人才的极大浪费,社会潜能的极大压抑,社会生产力的挥霍。是不是这些大学生做得不对呢?不是。Ta们是个人追求的理性选择、个人理想的正当选择、关注个人利益的无可指责的选择。“公考热”大爆炸,是社会引导的结果,是正常的利益驱动之后果。是因为社会资源过多地控制在政府手中,行政权力过于庞大且强悍,公务员的待遇过分优厚而无所节制。孙远的15万年薪,以及辉煌的职业前景,抵不过公务员职业的稳定与诱惑。

国家的强大,仅仅靠政府的强大,肯定是不够的。政府只是社会生产与运作的组织者,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强大,经济的强大离不开实业的强大。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实体经济的经营和壮大,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的精英。比尔.盖茨在“公考热”大爆炸中创造不了微软,乔布斯在“公考热”大爆炸中创造不了苹果,IBM、可口可乐、吉利,可能一样都出不来。如果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强大的政府也将成为强弩之末、空中楼阁。所以,是反思“公考热”的时候了。

反思“公考热”,靠虚伪的说教没有用,靠空洞的劝导没有用。取消公考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后退,因为那势必回到纯粹拼爹的状况。缓解和平衡“公考热”,有两件事情需要做。一是改变公务员超优厚的特权待遇,二是改善实体经济的经营环境。前者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的并轨,把公务员的养老安排和标准统一到社会上来,不搞特殊化;继续约束看得见的手,把看得见的手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必要补充,而不是担当主导角色,让膨胀的权力回复到常态,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后者要减轻税赋,尤其要严格且依法控制乱收费、乱检查、有效禁止吃卡拿要。

如何给公务员热“退烧”?还须约束权力,使权力不能具有太多附加值;同时大力加大社会保障,缩小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的福利待遇差距。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昨日截止。尽管这次国考岗位被称为史上最苦“金饭碗”,首次对很多岗位附加了条件限制和要求,如标注“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职位”、“不提供宿舍”或“自行解决住房”、“常年出差”、“经常加班”,但这些附加条件显然没有吓退报考者。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以9470:1(截至昨日18时)的报考比例,成为第一抢手职位,其竞争激烈程度远超近年来“国考”的任何其他职位。

都说“国考”竞争激烈,没承想激烈到“万里挑一”的“惨烈”之状,真可谓名符其实的优中选优。为何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科员岗位能吸引如此多的人报考?最主要原因恐怕与其报考的“低门槛”、“零限制”有关:专业限制不严格,除了要求本科学历外,几乎无其他任何限制,宽松的报名条件自然吸引了众多考生青睐。因而,虽然职位属性标注为“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却不妨碍其一举成为今年最抢手职位。不知道最终脱颖而出、捧得这个最热“金饭碗”的究竟是哪个幸运者?

之所以称其幸运,倒不是说那个最终被选中者能力不行,能通过笔试、面试,战胜其他9000多挑战者而“一举夺魁”,没有突出的能力是不可能被选中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国考”考到这份上,9000多人抢一个职位,真的全靠实力说话吗?恐怕未必。

其实考到最后,排名前列的能力已是难分高下,你能说在9000余人中排名第101的与第100的能力有差别吗?而且面试按3:1的比例,能进入最后面试的3人当然称得上是优中选优的佼佼者,毕竟从9000多人中突围、成功进入面试的已属凤毛麟角,堪称精英,其能力也是不分伯仲。那么最后能获得评委青睐、捧得这个“金饭碗”的多少就有点靠运气了,在能力不相上下之际,就看谁的运气好。

这也会带来一个思考:本来“国考”堪称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方式,可如今在某些职位上考的不但是实力,到最后还带有点“撞大运”的感觉,弄得“国考”似乎不像是在选拔人才,而像是在“博运气”。这对当下的公务员考试热多少也是个提醒。

