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状元雕像

近日,一条新浪微博在网上蹿红,引起广泛关注,网友评论如潮。该微博称: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纪念,这名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校长表示,立雕像的初衷是想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鼓励学生。据悉,来凤县教育局今天上午赶到来凤县高级中学了解情况后,校方已开始将该塑像拆除。(5月2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

“他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塑像底座上刻着这些文字,说明了一切问题,尖子生杨元及其塑像,已经成了母校的硬广告。这不是该校第一次这样宣示。去年,就曾搞过一次“状元游街”,胸戴大红花的杨元站立在一辆黑色轿车中,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

从杨元夺魁的那一刻起,“宣传,大张旗鼓地宣传,百世流芳地宣传”,就在校长心里扎下了根,如果巡街只是个“移动广告”,那么,立雕像无疑是“最硬的广告”,它把强化应试教育、一切向高考看齐的姿态,发挥到了极致。获取口碑,争夺优秀生源,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才是该校校长为尖子生立雕像的如意算盘。当然,这一切都在以激励学生上进的名义下进行。你眼里看到的是尖子生塑像,校长眼里看到的是名和利。

立雕像应该是某人对当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后人感激而为其塑像。高中生考上大学,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即便上考上清华,也只是个大学生而已,谈不上什么贡献。校方不能为了一己之私,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将畸形的应试教育观、人才观,强行植入每位学生和家长的头脑中。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学校应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而不是所谓的“高考状元”。

好在塑像将被拆除了,否则,假以时日,随着该校声名日隆,弄不好会搞一座尖子生的“碑林”,而杨远们若干年后,万一只混成个普通人,会不会回到母校砸了自己的塑像?那才是“一日误,误终身”呢!当然,拆除塑像也没用,校长们的念头是不会被扭转的。其实,何止一个来凤县高级中学,每一位北大清华的学生,不都是被高中母校当成了“硬广告”吗?

近日,一条新浪微博在网上蹿红,引起广泛关注,网友评论如潮。该微博称:湖北来凤县一所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立碑纪念,这名学生在去年的高考中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5月2日《楚天都市报》)

尽管人们对部分高中以炒作高考状元作为炫耀业绩、招徕生源噱头的做法早已司空见惯,但面对来凤县高中为理科状元树立的纪念雕像,人们还是不免大吃一惊。在人们的习惯性认知里,雕像应该是近乎永久性的固定宣传物,能够享受此等殊荣的当为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学校为一介高考学子树立雕像,究竟是在为谁树碑立传?

对于这名理科状元,学校将其誉为“平民教育的神话”,其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为其塑造雕像,名为“树立榜样”,其真实意图恐怕还是为了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离谱的是,校方竟将这种雷人之举美化为“校园文化”,甚至不惜以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与老子作比。其教育观、价值观的扭曲值得认真反思。

诚然,以668的高分夺得全州之冠,的确令人艳羡和值得庆贺,但学校的教育宗旨是教书育人,评价学校教学业绩的标准也应该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再拔尖的考试成绩都不过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不代表“品学兼优”的素质优秀。为高分学生塑像,无疑是在助推对高考状元的盲目崇拜,强化“考试得分,学生命根”的唯分数理念。试问,如此偏颇的“校园文化”,究竟将学校的品德教育置于何地?

高考状元被奉为人物雕像,也颠覆了人们对人才理念的传统认知。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解读,高考状元不过是成才之路上的一个阶段性成就。将高考状元打造为人物雕像,显然夸大了高中阶段的成就,同时也为主人公和建造者的未来埋下了尴尬的预期:如果“神话”延续,学校是不是要如法炮制,另建雕塑,久而久之,学校岂不“塑”多成灾;倘若当事人的未来平庸如常,当事人该如何面对母校的期待,曾经以此为荣的来凤县高中又该如何处置这“不争气”的塑像?

年年有高考,回回有状元,敲锣打鼓热闹一番也就罢了,切莫高兴过了头,炒作无节制。尤其是对于塑像之类的严肃之事,更需慎之又慎。君不见“大背头”企业家的人物塑像,到头来不过是遭人诟病、贻笑大方的闹剧。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一所民办中学最近在网上走红,起因是该校为去年的高考状元在校园内建了一座雕像。面对各方议论,该校校长表示,今后凡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校方都将为其立雕像,以示纪念。(楚天都市报)

校园内的人物雕像并不少见,为何一个高考状元雕像刚刚落户校园,就引发如此广泛争议?显而易见,都是“状元”二字惹祸。教育之弊必须纠正,教育之病不能再拖,这几乎已经是全民共识。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包括学生本人,纵使有百般想法,千种创意,还是不敢大意,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奋勇向前,在激烈的高考大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就美好人生。

