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大理洱海双廊镇建房排污污染严重,引发网友热议。云南大理州双廊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向网络新闻联播记者表示,杨丽萍建房手续齐全,排污情况符合当地标准,但双廊镇的整体污水净化系统的确有待完善。(9月25日《广州日报》)

不可否认,杨丽萍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建设的房屋居然公开直接向洱海这样的河流排放污水、粪便,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洱海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也背离了一个公众人物应当承担的起码的社会责任。换言之,杨丽萍排污确实不当。但是,作为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公务员,笔者认为,我们在批评杨丽萍的排污行为时,不能忽略了杨丽萍排污地处西部农村这个基本前提,不能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反,杨丽萍排污实质上暴露了当下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农村的排污实际情况,杨丽萍排污也只是农村排污的冰山一角。

众所周知,农村的排污标准与城市的排污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即使是城市之间的排污标准也有不同,北京、上海这样的东部发达地区的排污标准显然要比中西部小城市的排污标准要的高的多。从这个角度说,杨丽萍住房的排污标准和排污情况,按照城市排污标准和我们心目中的排污要求,可能属于违规行为,但是如果按照当地农村的排污标准,有可能符合当地农村的排污要求,就属于一种合法合规行为。

事实上在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包括笔者工作的乡镇,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几百万元,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没有能力花在排污工作上,也就没有排污系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甚至连起码的排污标准也没有,而所谓的排污管道最终也是排向当地的大江大河之中。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导致政府和普通老百姓对排污状况都不太重视,即使有想法、有意见,想改变现状也无能为力,因为没有排污系统和排污硬件设施的存在,他们直接排污是别无选择的办法。换言之,在农村不只是杨丽萍这样的名人在排污,而是人人都在排污,广大不知姓名的普通老百姓都在排污,所不同的是杨丽萍的房屋用于商业用途,排污量比其他老百姓的普通住房的排污量要大。在农村全民都排污的大环境下,因为杨丽萍是社会名人,我们就批评她,显然对她来说有点不公平,更何况他做的是小本生意,排污的是生活污水,不是大企业排放的有毒的工业污水。

为了避免杨丽萍这样的直接向河流排污事件再次发生,确保河流水质不受污染,笔者认为,关键不是依靠杨丽萍等名人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也不是简单的出台排污标准,而是要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排污的硬件设施,让农村的老百姓可以将生活污水排进排污管道之中,经过污水处理之后再排放。没有排污硬件的存在,任何排污要求和标准都是空话,都无法落实,连政府部门都无法遵守,因为老百姓需要起码的生活,一泡尿不可能尿到千里之外,更不可能要求收入本来就不高的老百姓和小商铺自备污水处理系统。

实际上我们全社会需要拷问的一个问题,不是杨丽萍有没有在排污,而是应当拷问全国有多少农村的生活污水不是直接排向江河湖泊?全国有多少农村有污水处理系统?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大理洱海双廊镇建房排污污染严重,引发网友热议,甚至导致毁誉双方“约架”。而最新消息是,云南大理州双廊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杨丽萍建房手续齐全,排污情况符合当地标准。

虽有官方发声,却仍难尘埃落定。对于双廊负责人的说法,一部分网民选择接受,更多的人则拒绝认可。但实际上,此类“拒不相信”的姿态,似乎并无足够底气。毕竟,无论是最初的发难者,亦或随后的起哄者,都没有确切证据,来力证“杨氏”确有违规。网络世界多信奉“质疑即正义”,而反倒甚少关注依据与逻辑,所以围观者揪着此事不放,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网友的这种“偏执”,可算是其来有自。从过往的类似案例中,他们已然得出经验,“灭火式辟谣之后,传言往往得被证实”。且,一些缺乏自律的“名人”,的确制造了诸多不堪的旧例——又有谁能保证,杨丽萍不是其中一员呢?可以说,某种意义上,网络围观者久久不愿离场,乃是意图用自己的坚守,集聚更多的关注、推动更公允的调查。

一方爆料,一方辟谣,作为看客存在的、数量庞大的网络ID,下意识地倾向前者,无疑有深层的肇因。如你我所知,如今的某些营销中,捆绑“名流”的做法,早就司空见惯。凡有一技之长、暴得一时大名者,往往被奉为“符号”和“地标”。“名人”为故土带来荣光、噱头与关注度,而故土定然要还以丰厚回报。此一过程,若合规运作,当然可称合作双赢;但倘若私相勾兑,便降格为“阴暗的共谋”了。

在网友“最恶的揣测”中,既然杨丽萍能给大理带来可观收益,大理有关方面理当投桃报李、予尔方便。那么显然,当地职能部门,是存在“纵容杨某违规排污”可能的。并且,既然两者的利益高度叠合,不遗余力维护杨丽萍的公众形象,也明显符合大理的切实需求——当网友深陷于,此类似真似假的“推理”,双廊镇又怎能指望,通过单个官员的一面之词,就可瞬间止住,数以万千的悠悠之口。

关于“杨丽萍建房排污”的曲直纷扰,辟谣者口说无凭、自说自话,围观者揣测连连、拒不相信,怎么看都又是一场,难以善终的“口水战”。当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环保议题,被置换成充斥猜忌、谩骂与人身攻击的狂欢,难免迎来无比悲哀的结果。而原本,合乎公众期待的走势当是,网友基于事实和逻辑质疑,辩白者拿出证据、据理力争。是非对错,模糊于无尽的争吵,最过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