“学而优则仕”,如今的“国考”在重复着这样的传统观念,全国137万人报名赶考公务员,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其他职业吸引力的减弱。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都奔着公务员队伍而去,都热衷于当官、分配财富,而不是去从事创新性生产工作,去创造财富,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不但会受到影响,也会导致人才的浪费:一些硕士、博士本可以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倘若从政,其专业价值、学术价值、创新价值就不能全部体现。昨天有报道说,哈尔滨市拿出457个事业单位编制,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环卫工,结果引来29名硕士毕业生、2954名本科生报考。环卫工需要有硕士学历吗?个中道理其实和“国考”热殊途同归。如何给公务员热“退烧”?还须约束权力,使权力不能具有太多附加值;同时大力加大社会保障,缩小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的福利待遇差距。

此外,“国考”热的高烧不退也对其自身的选拔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000多人中挑一个,果真能选拔出那个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人?“国考”不但要公平公正,而且其选拔机制也要确保挑出的人能与职位更相匹配。

?

2013年度国考12901个职位共招录20839人,经查阅统计,其中学历要求为“仅限本科”的职位有3379个,将近三成。对此,不少研究生表示,研究生三年白读了。(10月24日《广州日报》)

与研究生感慨不公平不同,相关方面倒是一片叫好。用人单位称,基层太苦,留不住人,不如用本科生实在;专家表示,这是因岗选人,防止人才浪费。这么说来,三成都嫌少了。

并不否认,学历不等于能力,同样的岗位,研究生未必比本科生干得更好,特别是在研究生一再扩招、质量受到质疑的今天。但必须看到,这里是“未必”,不是说研究生肯定没有本科生干得好。同样,虽然现实中存在一些岗位留不住研究生的现象,但是,这些岗位就一定留得住本科生吗?这里还有一个“未必”,未必所有的基层岗位,都留不住研究生,都留得住本科生。

至于浪费一说更是可笑。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跟研究生谈报考公务员人才浪费,简直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年轻人拼命考公务员,只为追求稳定的金饭碗,确实让人焦虑。可这种急功近利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一项调查称,超七成人认同有钱不如有权。在公务员职位含金量持续增加,就业难持续加剧的现实下,劝研究生不要去考公务员,这难道不很矫情吗?

而且,所有粉饰“只限本科”的溢美之词,一碰到大专生就会原形毕露。按照学历越低越适应基层的观点,那大专生岂不是比本科生更适应基层?研究生从事服务性岗位、业务性岗位是浪费人才,本科生何尝不是浪费人才?一些岗位,大专生同样能够做得很好。据称,国家干部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已达到75%以上,已经没有进一步提高知识含量的必要。这一意义上,更应该做的是“不限本科”,让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同样的报名资格,最终择优录取。

公平是国考的第一标准,公平不仅在考试过程,也体现在资格设置。只要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就应该敞开大门,给更多人一个报考机会。或许,今天研究生招生过热了,而且质量也不敢恭维;研究生报考公务员过火了,流露出了不正常的就业观,但必须想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哪里?更应该想想,研究生的出路在哪里?

(乔杉)

相关评论:

万里挑一,国考莫成“博运气”

“仅限本科”,国考公平恐被误伤

2013年度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于昨日截止,有138.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加上待查的14.3万人,报名人数一如媒体预料的那样突破了150万,再创历史新高。千军万马挤“国考”独木桥的现象,近年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与此同时,“扫马路”的工作竟然也遭“疯抢”,就不免让人惊诧。

哈尔滨市环卫系统近期公开招聘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原本只期望能有1000多人报名,结果却引来万人“争抢”,最后报名成功的竟有7000多人,年龄在30岁以下,近半数为本科学历,而且还有29名硕士。究其原因,恐怕是“事业编制”的招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后者虽然不像前者那样,在许多人眼中有着“有钱不如有权”的魔力,却跟前者有着同一种诱惑力:它们都是旱涝保收、高度稳定的饭碗。

