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廉俭作风

房春梅/画

“给与会者提供的矿泉水,有多少能喝完?丢弃的矿泉水需要多少电费、人工费、运输费、包装费?”来自电力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褚艳芳3月3日倡议,“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要争做‘快乐带水族’”(3月3日新华网)。

每逢开会,由会务组提供矿泉水似乎成了一种常例,由此导致的浪费也不可小视。很多时候,一瓶矿泉水往往只喝了很少一部分,甚至有的打开连一口都没有喝,参会者又没有把剩下的带走,这样的浪费虽然没有“餐桌上的浪费”那样惹人显眼,但积少成多也不是一个小数。

考虑到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这样的浪费就更应当杜绝。全国“两会”历来是会风好坏的风向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代表委员是公众所选,替民代言,为民请命,故而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其履职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从近年来“两会”呈现的奢侈化、豪华化、享受化的趋势来看,也很有必要进行会风的改善,让勤俭、朴实会风重新回归。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节俭办会、厉行节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

参会者做“带水族”应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会议组织方尽量把好程序关,能不提供的尽量不提供,能少提供的不多提供;二是参会者应当有将剩余矿泉水“打包”的习惯,不能人为造成损失和浪费。此外,争做“快乐的带水族”应当成为常态,不仅是代表委员分内的事,也是所有参会者的共同责任,在任何场合都应成为一种通例。

当然,要保证“带水而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除了个人认识之外,一定的外部辅助作用也必不可少。在这方面,应当效仿餐桌“光盘”的做法,有相应的促进和保障机制,比如会议组织方应有履行必要的告之义务,或在显眼的地方贴上温馨提示,或在会议结束后由主持人提醒,或者由服务员和工作人员告之,通过多种途径和办法,参会者带水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氛围也会日益成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树立和践行节俭意识,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从组织者、服务者到参会者,只有每一个人都付出努力,并因此形成合力,才能让厉行节约真正得到落实和体现。那么现在就从最简单的“快乐的带水族”开始起步。

四川 堂吉伟德 职员

商务部近日表示,针对餐饮企业包间费和最低消费的管理问题,在即将出台的《餐饮业管理办法》中将作出明确规定。商务部发言人认为,“二者应只收其一”。

一直以来,包间费、最低消费都是不少餐饮企业不成文的“行规”。各地消费者协会针对餐饮企业设置“最低消费”的现象,公开向广大消费者征询意见。消费者协会认为,设置“最低消费”直接引发推升过度消费,加剧了铺张浪费,不仅有悖于勤俭节约的道德尺度,也不利于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因此应该彻底取消。

有律师认为,餐饮企业设置“最低消费”,每年都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各界对此也是争议很大。从法律上讲,酒店和酒楼设置“最低消费”,违反了市场经济最核心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是不合法的,不可对消费者进行强制收取。

餐饮企业乱收费,确实是一件令消费者十分讨嫌的事情。我既亲身有过多次体验,也曾经撰文批评。但是,我的立论多是从经营者如何大气一点,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为顾客着想的角度,并没有上升到勤俭节约的道德尺度或契约自由的市场原则。我始终认为,对餐饮行业这类充分竞争的市场,政府部门应当从卫生、质量(防止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市场准入方面严加管理,有一些方面则完全尊重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定价权,由企业与消费者通过市场博弈解决。

包间费、最低消费这类不成文的“行规”是怎么产生的?无非就是一家餐厅里设了若干包间,给进入包间消费的人设置了一道门槛。一般情况下,包间装修较为高档,餐具、服务也更好一些,有的还单独配有洗手间、休息区。单从经营面积上讲,一个10人包间,可能占了15个人就餐的地方。这有点类似于飞机上的头等舱、公务舱。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头等舱、公务舱与经济舱、普通舱之间的票价相差十分悬殊。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说飞机应当取消头等舱、公务舱,也没有听到有人说头等舱、公务舱的票价应当与经济舱、普通舱一样,更没有听到有人说坐头等舱、公务舱有悖于勤俭节约的道德尺度,当然也没有听到有律师说头等舱、公务舱“违反了市场经济最核心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是不合法的”。