可以说,所有与高考有关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状元情结,每个校园里其实都立着一尊“状元雕像”,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而已。

君不见,每到高考季,硝烟就开始在校园内弥漫。“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舍得三月苦,换得一生福”,为了打好这关键一战,家长后勤全力保障,学校又是动员又是誓师,百万学子更是头悬梁锥刺股,小宇宙亢奋到顶峰。于是乎,一个个悲壮的画面迎面而来。

去年,湖北孝感一中高三某班,50多名同学在教室内一边学习,一边打吊瓶,看得人心酸;前不久,一段名为“衡水二中2013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视频在网上走红,整齐的队列,激昂的口号,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此中悲壮,不是一人一校之特色,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从这个层面上看,来凤县这所中学给状元立雕像,看似突兀,其实这只是将大家心中对状元的膜拜具体化、清晰化而已。

近日,湖北来凤县一所民办高中为一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树立雕像,成为网络挞伐的焦点。舆论普遍认为,树雕像是一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事,一般都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以享受这一荣誉,给一名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塑像,是对教育本质的歪曲。

一般的站在反对应试教育的角度,而反对一所学校为应试教育的成功者树立雕像,看起来不会有错。但过于自信,就有可能走向傲慢。正如一位网友微博所言:你了解来凤县吗?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大部分乡镇处在山大沟深的边远山区。了解了这个背景,起码不会带着优越感去嘲讽他们了。

而我的问题首先是,一所民办高中可不可以有自己的立校目标?前些年,有私立学校放言“培养贵族”,结果受到很多人嘲弄。其实,我们所谓“培养贵族”只是高收费的代名词,被嘲弄适得其所。但欧洲有伊顿公学等不少贵族学校,它们公开标榜培养精英和绅士。中国的民办学校鼓励学生考名校,凭什么不可以?  

鼓励学生考名校,算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在中国并不违法。按我国《教育法》,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鼓励学生考名校与此并无抵触。《教育法》又规定,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而依《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谓民办学校的“章程”,是指“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民办高中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学,决无“强买强卖”的意思,鼓励考名校显属其办学自主权。

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是一个“价值高地”,也是一种“国家性知识”。但把这种“国家性知识”生搬硬套到贫困的大山深处,未必合适。在大山深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吹拉弹唱不是山里人亟须的素质,他们亟须的素质是能够走出大山,而目前最好的路径是考上名校。这是一种真实的“地方性知识”。

事实上,鼓励学生考名校与素质教育本来并不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名校要的就是高素质生源,素质教育搞得好,上名校的就应该多。鼓励考名校,如果不是素质教育的“同路人”,起码并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判定伊顿公学成功的一个指标,也无非是它70%的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

舆论挞伐大山深处的民办高中,似乎是说,大家一点都不在乎上名校,而真心服膺素质教育。这种价值表象,不仅反“普世价值”,而且走向反教育价值。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度重视子女教育,教育目标就是上名校,毕业后拿高薪。犹太人和华人之所以在美国成功,重视教育、崇尚名校即是秘笈。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吗?很多人只是言不由衷罢了。

学校给一名考上清华的学生塑像,从“对社会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不予认同。但英国王室两三岁的王子公主,肯定谈不上“突出贡献”,却照样被画成油画或者塑成雕像,供奉在王宫里。一所民办高中,给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塑像,既然并非国家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视为一种“校园文化”,给予宽容呢?

北大清华一直都是考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地方,很多地方从学校到政府都会重奖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奖钱已见得多了,奖一座塑像却是第一次见到。近日,有网友微博爆料湖北来凤县一高中为考上清华的学生立塑像,塑像下有长长的碑文,介绍该生的出生年月、高考分数,还称“他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当地教育局过问此事后,校方已迅速将塑像拆除。

此事被曝光后,引来网友无数吐槽。这事儿确实有不少可以吐槽的地方,简直就像一场滑稽的闹剧。考上清华就立塑像,显得过于功利和浮躁;为活人立塑像,显然有些愚昧和夸张;这种方式并不是激励学生,而是通过消费学生和清华来宣传自己,给本就虚热的状元崇拜又添了一把火。

批评这种滑稽的塑像很容易,有形的塑像也很容易就被推倒了,但我们有没有尝试站在校方的立场想想他们立塑像的想法?有没有想想夸张的塑像背后是怎样一种“书写平民教育神话”的急切?