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个体的职业选择自有他们的理由和权衡,都值得尊重和理解。但近年来年轻人扎堆儿去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却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媒体将他们称为“稳一代”。而如果社会中原本应该最具冒险精神、最爱折腾的群体,也普遍盛行求稳心态,趋于安稳和保守,那实在不是一个国家的福音。

中国正渴望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还远没达到让年轻人可以老成守业的地步。而即使是对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来说,强大的创造力、不安于现状的开拓精神,仍然是一个值得永远追求的主题。

一个国家的青年群体,如果普遍缺乏创新的冲动、开拓的激情,甚至“敢拿青春赌明天”的冒险精神,而安于现状、但求稳当的话,这个国家恐怕很难拥有令人称道的创造力和竞争力。青年群体如果暮气可闻,则很难相信他们将能够创造一个活力四射的国家。

当然,部分年轻人热衷“铁饭碗”并不代表全体青年;最终能抢得这些“铁饭碗”的人数,比起庞大的年轻就业人口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但就业领域近年来呈现出的这种“求稳热”的升温,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择优标准和人们的取舍意向。

令人不免忧虑的是:曾被我们父辈中许多人奉为人生哲学的“安稳”,眼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又被如今的年轻一代奉为圭臬?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制正规训着青年的桀骜,安稳正磨蚀着青年的激情?

然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大都基于利弊权衡的务实和理性,我们不能苛求青年个人的职业选择,却不妨反思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一趋势。

我们的社会是否鼓励年轻一代趁青春年少去放手一搏?是否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包袱,让他们可以去尝试多种人生的可能,而不用在“房子、票子、孩子”的现实压力下缩手缩脚?有没有营造出一个可以供他们折腾、让他们不怕输不起的社会空间?有没有一个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评价标准和氛围?是不是鼓励求新求异、出奇制胜而非循规蹈矩?父辈们是否过多地将自己的择业观强加给了儿女?……

我想这一点很重要: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社会形成了年轻人对未来的看法,对生活的预期,对人生的规划,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一个社会型塑着它的青年,而青年又最终将引领这个社会的未来。有什么样的青年,我们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报名将于今天18时截止。在国考报名人数经历了2010年度约144万人,2011年度约141万人,2012年度130万人的三连降之后,2013年度国考报名有望逆转,并创下新高,达到破纪录的150多万人。(京华时报10月24日)

万里挑一的选拔,不愧为“国考”。诚然,当个公务员没有什么不好,可是这么多人都竭力去当公务员,就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这里面肯定有“蹊跷”。笔者认为,简单地说,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经济水平制约。报考公务员最诱惑的,莫过于收入以及福利上的保障了,也就是说只要当上公务员,日后的工作不太出格,这辈子稳定的工作、富足的生活是不成问题了,所以,在这些挤独木桥人的眼里,通过一博,能赢得后半生的“幸福”也是值得的。这种想法的本质是年轻人拈轻怕重的“寄生虫”思想。

二是受传统文化制约。从孔子宣扬的为官思想还深深地影响着这一代年轻人,他们认为只有当了官才能出人头地,才能门庭显耀,才能证明自己是有“身份”的人,说到底,是“虚荣心”在做怪。

三是受综合素质制约。当代青年人缺乏足够的理想,对自己的前途也缺乏足够的信心,没有大刀破釜地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认为只有把自己“嫁接”到什么平台上,心理上、生活上才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和支撑。再加上对自己缺乏充分的、理性的认识,不能针对自己的优势、特长以及社会自己需要来选择就业方向,而是全凭“个人一时喜好”或是“社会流行”设定“雷同”目标,导致大家全都一窝蜂地去挤独木桥。

四是社会现实制约。转型期就业模式还不能让年轻一代的父母所接受,他们总想让孩子找个稳定的“铁饭碗”,觉得私企“猫一天狗一天”的日子会削弱孩子的幸福感,这种家庭指导思想也影响了下一代的择业观。再有,就是现在的421的家庭模式,导致一根独苗缺少风雨的历练,在就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高的岗位竞聘不上,低的岗位不是嫌薪水低就是嫌工作太辛苦,总之,就没有太合心意的,而公务员优厚的条件正应了他们的“心结”。