消费者到餐馆消费,首先需要明明白白地消费。餐馆不管有多少项服务收费,都必须明确标价,且事先明确告知消费者,事后告知则无效,消费者有权拒付任何一项事后告知的消费。倘若餐馆不嫌麻烦,设置了过多的单项收费,必要时须事先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我建议商务部即将出台的《餐饮业管理办法》,一定要将“所有收费项目、价格必须事先告知消费者并得到消费者确认同意”这一条写进去。应该说,勤俭节约与包间费、最低消费没有直接关系。店家设置包间费、最低消费,就是为了让进来的人高消费,多点海参鲍鱼,少点大葱蘸酱。不愿高消费的消费者,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大堂散座的普通消费,甚至换一家餐馆消费。苏文洋

蛇年春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深入人心,节俭成为新风尚。可是,过了春节“大考”,一些单位出现了松口气、缓缓劲的苗头,这应当引起警惕。如果把倡导勤俭节约当作一篇文章,节俭新风劲吹于节日,只是开了个好头;做好整篇文章,还应常抓不懈,使节俭新风常吹于平时。

铺张浪费不只在节日期间,也出现于平时。狠刹节日浪费,只是堵住一个缺口。更多的浪费,往往在平日的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倘若我们只将目光盯在节日,不去堵平时的“蚁穴”,防止铺张浪费的堤防便有崩溃之虞。

过年过节当节俭,平时更应如此。节俭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形成风气。否则,如若节俭成为一阵风,势衰力弱之时,浪费之风就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切实做到这一点,应当像Betway必威体育: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长期抓下去。既靠领导带头、群众参与,又靠社会监督、制度保证、氛围熏陶。

厉行节约,功夫当下在平时,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节俭之风常吹。(福建日报)

Betway必威体育:总书记对“舌尖上的浪费”作出批示以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不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纷纷出台规定,将“厉行节约反浪费”落到实处,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不断改观。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厉行节约反浪费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都得到了体现,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高管,从城市到乡村,从豪华会所到百姓家庭,厉行节约反浪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为准则,令人欣慰。然而必须看到,还有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的行动是在观望,或是仅仅在随大流,是否从内心真正认同厉行节约反浪费,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需要指出的是,厉行节约反浪费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风和政府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必须抓好、抓实,常抓不懈。这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更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而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强化。长此以往,“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才会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社会的道德标准之一。

抓好抓实厉行节约反浪费,必须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将严格的公务接待制度与政务信息公开、财务、审计、追责等制度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多管齐下,形成一个对浪费行为说不的社会环境。当“三公经费”可以被人们细细审察,当浪费行为无处可藏,当挥霍公帑就会下台乃至坐牢,那些不拿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当回事的公职人员就会心生畏惧,而心生畏惧才会让他们自我约束。

从制度入手,就需要各地、各部门和单位马上行动起来,认真梳理现有的各项制度,对照厉行节约反浪费精神,不符合这一精神的就要取消或者修改,符合这一精神的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把制度的网编密编细。当公职人员在制度的约束下能够认真执行厉行节约反浪费,就会对整个社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尽管还有许多制度亟待出台,尽管真正树立起厉行节约反浪费的社会风气还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努力,但我们相信,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也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20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说,春节各地高档酒店的高档菜肴销售明显下降,燕窝、鲍鱼类下降约40%,鱼翅下降70%以上,高档酒店食品礼盒销售额下降45%,茅台、五粮液等高档白酒销售也明显下降。

春节鱼翅销售下降七成以上,燕窝、鲍鱼降四成,这说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和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初见成效。毋庸讳言,燕窝、鲍鱼、鱼翅并不是谁都消费得起,茅台、五粮液也不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酒,从媒体公布的情况看,公款是奢侈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只要管住了公款吃喝的嘴,就能有效管住舌尖上的豪奢消费。

遏制奢侈消费,应避免一阵风。而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单靠官员的道德自觉,也不能只要求舆论监督单兵突进,更应该从源头抓起,比如一些官员花纳税人的钱如流水,这就倒逼预算制度健全起来、问责机制硬起来。

长沙市区内一个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桥洞,是徐辉及其他4名流浪者的“家”。除夕那天,5个人凑钱,做了一顿六道菜的团年饭。这是他们近段时间“最丰盛的一顿饭”,尽管鱼臭了。徐辉有个21岁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他说,“我不能让他知道,儿子如果因此辍学,那是毁了他的前途。”

