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处理垃圾过程

垃圾处理后的粉末无毒无害无味

福州新闻网讯 记者13日获悉,目前全球最先进便捷式垃圾处理设备——“有机物磁力碳化反应炉”,将于今年“6?18”期间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5号展馆外展出,并在1号展馆内设展位。届时,该设备将现场处理展馆内产生的垃圾。

“有机物磁力碳化反应炉”是福建乐龙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日本引进的项目,属于我国“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第七项资源与环境技术,目前全国仅此一台。此设备在日本应用已有5年时间,对日本环保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社会效益显著。据悉,今年“5?18”期间,公司已与闽清县白金工业园达成用地意向,拟在当地建立工厂,以备产品投产。

据介绍,“有机物磁力碳化反应炉”已通过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检测,达到无噪音、无烟尘、无毒味、无明火、无须添加辅助燃料等技术指标,每台每天可处理有机垃圾6—15立方米,减容率达到97%,相当于处理400立方有机垃圾,最后只有1立方的白色粉末。垃圾处理过程只产生微量水气,处理后的粉末无毒无害无味,可以作为保温材料,也可作为净化水质的一种材料,最后也可撒入土壤种植花草。该机器的运用,可从源头解决有机固废垃圾处理的根本问题,避免转运过程产生的二次污染,彻底改变因焚烧、填埋等传统处理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隐患。

每台设备每天通常耗电量在80—110KW,不需要添加任何助燃剂,同时每台每天可产生15—60吨60℃热水,可作为居民、宾馆、老干休养所供暖设施,真正达到垃圾处理后热能再利用的环保节能目的。同时,该设备操作简单,只需一个工人按照操作要求,正常投放有机固废垃圾;占地面积小,单台设备占地面积大概是4平方米。另外,在操作前须将垃圾分类。

记者了解到,“有机物磁力碳化反应炉”采用磁力碳化分解方式,已获得国家必威体育app官网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可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医院、军队、车站、码头、世遗保护单位、学校、农业大棚保温系统等。比如:日本方面现用于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将过期食品或药品投放设备内处理掉可做到保证消费者利益;央行处理废旧纸币;韩国在农业种植方面可以做到温室培育和肥料供应;台湾用于造纸厂处理有机废渣等。


延伸阅读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从技术应用来看,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填埋、堆肥、焚烧及综合处理等。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卫生填埋,约占全部处置总量的9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和焚烧,近几年采用焚烧方式在经济发展快的城市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焚烧是将垃圾进行人工拣选、破碎、分选等预处理,然后进行焚烧炉,在800-1000度高温下使垃圾转化为化学性稳定的无害化灰渣。焚烧工艺可使垃圾体积减少80%-95%,便于填埋处置,并能彻底消灭各种病原体。另外,通过焚烧工艺,可回收热资源。但并不是任何垃圾都能产生热能。发达国家垃圾热值多在9000KJ/kg以上,而我国大多城市垃圾热值仅为2000-4000KJ/kg,燃烧困难,有时不得不添加附注燃料。垃圾焚烧可产生有害气体,特别是剧毒物质二噁英类化合物。焚烧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福州新闻网记者 晓辰)

相关报道:

“6·18”展馆将配“保洁员” 吃下垃圾吐出粉末

福州新闻网讯 吃下一堆垃圾,吐出来的是白色粉末。13日,记者获悉,在本届“6·18”展会期间,一种便捷式垃圾处理设备将驻守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负责处理展馆每天产生的垃圾。

这个便捷式垃圾处理设备名为有机物磁力碳化反应炉,是福州市企业从日本引进的设备。“6·18”期间,这台设备将驻守在展馆5号馆门口,以满足展会期间环境卫生保洁需要。

该设备采用磁力碳化分解方式,可用于医疗废弃物、一般垃圾及干电池等特殊垃圾的处理。日前,该设备通过了福建省中心检验所检测,达到无噪音、无烟尘、无毒味、无明火、无须添加辅助燃料等技术指标,每台每天可处理有机物垃圾6~15立方米,垃圾减容率达到97%以上。

目前,引入该设备生产技术的福建乐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同闽清县白金工业区达成意向,拟在当地建设工厂生产这种新型环保设备。设备投入使用后,有望改变因焚烧、填埋等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隐患。

(福州日报记者 朱毓松)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24日讯(记者 王永珍) 我省“6·18”项目日常对接持续火热。记者昨日从“6·18”组委会办公室了解到,去年第九届“6·18”结束至今,全省已征集项目成果近4000项,推出技术需求530项,成功对接项目2900多个。今年第十届“6·18”开幕前,各成员单位还将举办40多场对接活动。

第九届“6·18”结束后,组委会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坚持“五天盛会、常年对接”的工作机制,持续做好日常项目对接工作,扎实推进项目落地转化。省直有关部门与市县上下联动、分工协作,以各地产业发展和基层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策划并实施110多场专业化、个性化的对接活动,共组织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团队等,深入企业、基层开展上门服务,帮助解决农业科技、新材料、海洋高新产业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如,组委会办公室、省科协等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专场对接会,吸引了12位院士与我省200多名来自创新平台、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界及有关部门的代表参加;省公务员局、省政府农办等举办海外博士海西行暨生态农业人才与项目对接洽谈会,30名海外留学博士、台湾专家和近百名省内高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农业创业园代表,分别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召开专场对接洽谈会;省发展改革委和农林部门等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建瓯专场对接会,南京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的近百名专家参会,对接了“麻竹笋、绿竹笋湿冷保鲜技术产业化应用”等75项农业最新成果;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等在诏安举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专场对接会,中科院系统及其他科研单位、高校的60多名专家携200多项海洋生物科技成果现场推介,签约落户12个项目,总投资额8亿元,投资领域涵盖保健品开发、生物饲料、生物营养剂、药用胶囊、生物菌种深加工等。

同时,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优化服务,加快推动已对接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省发展改革委将加快对接项目落地转化作为服务五大战役、推动跨越发展十大举措之一,会同各地和省直有关部门加大跟踪推进力度。按照“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审核入库一个”的原则,依托“6·18”网站,建立项目跟踪库;健全信息报送、联席协调、目标管理和定期通报等制度,将跟踪落实情况抄送各地各部门领导,并与“6·18”专项扶持资金安排等挂钩。筛选确定了100个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对接项目,参照省重点项目管理办法跟踪服务,重点推进。

截至目前,第九届“6·18”对接的5188个项目中,已开工、投产4254个,开工投产率82%;100个“6·18”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已开工、投产8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