批评一个地方,有必要先了解这个地方。不妨先了解一下来凤县,“湖北省扶贫办”对这个地方的介绍是:来凤县属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40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11.34万人,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10.0565万人。来凤县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42%,比全国平均高出25个百分点。来凤县地处山区,大部分地区靠天吃饭,大部分乡镇位于山大沟深的边远山区。

当你读完对这个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描述后,就不会带着优越感嘲讽当地为考上清华的状元立塑像这种看似疯狂的行为了。在一个发达的城市,不会把考上清华北大太当回事,毕竟每年有太多学生进入这些学校了;在一个发展机会很多的地方,也不会如此崇拜高考状元和迷恋北大清华,经商、求学,人们有很多向上流动和改变命运的通道。可是,那些正在星巴克喝着咖啡、浏览着网页、不时发出笑声的朋友,这是一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地方,这里的大部分人靠天吃饭,设身处地想一想,也许就能想到他们寄希望于考上名校改变命运的急切,理解他们“书写平民教育神话”的迫切。

对很多发达地区的人来说,考大学只是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对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来说,却可能是命运转折的最关键时点。考上清华,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意味着终于可以飞出山窝,可以摆脱贫穷,可以过上与父辈不一样的生活了。

在教育资源失衡的条件下,考上名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尤其艰难。曾有一个统计称,北大清华这些名校每年录取的农村户籍考生越来越少了,虽然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考上名校的机会越来越贫富分化。贫困地区本身就“教育贫血”,教育资源过多集中在大城市,还有招生名额的倾斜,使来凤县这种国家级贫困县的学生考上名校的机会更加稀缺。读懂了这些,就更能理解他们立塑像的冲动行为了。批状元塑像易,推倒这个塑像也简单,但在教育失衡的大背景下,去除贫困地区人们心中的塑像,真的很难很难。

想起一张让人无比心酸的照片,是一名记者在一个贫困山区采访时拍摄的,记者对正在给孩子泡方便面的母亲说,尽量让孩子少吃这些油炸的速食垃圾食品。孩子的母亲说:“没关系,不经常吃。因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才煮了一次,其实我们根本舍不得吃”。吃肉吃出脂肪肝的人,也许不明白连泡面都吃不起的人的价值观。

一个网友的话值得深思:这一塑像让世界人民知道,在中国一个乡村农家子弟考上中国第一学府是多么的艰难!这一塑像也警示我们,喊破嗓子的教育公正,不如一座塑像昭示的严重教育不公!

湖北来凤县某民办中学为考上清华大学的该校学生立雕像,引发争议。该生去年高考摘得恩施州理科状元,被该校组织游街庆贺。据了解,该校目前已开始拆除塑像,问题在于,存在于教育者心中的“状元雕像”能否一并拆除呢?

树立榜样、激励学生的初衷可以理解,而花车游街、立塑像的做法显然过了头。立塑像本应针对杰出人物,以其光辉事迹与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用“状元塑像”取而代之,除了催生“分数崇拜”的误区外,还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为何抵挡不住一些学校浓厚的“状元情结”?背后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唯分数论”的应试思维。不打破短视的分数魔咒,素质教育只会是无足轻重的陪衬。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某高中突然竖了一个雕像,雕像的原型是该校2012年高考时,以668分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杨某。“为考上清华学生塑像”的新闻迅速传播,各方评论不一,针对此,来凤县教育局昨日上午赶到来凤县高级中学了解情况后,校方已开始将该塑像拆除。

来凤县高级中学,是一所教育经费完全自筹的县级民办中学。当一所民办中学要为考上清华的学生雕像,并不惮于溢美他为“平民教育的神话”,这本身是否就为看得见的反证:在类似的民办学校里,甚至是更广范围的普通中学中,考上清华等名校,已是一件太艰难的事情?因为太少,所以偶尔的考取难免就令校方激动难抑,急匆匆要借由学生雕像,来为学校本身树碑立传。

在“轻佻”的雕像背后,其实是更沉重的教育分化现实。

谈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因此衍生的教育成效差异,我们讨论得较多的是高考改变命运功能的弱化。足以佐证的现实情形是:一流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已越来越低。事实上,与此种弱化和差异相关的,还有另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近年来,名牌大学的生源,已基本被某些“超级中学”所垄断。

一个清华学生之所以能成为民办中学致力推出的“偶像”,只能说明在实际中这样的考取结果太少太少。究其缘由,并不难窥见。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是逐年加码的高考改革,已呈现出一种“重城市轻农村”的取向,仅其中的自主招生一项就足以证明。