5名流浪者凑钱做了六道菜过年,这是卑微的团年饭,也是简单的快乐,充满着浓浓真情。有的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非珍馐不入口,而对这几名流浪者来说,餐饮虽寒酸,但吃出滋味,处所虽简陋,但抱团取暖,更能触摸到生活的真实质地。底层民众的人生况味,让衣食无忧的你我多了一番感慨,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徐辉对儿子的关爱和顾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真挚而高贵的亲情。

这几名流浪者是幸运的,他们没有被驱逐,他们生存的桥洞没有被铺上尖尖的水泥锥,而且,有好心人帮助他们。别把流浪者当成异类,更别驱之而后快,帮助流浪者,尊重流浪者,能够提升城市的温度和人文指数。

这个春节最流行的话语,莫过于“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了。急刹车也好,切一刀也罢,节约正在 “厉行”,浪费遭全社会“反对”,民心是“顺应”了,老百姓大多拍手。

潮流涌向的时候,我们总是既要热气腾腾,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开始就要谨防被掩盖着的某些倾向,就要预防某些可能出现的误区。

比如说,“反浪费”不要游离了“重点论”。反浪费是全民的事,但重点是反对公款浪费。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次一般性的节约运动,这是在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前提下的一个子系统,是反腐败大背景下的 “反浪费”,千万不要搞错了这个时代特征、这个特定涵义、这个内容实质。说“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好,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罢,事实上,几乎要遍及域中的“浪费”,是某些官场的奢靡所引起、而带动的,这个判断应当没有什么异议,人民群众意见最大,反应最强烈的也就在这一点上。“舌尖上的浪费”说到底是“舌尖上的腐败”,实质是权力寻租的一种,根子在于一种“官风”,那种“官场文化”和显潜规则。全民固然要节约,这也毫无疑问,但毛病并不是出在老百姓的“舌尖”上,芸芸众生掏自己的腰包吃饭,虽会有一点中国人的“面子浪费”,但总体说来,他自会“光盘”,吃不了,早已兜着走。问题出在握有“签单权”所以“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三公消费”上,这就是Betway必威体育:总书记批示中强调的 “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没有重点就没有方向,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反浪费要突出重点,私人消费还要鼓励它拉动内需,不要一锅煮,更不要扩大化、泛化,尤其不能转移方向。要知道陈毅同志在七届四中全会后的两句话,“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主要是警醒刚刚从马上得天下的执政者的,讲的是走出“历史周期律”的大政治,可不是专门写给老百姓看的呀。


又比如说,反浪费切忌“一阵风”。我们很多事情,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始时轰轰烈烈,过后化为偃息,这是深有教训的。我们说事物发展总有高潮,故“风头”总是难免;链条总要有首先打断的一环,因此“急刹车”也很必要,加之“不过正难以矫枉”,也算个规律,算个国情,所以“一刀切”、“切一刀”也不全无道理。问题是要持恒,要常态化,这就要靠常效机制,才是最难的呵。“一阵风”的一个成因,在于形式主义,表面化、简单化,甚至表演化,因为不动实质,不动机制,“水湿地皮”之下,还是老的习惯、老的规矩、老的土壤,所以“风头”避过,故态复萌,反弹愈烈——不是已经有这样的相约,“过了这阵再重新吃过”么?别人说我们“五分钟热度”,我们除了闻之愤慨之外,最好的辩驳是用行动来回答。

更比如说,反浪费不能只盯住“舌尖”。过往的吃喝之风,根源在哪里,大家心知肚明,而即便是在“风头”上,为什么公款吃喝还有“狡兔三窟”,即使暂不“吃”了,还要演变为“送”?可见“舌尖上”的痼疾不在于“舌尖”,而在于“笼子”,只有“将权力真正关进笼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舌尖”问题。“关笼子”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要严格制定和执行“三公消费”的制度,从管住那“一支笔”着手,才能管好公家的“钱袋子”从而管住“一张嘴”;二是更要从深层次上改革和创新权力运行的制度,尽力改变“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的上下级之间包括人身在内的各种依附关系。近日某贫困县坦言,“再穷不能穷接待”,他为什么要勒紧裤带搞“接待”,为什么要强颜欢笑大摆席,因为他的资金、项目、额度乃至政策,都在“上面来的人”手里呵。所以我们与其拍砖穷县的“穷吃、穷招待”,还不如反思一下“接待”为什么成了“生产力”,进而深思一下公款吃喝乃至“一条龙”招待背后的体制原因——总之,头痛医头,就“舌尖”论舌尖,恐怕不行。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耳朵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节俭”:节俭开两会,节俭办春晚,节俭过新年。现在两会结束了,春晚过去了,春节也成为历史,到底是不是体现了“节俭”的宗旨?请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位党员干部把自己的账单晒一晒。