近日,2013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已新鲜“出炉”,招考人数创历史新高。但令人“心寒”的职位备注令很多考生无法招架,有网友甚至感慨“这就是所谓的金饭碗?简直是史上最苦饭碗”、“2013年的公务员岗位怎么苦得感觉好像加了黄连?”笔者认为,较之于网友吐槽,我们更应该理性对待。

今年招考新要求和以往“公务员等于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看半天”的悠闲状态相比较,确实有所区别,近乎半数职位都备注着较“贫困”、会“出海”、常“出差”、要“加班”、尽“服务”、少“回报”等,但这真是“史上最苦金饭碗”?

尽管岗位多“苦差”,然公务员报考热仍将持续升温,预计将有200万人争抢2万个“史上最苦金饭碗”。古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门槛”的设置是预防滥竽充数的好标尺,对公务员基本条件和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现实需要。通过职位描述我们不难发现,“鱼跃龙门”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历经寒窗苦读,怎能“破茧成蝶”,没有经历一番磨砺,怎能“含霜傲雪”?若一些考生只冲着“高待遇”、“享清福”的公务员工作而去,又怎能做好让群众满意的工作、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呢?

国家将公务员岗位向基层倾斜,是为了有效避免诞生大量的“三门”干部。基层的锻炼和磨砺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立志从政实现人生价值的年轻朋友如果承受不了基层的苦与累,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俗话说“吃得亏打得堆”,基层有苦,但要学会苦中作乐,只有树立好良好的心态才能临危不乱、宠辱不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情怀无需人人有之,但先苦后甜、先公后私的优秀品质实为工作之需。再者,在一线吃苦、到基层锻炼,有助于新进公务员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深入了解基层实际,对其自身成长、经验积累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此次招考也应看到另一个现象,年轻精英群体择业观日益趋“稳”,这种现象也不容乐观。年轻精英是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新“血液”、新能源,若人才都来挤公务员这扇门,能脱颖而出的毕竟有限。今年国家的招考政策与已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等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意在避免人才流向单一、抑制盲目择业,扩宽就业渠道。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得有失,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请别再以“苦”叫板,“金饭碗”虽苦,却实为“有心人”准备的。

日前,2013年国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具体职位表正式公布。近乎半数岗位的备注中,出现了“常年出差”、“需要晚上值班”、“需常赴抢险救灾现场,条件艰苦”、“能够坚持节假日加班”等“刺眼”字样。考生们感慨道:“这就是所谓的金饭碗?简直是史上最苦金饭碗啊!”

“金饭碗”虽“苦”,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上对公务员工作状况的误解。社会群众普遍认为公务员人手一个管饱而又轻松的“金饭碗”,工作起来就是“一杯清茶一包烟,一份报纸坐半天”这般清闲。其实不然,随着经济社会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公共管理职能的日益增多,大部分公务员的工作强度已经达到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地步。再加上社会公众对党政机关工作效能的监督意识与日俱增,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压力双双增强。一些基层公务员面对办事群众时战战兢兢,唯恐“伺候”不到位,生怕群众不满意,工作如履薄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公务员的工作有多辛苦,社会民众对公务员的误解和偏见现象却并没有减少。虽然,这些误解和偏见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是如果不加以解释,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形象都将造成伤害。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各级党政机关可以考虑将部分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内容,主动予以公开。因为,政务公开是我国政治民主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党政部门在履行政务公开职责的时候,将一些有代表性岗位的公务员日常工作情况予以公开,既可以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公务员的辛勤与汗水,也可以拉近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最苦金饭碗”的出现,就是中央各部门在这方面做的一次尝试,取得了积极而热烈的社会反响。如果我们能将这一做法固定化和常态化,那么笔者相信,“‘金饭碗’中餐,粒粒也辛苦”将会成为公务员这一行业更贴切的注脚。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开始报名,截至24日18时。国家公务员局14日表示,此次“国考”将继续倡导诚信报考,并将加大反作弊力度,恶意报名注册,5年内将不得再报考公务员。(10月15日《新京报》)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出现了一种恶意注册现象。个别考生为了减少考试竞争对手,通过编造和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恶意多次注册报名,造成某职位报考人数爆满的假象以吓退其他考生。恶意注册行为,不仅直接剥夺了被抢注考生的报考权利,导致其无法正常报名,同时扰乱了正常的报名秩序,侵犯了更多人平等参加报考的权益,理应予以严惩。

