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约为总人口的23%,随着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社会阶层结构正向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现代化“橄榄形”阶层结构变动。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取得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对外发布。(《华西都市报》2月2日)

近年来,一大批中产、富豪阶层确实正在迅速崛起,官方在解读经济数据时也总在说“中产阶层”正在得到培育和进一步扩大,但究竟扩大到了多少,始终没有一个准确“数字”。这次,这个“数字”终于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研究”完成了——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

简单地说,就是中国近1/4的人口,也就是近3亿人进入了中产阶层行列。笔者并不知道这个比例是怎么测算出来的,看到这个数字后,第一感觉就是有些“虚”,有些“被拉高”的嫌疑。这个“中产阶层”是按照目前中国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以每个人拥有住房的市场价值来测算,还是以一个人的年收入及银行存款来测算?抑或是以某个城市某个发达地区的GDP测算出的人均数字?“中产阶层”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


如今,中国的确有很多人貌似进入了“中产阶层”,其实,这其中很多人都是“虚胖”的“中产”。比如,目前大中城市中很多人有房有车,但是不是就真进入了中产阶层?未必。因为很多人是靠贷款来维持买房买车的,看似房子价值100万元,汽车值10万元,身价倍增,但这却是欠了二三十年的债换来的。再加上医疗、子女教育的投资较大,日常开销并不宽余,生活也并不轻松。如果以此标准统计“中产阶层”,很难令人信服。

笔者以为,界定一个人是否属于中产阶层,要有具体而严格的认定标准,不能简单、笼统地称23%的人口达到了中产水平。这个认定标准,一方面要符合我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数据,比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多少,年收入达到多少,有多少积蓄和投资,医疗、教育的负担重不重等,更要以一个家庭为单元,看其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基础上每年增加了多少纯收益。

另一方面,就是要看一个家庭及个人生活中有没有后顾之忧,有没有因病、因突发意外事件而一夜变贫的可能,尤其是要看有没有“内债”和“外债”,有没有持续增长的消费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具体水准做保障,所谓的中产阶层就只能是“自封”的,让人怀疑我们的“砖家”又在“搬砖添瓦”搭积木,摆弄“数字游戏”。

' />
“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不少网友甚至戏谑自己“被中产”了。(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中产阶层在国外被称为“中间阶级”,是指处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人群。中产社会呈纺锤状,两头小中间大,其拥有一定社会财富,摆脱了贫穷的困扰,不为基本生存发愁,也因此成为社会的稳定器。

目前中国肯定是有中产阶层的,但因为缺乏社会公认的标准,到底有多少人属于中产阶层,谁也说不清。毕竟经济发展数十年来,社会总体财富增长,有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还有更多人在朝着富裕的方向奋斗。但最顶尖的富人始终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要么是穷人,要么就是所谓的“中产阶层”。可是,如果没有具体的硬性标准,又怎能划分出中产阶层来呢?

按照社科院的标准,中产的范围明显被扩大化了。按照劳动者的职业、收入和文化水平来划分,本来还算靠谱。但最后又将重点放在职业分类上,收入高的工人被排除在外,一部分“负资产”人士却又被划了进来,这就有点过于弹性化了。最要命的,刚出校门的“蚁族”大军也被列入中产队伍,称其为“后备力量”,这就更离谱了。虽说23%的比例不高,但按7.7亿就业人口算下来,也是接近两亿人。假如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中产,那倒也是民众之福,但倘若“伪中产”太多,那就只会起负作用了。

既然是社会科学课题,那就应该制定出严格的划分标准,拿出过硬的数据分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如果随便都能背上“中产”的名声,那中产就来得太容易,不但难以让人相信,还会备受耻笑。虽说中外国情有别,但也不应和公认的中产概念差别太多吧。

' />
“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数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不太一致,甚至有网友戏谑自己“被中产”了。(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陆学艺教授的说法,笔者勉强也能算做是中产阶级了,若真如陆教授所说,中产阶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笔者倒是满怀期待,收入水平能够水涨船高,彻底解决当前蜗居的生存困境。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要想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哪怕是建在农村,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和工资水平,咱还是需要厉兵秣马十余载,更何况如今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十余载后,房价地价又该是个什么样?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显然成了一个奢侈的梦想。