晒账单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自证清白。当今社会,最大的危机是老百姓不相信干部,并由此引出不相信媒体,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政府的连锁危机。干部、媒体年前高喊“节俭”,多数老百姓是抱怀疑态度的。因为他们对党员干部住豪宅、开豪车、酒桌上一掷千金的事情见得多了,很难相信他们一夜之间洗心革面。党员干部唯有主动显示诚心,晒出个人、单位的开支明细账本,才能重新获得民众的信任;只有获得民众的信任,才能凝聚合力干事业。

二是放下架子,接受监督。很多事实表明,干部贪污腐化多数是从自我放纵、高高在上开始的。主动向老百姓晒出账本,除了以行动证明自我清白外,还能给广大百姓一个谦逊、和蔼、坦诚的印象。虽然从社会公德、党纪国法几个方面讲,接受民众监督是一个干部最起码的义务与责任,但当你主动请老百姓监督的时候,老百姓往往能够给你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他们在个人权利得到尊重的同时,会变得非常宽容和大度——这就是以心换心的道理。

三常晒账本也能自我警醒,自我约束。清朝何刚德《春明梦录》曾记载一则道光补裤子的事:一贯崇尚节俭的道光皇帝裤子破了一个洞仍然舍不得丢掉,吩咐内务府修补修补。谁知修补这条裤子,内务府竟花费一千两白银,可以买几条新裤子。看过账本的道光大吃一惊,此后凡属宫廷花费,往往亲自过目,及时增减。账目既约束自己,也约束下人,慢慢形成节俭之风。但愿今天的党员干部也能从这则故事中吸取经验,无论对个人、家庭开支还是单位开支,都要经常看看,时刻警醒自己。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从政府官员到企业高管,从城市到乡村,从豪华会所到百姓家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渐已蔚成风气,令人欣慰。

中国人讲究面子,在一些聚会或应酬场合,虽然觉得浪费不应该,也想节约一下,可又怕被别人说成“古板”、“不合时宜”甚至“小气”,于是,节约的念头仅止于心里想想而已,久而久之,许多人自律的想法就在“随大流”中慢慢消散。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下,营造一个“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时,许多人以往仅止于心里的念头就会转化为行动,无论在亲朋好友聚会时还是在公务应酬时,都会自觉践行这一社会道德标准。

自律固然重要,但遏制公款吃喝、反对铺张浪费归根结底还须靠制度的硬约束,对公职人员更是如此。道德无法约束的人和事就用纪律乃至法律来约束,不透明带来的腐败行为就让公开的阳光来曝晒,这不是针对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建立一个民主文明、规范有序的社会的必需。当“三公经费”可以被人们细细审察,当挥霍公帑就会下台乃至坐牢,那些不拿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当回事的公职人员就会心生畏惧。

目前,各地各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铺张浪费之风会得到有效遏制。(陈梦阳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近日,武汉市出台制止奢侈浪费“11项禁令”,要求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凡违者,当事人一律先免职再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直至主要领导的责任。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现象能否得到遏制,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在这个时候,武汉出台禁令,相信在“重典”之下,奢侈浪费之风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各地曾出台不少文件,治理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的行为,有些地方的处罚力度不亚于武汉。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风头来时有所收敛,风头过后一切如常的现象。

为何一面是制度严令的威慑,一面是一些领导干部依然我行我素?究其原因,还是责任追究不彻底。我们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近段时间,一些干部因公款吃喝、奢侈浪费受到了严厉处罚,但按他们的话讲,自己是撞上了“枪口”,感觉挺“冤”。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在整治奢侈浪费的制度规定与实际落实之间,往往缺乏桥梁,解决了如何及时有效发现奢侈浪费行为这个问题,遏制奢侈浪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款吃喝、大肆浪费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部门的权力过大,缺乏应有的约束;一些地方和部门公共财政预算的执行力弱,缺少应有的管控。更重要的是,公众缺乏监督的平台,导致惩治奢侈浪费存在空隙和盲点。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健全发现机制。从根本上讲,遏制奢侈浪费必须严格将“三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及时亮出红灯,查处起来也相对容易。