事实上,恶意报名五年禁考,并非新规。早在2009年11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其中第五条就明确规定,“报考者恶意注册报名信息,扰乱报名秩序或者伪造学历证明及其他有关证件骗取考试资格的,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取消本次报考资格且5年内不得报考公务员的处理。”应该说,此举有助于震慑一些人的投机心理,减少恶意报名行为的发生。

不过,更应看到,5年内不得报考属于事后处罚,恶意报名行为已经发生,相关影响已经铸就。同时,恶意报名屡屡得逞,恰恰说明公务员考试报名存在重大疏漏。如果只亡羊不补牢,不对公考制度进行补救的话,很难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因此,在严惩恶意报名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刻反思,对症下药,堵塞公考漏洞。

首先,完善报名程序。目前,对考生信息的审核仅限于是否符合专业条件、基层工作经历等要求,至于考生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其他报考信息等,由于未与公安部实行联网,尚无核实措施。这一问题不得到解决,势必成为少数人恶意竞争的空子。同时,采取一些防止恶意注册的技术手段也是必要的,比如只公布职位数,不公布报名人数的做法,让考生刷人数的目的落空;增加手机验证环节,以缴费作为最终报考成功与否的标准,提高恶意注册的经济成本,等等。

其次,建立纠错机制。过去,一些考生遭遇恶意注册后向招考部门反映,却被告知只能自己带着身份证或者相关证明到招考办查询。由于“证明自己”太麻烦,许多人只能自认倒霉,放弃报名。从法理上讲,非由自身原因导致不能报名的,可以认定公务员考试审核部门存在过失。对于恶意注册造成的影响,相关部门必须切实承担责任,启动应急预案,以特事特办的形式,为当事人尽快解决问题。

此外,帮助考生维权。5年内不得报考,只是公考组织部门对于恶意注册行为的处罚,并不能弥补其行为对于相关考生造成的损失。2009年刑法修正案首次将公民个人信息纳入刑法保护的范畴,规定要对泄露、窃取和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冒用他人信息恶意注册已经涉嫌犯罪,如果考生寻求司法途径,招考部门有义务提供相关证据,帮助其向恶意注册者讨说法。

10月13日,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具体职位表公布。虽然2013年招录公告已经表示“岗位将向基层倾斜”,但职位表上一半岗位都加了“常年出差”、“职位需要晚上值班”等条件限制,令众多考生叫苦不迭。(见10月14日《扬子晚报》)

一年一度的“国考”又来了,“我为公考狂”即将上演。有预估说在“金饭碗”的吸引下,2013年提供20339个职位的中央及直属机关将可能迎来200万以上的人报名,继续维持90:1的录取比例。不过,因为今年的招录计划不少岗位明确了上述适岗要求,所以不少人大呼,今年公务员招录是“史上最苦”,“最苦金饭碗”一词也新鲜出炉。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者,“值夜班”、“常出差”、“假日加班”等在360行中并不鲜见,譬如市场营销岗位、公共服务部门,甚至一般产业工人都能“坚持节假日加班”,且有的往往是“被免费加班”。在“中国七成加班者无加班费”的数据语境下看,对公职人员的这些要求何苦之有呢?