置之于政府管理的角度,高考录取比例特别是名校录取比例,仍然是地方的重要教育政绩,这也必然会导致,管理者将有限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具有竞争力的中学,而相对忽略了普通与民办中学,导致这些学校常年升学率低迷。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魔棒下,一个民办学校在“教育奇迹”前是何等的难以矜持与自持。“清华状元”雕像为谁而立?本质上它非为学生也非为学校,而是另一种立此存照。

□王聃(媒体人)

近日,一条新浪微博在网上蹿红,引起广泛关注,网友评论如潮。该微博称:4月2日,湖北恩施州来凤县高级中学为该校一名学生树立雕像纪念。在该校主教学楼前,一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立着一尊半身人物雕像,下方用鎏金大字刻着人物简介,内容大致为:去年高考中,该校学生杨元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录取,“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2013年5月2日《楚天都市报》)

树立雕像纪念,这是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才可以享受的殊荣。人们都知道,山区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实属不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来凤县高级中学为一名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立雕像,虽然初衷是“意在树立一个榜样,激励在校学生好好学习”,但这种做法很不合适,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原本一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事情,被该校弄得十分轻浮而又滑稽,应当予以纠正。

这所山区创办不久的普通民办高中,能有学生考取国家名牌高校,可以称作一个破天荒的神话,但实话实说,它决不是平民教育的神话,只是应试教育的神话,高考指挥棒下的神话。基础教育的目的成为分数的“神”,可怜无辜学生化身“神话”,对社会是个笑话,而对在校学生则将是“压力山大”,将有害于教育和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其实,学校立雕像有自己的“小九九”,与其说是为在校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不如说是在为学校自己树碑立传,打的是学校出名牌,招揽生源牌,是在为招生摇旗呐喊。据网友报料,去年6月25日,高考成绩发布当天,来凤县高级中学组织师生举行了隆重的巡街活动,几名学生抬着大大的“喜报”牌走在前面,杨元胸戴大红花、通过天窗站在一辆轿车中紧随其后,之后则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场面十分热闹。此番立雕像纪念,不过是这一活动的进一步延伸与深化而已,只是急于扬学校的名,以便利在其中。

该校校长周曼说:“校园文化建设中,常用孔子、老子等人物雕像,而我想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勤奋读书。”的确,典型具有接近性,才有感召力和可学性。但是现代教育在培养人才上愈加强调多样化,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上清华,进北大,并不意味着成功,更不等于是人才。更何况,我国教育改革主张“品学兼优,立志成才”,反对一味追求分数,强调才能和品德兼备。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打好学生今后成人成才的基础。

所以,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能“跑偏”,谨防误人子弟,遗害民族。

湖北恩施1所高中为高考状元立雕像

  来凤县高级中学为该校一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立传塑像

  近日,一条新浪微博在网上蹿红,引起广泛关注。在去年的高考中,来凤县高级中学学生杨元以668分成为恩施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来凤县高级中学为杨元塑像立碑纪念。来凤县高级中学校长周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校园文化建设中,常用孔子、老子等人物雕像,而我想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勤奋读书。”周曼还表示,该校是一所民办学校,杨元是首届毕业生。在他的设想中,今后凡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校方都将为其树立雕像,以示纪念。

  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教育处境下,位于湖北恩施山区的来凤县高级中学能培养出一个被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实属不易,的确可喜可贺。但是,有没有必要为其塑像,值得商榷。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严正认为:“学校为学生树碑,某种意义上是在为学校自己树碑。”笔者以为,来凤县高级中学为学生塑像立碑,某种意义上更是一座应试教育的丰碑。

  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然而,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原因,到头来,应试教育还是一块“香饽饽”。在应试教育的处境下,家长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考分;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整个社会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就是升学率!为了追求高分,家长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死读书、读死书也就不足为奇;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学校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大家的做法都差不多,就是题海战术。死楸、往死里楸,成为提高升学率的独门秘籍。

  来凤县高级中学为学生塑像立碑,折射的是教育的积弊,何尝不是整个社会群体浮躁的真实写照?放眼望去,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为大家所不齿的中国足球,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洋教练像走马灯一般,换了一茬又一茬,结果反倒是足球大考成绩越来越差,足协的贪官、黑哨出了一大堆。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急功近利的政绩浮躁与焦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官员热衷搞“大手笔”,上大项目,时髦集体开工,追求视觉冲击。要么不搞,要上就上大项目,最好来个全国第一。其实傻瓜都知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屁股总有后任来擦。也难怪,考核一方官员的政绩,无非是面子工程,无非是GDP,指挥棒使然。

  据报道,来凤县教育局已责成来凤县高级中学进行整改。在我看来,让来凤县高级中学推到一座高考状元的塑像应该很容易。但是,要改变整个社会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处境,显然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