从现实情况看,广大老百姓是公款挥霍浪费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内心深处最有反对奢侈浪费的毅力与决心。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所说的,“只要人人都起来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敢懈怠”。健全惩治奢侈浪费的发现机制,就要想方设法为公众监督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切实堵塞漏洞,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如何在这方面创建一种顺畅的机制,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与出台一些严厉的措施相比,会更加考验各级政府的智慧和能力。(徐 娟)

据光明日报2月6日报道,记者日前走进北京某饭店时,一个会议刚刚结束,保洁员正把没喝完的矿泉水倒进桶中,100多瓶矿泉水大都只喝了一点点,剩下的水装了3大桶。而在北京西三环附近某酒店,某行业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刚刚开完,服务人员在清理房间时发现,厚厚的会议材料被许多代表随意丢弃,造成大量浪费。

中央倡导“反对铺张浪费”深入人心,除了公款吃喝、超标准接待等显性浪费,过去一些不为人所知的隐性浪费,也逐渐被媒体挖掘出来。比如,近日江苏省南通市被曝光的“大院快递”(同一个机关大院送文件竟然花钱请快递),就让人叹为观止。隐性浪费大量被揭露,说明“反对铺张浪费”正往纵深发展,一些以前被忽略的“细节性浪费”由此进入公众视线。

一到年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行业,大都会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到过年,几乎天天有会,自己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过多的会议耽误了正常工作,助长了懒惰作风。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改变观念、多点务实精神、少点排场意识,完全有办法避免这些无谓的细节性浪费。比如矿泉水,可以改变现在这种每人发一瓶矿泉水的办法,在会场设置一个饮水机,使用桶装水,然后向与会者提供一次性纸杯?再说会议材料,会议组织者完全可以制作并提供多元化的会议材料供与会者选择使用,如把大会手册、会议资料做成电子版,提前通过网络发给参会者,这样既可以帮助与会者提前了解会议主题、内容,提高开会效率,又能有效节省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还应该看到,要想遏制会议浪费,不仅要在会议所用物资、材料上动脑筋,还应该在会议本身上做文章。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可以不开,其会议主题完全可以通过文件的方式传达;一些可以通过电话、视频召开的会议,就不用非要召开现场会议,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一样可以实现现场会议的功能和效果。

要想刹住会议浪费风,在改变旧观念、多想新办法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大对奢华会议的责任追究,对有关人员进行严肃问责,如此,才能让节俭办会成为会议组织者自觉的追求。(苑广阔)

一些官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社会公众看到,清风正气与歪风邪气很有一番较量,后者没那么容易退出舞台。

“过一个风清气正的春节”,这是中央对各级干部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的殷切期望。然而,这一要求和期望,并不会自动变成各级干部的行为。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些干部节日歪风邪气其来有自,颇有渊源。要想让他们改变固化的思维观念,改变多年习气,改变几成定势的方式,光有要求和期望是不行的。

想想,节日期间的公款高消费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快感,骤然消失是什么滋味?

大吃大喝的,度假享乐的,请客送礼的,买高档烟酒的,走访拜年的,在公款的买单下那叫一个惬意。这些行为在节日的美好气氛下,笼罩着人情味、年味,谁又感觉有什么不对、不应该呢?

尽管这一段时间,刚性的改作风规定,使一些干部收敛了,但从高档酒进内部餐厅,到“学酒哥”事件,此起彼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息,让社会公众看到,清风正气与歪风邪气很有一番较量,后者没那么容易退出舞台。

从中央到地方,都意识到要有惩治这一手。中央要求加强春节期间的监督检查。不少地方则发出严厉的警告。比如去年底,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就告诫当地各级党政官员:“两节”临近,各级党政官员严禁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谁在这方面出问题,谁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尽管也有不少“老油子”很懂得避风头,不想成为顶风作案的典型,不想被抓了现行,但是,不少干部就是在“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中历练出来的。他们会不断地变法试探,看看上头的决心如何,力度如何,底线在哪。如果上头对这些试探无动于衷,他就会不断放宽尺度,乃至肆无忌惮。进而,各方左右看看没事,也便纷纷出头,你行我效,终致歪风弥漫。

因此,监督也好,警告也罢,抑或是“惨重代价”的厉言,最终都必须变成带电的“高压线”。如果不带电,就谁都敢去碰。如果不动真格下重手,就谁都以为你是闹着玩的。老虎不发威,别人就当你是病猫。

或许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就是在节日期间吃点喝点送点,至于吗?难道还要让被抓住的人被纪律严厉处分乃至丢官?这种心理,即使在监管者那里也未必没有。须知,乱花公款,即是吞享民众财富;不听严令,即是不忠之辈。这样的干部要他何用?