二者,今年招录的“新意”,不过是将此前未明确但客观存在的条件文字化、书面化。换言之,即便没有这些备注,诸多公职岗位也一直是这么要求、这么做的,报考者也不傻,多少清楚一些岗位的职责和运作情况,不至于看到这些条件就觉得是“额外的负担”,现实中恐怕没人会真心觉得当个公务员“常出差”就痛苦无极限了。

这些年,当社会精英纷纷流向公共服务部门的时候,公众及媒体一再讨论,这种趋势对我们的社会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它说明了什么?它值得我们当心的又是什么?

每个职业、每个“饭碗”都有各自的操守与尊严、职责与义务。公众之所以会戴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地看待某个职业,确实与现实中某些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徇私枉法有密切关系,少数人所为难免让多数规矩人“吃瓜捞”。好在行政审批权限已六度“瘦身”,加之公共监督意识的觉醒、监督渠道的疏浚与构建,公职人员切莫认为,捧上“金饭碗”就可以混日子。

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开信,提醒考生勿弄虚作假骗取资格,勿“试考”浪费资源。据悉,“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确认参加面试却临时弃考、录用报到时放弃职位等也都将记入此诚信档案库。(10月15日《北京晨报》)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鉴于公务员在社会群体中的特殊位置,对公务员诚信提出更高要求,这是应该的,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把诚信前置,要求做到诚信考试、诚信报考,这也是有必要的。

可是,我也认为把已确认参加面试却临时弃考、录用报到时放弃职位等行为也记入诚信档案库,则显得有些过。并不排除有些人报名考试就是为了试试,好为以后报考打下基础。考生的这一想法完全可以理解,而且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所浪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是可以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又该如何区分弃考的善意和恶意呢?一个人选择参加了公务员考试,那是多方考虑的结果。最终到了面试和录用报到的时候,有了其他想法,或者有了其他更好选择,放弃了面试和报到的机会,这也是多方考虑的结果。甚至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能赶赴考场、赶去报到,这难道就要打入“冷宫”吗?他们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应受任何干涉。剥夺他们放弃考试权利,一定程度上是剥夺他们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

报考是考生的基本权利,弃考也是其基本权利。国考不是战场,不存在“逃兵”一说。在考试中,主考部门更有确保考试公正的责任和义务。现在一些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最大问题并不是出在考生身上,而是出在有的主考部门这里。考试不公、暗箱操作、权力黑幕,极大地削弱了公务员考试的公信力。现在最急迫的,显然是多在增进国考公信力上下工夫。

权利从来不是单向的,也绝不是无边无际、不受任何约束的。

昨天,国家公务员局发布《诚信报考,从我做起——致广大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公开信,提醒考生勿弄虚作假骗取资格,勿“试考”浪费资源。已确认参加面试却临时放弃、录用报到时放弃职位等,也都将被记入此诚信档案库。(10月15日《北京晨报》)

公开信已经连续发布三年,前两年都是由“诚信报名”、“诚信准备”、“诚信考试”三大段构成。今年公开信最大的变化就是,首次增添第四段“诚信履约”:希望广大考生不轻易爽约,不要随意放弃面试资格和录取资格。

对这条国考“新政”,舆论应该不会放弃围观,其中肯定会有声音拿公民权利说话,认为无论放弃面试还是放弃就职,都是当事人享有的权利,不该被阻止。

不过,权利从来不是单向的,也绝不是无边无际、不受任何约束的。作为权利的放弃,不仅不抵触作为义务的坚守(无权放弃),前后还可以转化。

精准把握此次国考“新政”的相关关键词,不难认清,“临时放弃面试”被记入诚信档案实属合情合理,一点也不为过。所谓“临时”,已然被量化为具体指“面试当天”,这边按既定方案忙得不可开交,那边不声不响,人就无影无踪,这样的爽约究竟是关乎权利呢,还是关乎诚信?答案是很显然的。如果经历了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备案等一系列繁杂环节之后,当事人竟“临时放弃报到”,诚信问题那就更大了。