不可否认,陆教授指出的中国大多数人仍然以买房为主,由此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生存压力,在国外,不少居民选择租房,生活方式确然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发现,一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就连租房都已成为难题,更罔谈购房。譬如“蚁族”,收入本不高的他们,面对房价不断看涨,大多像挤牙膏似的过着日子,数着日子等待翻身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尽管收入还可观,但仍不免四处飘零,因为他们依然买不起房,房东可以随意将他们赶出房子或强行退租。他们不停的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落脚之处。


在陆教授看来,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并且他们正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期,但是,我们细看陆教授眼里的中产阶层便可以发现,他们原来只是一个结构不一,甚或收入差距悬殊,贫富对比明显的群体,却被强行归纳为中产阶层。笔者认为,所谓的中产阶层发展的黄金期难以掩饰城市蚁族悲痛的表情,尽管陆教授认为蚁族的处境只是短暂,但是,这只是拥有住房者站着说话不腰痛的表现,是对于蚁族“蜗居”生活之痛的漠视。在每年毕业的600万本科生里,400万中产阶层一说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我们知道,在内地一些城市,大学毕业生刚毕业或毕业几年内的收入大都停留在2000元以内,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还低于1000元,扣掉租房费用和平时花销,恐怕都要成为“月光族”了,更不敢被小病大病缠身了。由于收入水平不高,他们不得不蚁居在城市的一角。如果说,他们也能算做是中产阶层,那么除了贫困不堪或几乎没有什么收入的人群不能被列入中产阶层之外,大家都能被算做是中产阶层了。透过陆教授所说的已就业人口的23%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贫困不堪或几乎没有什么收入的阶层数量有多么庞大。

笔者也期待,中产阶层能够越来越庞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撑起一个国家应有的文明建设,树立起国民应有的生活幸福感。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收入水平、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等因素应该是衡量中产阶层与低收入人群的重要标准,若将这些因素通通排除在外,或只兼顾其中一两个条件,便兴致勃勃的将所有人列入中产阶层,可能带来的只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格局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平合理,同时,还将严重挫伤社会各阶层对生活的信心。因此,理性的看待中产阶层的壮大,加快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完美对接才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之道。

' />
“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数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不太一致,甚至有网友戏谑自己“被中产”了。(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研究成果让人觉得很搞笑,因为很多国人感觉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中都“被中产”了。我国一些地区的公务员年收入也只有三万元左右,而不少刚毕业的研究生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刚毕业的本科生的月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大多数个体工商户的收入也只相当于普通工薪者的工资,他们绝对不是中等收入者,更不会自然跨入中产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刚毕业的本科生都成了中产阶层的后备军,这不是人为扩大中产阶层吗,这不是为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吗?

更让人质疑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中对中产阶层的定义竟加入了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不是对中产阶层概念的颠覆吗,谁不知道中产阶层是以财产和收入来衡量的?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中,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都成为了中产阶层,但是出租司机收入再高也不是中产阶层。其实,如果按年收入六万元以上为中等收入者来划分,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算不上中等收入者,就连公务员中也有一部分人算不上。笔者所在县有28万人,如果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说法,中产阶层肯定不少,可真正算得上中等收入的只有矿老板、电力行业和信用联社的员工。


在我看来,中产阶层应该是与中等收入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如果连中等收入都达不到,还算什么中产阶层呢?而且,中产阶层除了具有中等收入外,还应具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假如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却没有固定资产,或是贷款买房买车的“房奴”“车奴”,还要紧紧巴巴过日子,就绝对不能算中产阶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之所以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原因就在于很多国人感觉自己“被中产”了,身处住房、教育、医疗压迫下的“中产”,说是“中惨”确实更切合实际。

我们需要纺锤形的社会结构,但不要“被中产”。

我认为,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故意夸大中产阶层是不和谐的,我们必须勇于面对我国绝大多数民众并不富裕的现实国情。而且,“被中产”不只是在制造泡沫富裕,更有可能影响决策,这是必须警惕的。我们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高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毕竟我国还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因此,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不要把一些官员打的官腔当作研究结论,而应脚踏实地,根据社会现实得出科学的结论,特别要谨防以想当然的所谓研究成果娱乐官员娱乐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