从根本言,风清气正,还是得靠民众监督。干部群体一如封闭小屋,气不流通,是难有清风正气的。民众监督若流动的空气,能够把干部的浊气、污气、邪气荡涤干净。但前提是,主管部门得打开窗户,让空气进来。

本报特约评论员金明岩

“从现在起,我省对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缠访闹访、丑化领导人形象等三种行为的劳教审批统一停止。对其他违法情形的劳教审批全部暂停,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理,不再采用劳教手段。”5日,在全省政法工作视频会议上,云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孟苏铁作了上述重要发言。(2月6日《云南信息报》)

作为领导人即领导干部来说,对于其施政行为与各方面的表现,总难免会有人评价、议论乃至批评。而民众的评价、议论与批评,很多时候实际上是指出了领导工作与生活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果相关领导能够虚心接受民众的评议乃至批评,并对不足之处予以改正,其实是有利于其各方面能有更好的表现的。反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听不得他人的评议与批评,乃至将他人言辞较为激烈的批评视作为是对于自己的“丑化”,并由此而通过劳教等手段对当事人实施打击报复,则既是对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侵犯,同时也不利于其自身在工作与生活等各方面能有更好的表现。

而部分地方有关部门所以会将部分公民较为激烈的批评言辞,认为是对于相关领导人形象的丑化,并由此而对其施以劳教处罚,实际上是认为相关公民的激烈言辞损害了相关领导的人格尊严权。而其实,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难免会有人议论、评价乃至批评,这实际上是作为公众人物难免要承担的一种代价。尤其是官员作为民众选举产生的“公仆”,有义务接受民众的评价与批评,批评官员在某些方面的不良表现也是民众的权利之所在。正因如此,官员的人格尊严权应当适度受限,有关部门不能简单将民众较为激烈的批评言辞,认为是对于官员人格尊严权的损害,并由此而对其施以劳教等处罚。退一步说,如果相关官员确实认为自己的人格尊严权遭受了侵犯,也可以到司法机关对相关公民提起诉讼,通过自诉方式解决纠纷,而不能动用国家公权力“公报私仇”。

而换一个角度看,公民对相关官员批评言辞较为激烈,甚至存在有意“丑化”其形象的嫌疑,其实也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危害后果。因为一个官员的实际表现如何,民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其在各方面都真正表现良好,即便有人有意“丑化”其形象,也不会令其在多数人心目中的形象受损。而对于社会来说,公民对相关官员批评言辞较为激烈,乃至存在有意“丑化”其形象之嫌,就更谈不上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而公权机关对公民进行包括劳教在内的处罚,须以其行为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后果为前提。既然公民对官员批评言辞激烈,乃至存在有意“丑化”其形象之嫌,实际上并不会对相关官员与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后果,则自然也就不能因此而对相关公民施以劳教等处罚。

从以上意义来说,云南省对包括丑化领导人形象在内三种行为停止劳教审批,有利于维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与批评建议权利,避免公民在未犯罪情形下受到法律追究,并防范国家公器沦为某些官员实施打击报复行为的工具,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当然,鉴于劳动教养制度事实上有违宪法与立法法相关规定,并在具体执行当中滋生大量损害公民权利现象,所以,有关方面更应当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的法治进步与人权保障事业发展。新华每日电讯

据报道,有关珠海市国企高管周少强“一顿晚餐喝掉洋酒七八万”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5日晚间,珠海市纪委在官网发布通报,经核查,此次晚餐共17人参加,当日酒水、菜品消费共计37517元,为此前珠海市国资委调查公布消费额4689元的8倍。珠海市纪委同时通报了对周少强的处理——停职反省并通报全市,以儆效尤。并责成调查工作不深入的珠海市国资委纪委向珠海市纪委作深刻检查。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在全国上下一片“禁公款吃喝”声里,荒唐的“学习红酒知识道具”横空出世,珠海市国企高管周少强这位“学酒哥”更是网络大热。有点诧异的是,在很多公款吃喝大玩“暗战”、转移阵地的“谨慎”暗流里,“一张大转桌上摆着12个红酒空瓶”般的嚣张,却依旧是“底气”十足,顶风作案,毫无心虚之感——这些国企的“三公消费”何以如此猖獗?