“放弃”与“临时放弃”,性质是不一样的。譬如生活中常有的请客吃饭,若因故不能赴宴,提前告知一下,这不仅不算失信,恰恰是很守信的表现。但如果搞起突然袭击,等到饭局摆开架势之后,仍既不见其人亦不闻其声,相信谁都会害怕遭遇这种言而无信的客人。

事实上,虑及当事人最初的人生规划抑或不免粗糙,整个招录过程早已预留充足的回旋余地,也就是说,“退票机制”是存在的。网上报名参考之后,需要“确认参考”;正式面试之前,又有一道“确认面试”程序——“确认”二字分量不轻,若有什么变故,当事人完全可以在一个合适的环节上行使自己放弃的权利,偏等到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违约了。

节骨眼上的违约是有后果的,让用人单位当年的补员计划落空,因此被记上一次“诚信事故”,应该没有理由喊冤。

□王景曙(媒体人)

国考档案联网透明2012-10-16 09:45

国考档案联网透明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人数达20839人,创历年最高。据预测,今年报名人数接近200万,招录比例或达90∶1,竞争强度也创历年之最。这对考生是严峻考验。但有志气、有本事的考生勇于一试,并不怕考,怕的是“拼爹”“拼娘”“拼后台”,还怕恶意注册报名信息、扰乱报名秩序等等“猫腻”。

如何评价竞争如此激烈之“国考”,如何去掉考生害怕的种种“猫腻”?这当然要靠教育、靠自觉,靠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甚至靠律法。但别忘了,如今还有互联网这种新式武器,靠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透明。据日前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透露,从今年起,“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已开始全国联网运行,只要有过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和不诚信行为,就能被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和招录机关查到并按规定处理。

全国联网,空前透明,让落榜的无话可说,为志士打开报国之门,为才俊开辟献身之路。

血腥斗狗赌博违法

斗鸡、斗蟋蟀,本人看过,其激烈、其刺激,令人兴奋。最残忍、最血腥的当属斗狗,本人看过一次再不敢看了,也许因为狗与人亲近,也许因为斗狗格外惨烈。心中的愤慨是至今犹在。

据报道,北京斗狗产业已经悄然兴起。日前,大兴区一个院落里的擂台上,进行三场斗狗比赛,狂热赌客少则押千元,多则投两万元,投注者不乏附近村民,一个上午,总赌资约为20万元。这种斗狗,不是游戏,而是赌博。有人驯养斗狗参赌,有人出钱参赌,有人成了斗狗赌博专业户。

若说斗狗游戏,虽然残忍而血腥,但它尚未踩住法律之“底线”。但是,倘若斗狗变成赌博就违法了。道理很简单,扑克赌博、麻将赌博、“六合彩”赌博都违法,斗狗赌博又岂能合法?它们只有赌博形式的不同,并无赌博本质的区别。看看斗狗,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别斗了,即便不是赌博,看着人类的朋友在人的唆使下以命相搏,于心不忍!

醉汉不慎坠井怨谁

有些人就那么倒霉,有些事就那么“寸”:有位老兄和朋友喝了酒,为躲避路上车辆,走至人行道旁边的一处土路,不慎失足掉入无盖污水井中。此事发生在前天凌晨2点30分,地点是大兴区绿林苑小区门前,所幸消防员赶到现场,又是向井中输氧,又是绳索拖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他救出。目前,他经治疗已无大碍。

幸亏井中无水,否则生命危险。这事怨谁?当然先得怨醉汉,谁让他喝醉酒?谁让他一脚踏进去?也不能全怨他,主要还得怨那眼无盖污水井。那眼深井直径70厘米、深3.5米的井,不但没盖,路边还没有路灯。倘若是小孩、孕妇掉进去怎么得了!

有关人员也许会说,那是人行道旁边的一处土路,谁让他从那里走!这话没道理,深更半夜,阴差阳错,那位老兄走了那条土路,掉进井里。路上有井,井上无盖,这不应该。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很可惜,他们忘了“万一”。直到出事之后,污水井才被盖上木板,晚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