蓦然发现,不少国企铺张、挥霍式的“三公消费”其实“历史悠久”。大家肯定还记得几年前落马的中石油原总经理陈同海,他每月公款花天酒地达120万,平均每天挥霍4万元。对此陈竟坦然地说:“每月交际一、二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交税款二百多亿。”而随后另一家公司的“天价酒”事件等,无不弥散着奢靡的气息。最近更有报道称,有的国有企业年会奖品竟然是金条、银条,这些金条、银条难道是国企老总自己掏腰包奖励员工的吗?

中央部门早已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了,而早已实施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更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国企经常被誉为“人民的企业”,可是,“人民的企业”的“三公消费”,即使在三公公开已成制度并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怎么还是丝毫没有动静?

相比于政府部门,国企的“三公消费”似乎不受“禁令”约束。一则,因为其企业的性质,好像公款吃喝招待是为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吃得喝得理直气壮;二则,一些垄断性的国企特别是央企,财大气粗,他们也压根没把“三公消费”放在眼里。可是,国企是“人民的企业”啊,你有什么理由在“三公消费”上拿国家的钱肆意挥霍、铺张浪费?最大限度地压缩“三公消费”,廉洁办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让利给民众、分红给百姓,才是“人民企业”应有的姿态和道德。

当然,企业早就在实行厂务公开等内部控制制度,但既然是内部的监督,那力度显然是极其有限的。“学酒哥”事件之初,珠海市国资委纪委成立调查小组对此进行调查,但“学习红酒知识道具”的调查结果显然是在包庇公款吃喝,连调查的消费额都相差7倍,内部的自我调查,何以令人信服?所以,国企的“三公消费” 唯有走出公司的“围墙”到大庭广众下来晒晒太阳,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和民意考量,“学酒哥”及其“帮凶”,才不会那么嚣张!

珠海市国企高管周少强“一顿晚餐洋酒七八万”事件再现新进展。广东省珠海市纪委5日发布通报称,珠海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少强,因超标准公款消费,被宣布停职检查;珠海市国资委纪委调查工作不深入,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责成其向市纪委作出深刻检查。(2月6日《广州日报》)

身为国企高管,竟然公然违反中央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超标准奢华消费,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其被当地纪委要求停职反省,当属是“罪有应得”。虽然从1月15日网络曝光,到2月5日才公布处理结果,但“迟来的惩罚”也是惩罚,值得广大干部引以为戒。

在不少的人的印象中,国企高管一直是“养尊处优”,不仅享受着高额的薪资待遇,还享受着职位所带来的高额“附加值”,此类现象一直为社会群众所诟病。此次周少强“顶风作案”,曝光后被当地纪委停职,可以说是大快人心。可能在一些同样“酒足饭饱”的人看来,周少强不就是吃了一顿大餐,多喝了几瓶洋酒吗?为什么别人这样没事,周少强就这么走“霉运”呢?

没错,像周少强这样的国企领导,继续“潜伏”着大吃大喝的肯定大有人在,他们之所以敢在“风口浪尖”上顶风吃喝,恐怕还是“习惯”使然,想“刹车”都刹不住,最后就难免会“越轨”。

客观来讲,国企作为经营性单位,国企高管的“财权”一般都比较大。再加上国企高管统统由国资管理部门任命,二者就像是“父子”关系。在一些地方,国资管理部门对国企领导“护犊情深”,平时对国企领导的监管是较为松懈,国企领导“胡吃海喝”、大把花钱的现象时有发生。国企高管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喝惯了名酒、抽惯了名烟,现在要他们改吃小菜喝小酒,他们“心有抵触”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个周少强被停职反省,更要防止其他“周少强”们前赴后继。要根治国企领导身上的“奢侈病”,恐怕不是仅靠停职反省就能震慑得住的。一些国企领导的“奢侈”行为是日积月累“培养”起来的,要遏制他们身上的“奢侈病”,还须釜底抽薪,对违规违纪者露头就打,他们才不敢继续放肆。

李文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