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今日评论热词>>蜗居
在电视剧《蜗居》中,女主角郭海萍说:“我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过半花销用于还房贷,这也许就是“房奴”代表人物郭海萍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人说,《蜗居》是一部非常辛酸的片子,何以辛酸?只因这样的生活往往不期然照进了我们的现实。近日,商务部官员就表示,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2万亿元。而中国房地产销售总额就占到了5.7万亿至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居民近半花销用在“买房”上。研究者称“今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是房地产业最辉煌的一年。”

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哪怕百业萧条,房地产却依然风景这边独好。一边是房地产商赚得盆满钵满、弹冠相庆,另一边却是众多房奴背负沉重的房价大山,艰于呼吸视听,这形成了非常吊诡的局面。经济常识告诉我们,但凡经济萧条时期,能做到价格坚挺的,一定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倘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在经济困难时期仍保持坚挺的房地产,似乎正有成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的潜质。

一套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房产,却要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这的确有些悲情。更可悲的是,当八成以上的人都认为“幸福与房子相关”时,其实也意味着我们生活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近日《中国青年报》这项关于“幸福和房子关系”的调查结果,其实就正佐证着蜗居时代,人们从精神到物质都遭遇到的房产的双重绑架。

老百姓不是傻子,不会真把足以论当奢侈品的房产跟生活必需品相比。只是,当城市生活中,能够保障人们生活的医疗、教育、养老之路已经越走越窄之时,房子似乎成了人们城市生存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对每个人来说,如今的房子已经不仅局限于古老的买房置地私人拥有传统。当拥有一张富有含金量的城市户口,前提是要有一套房子,当恋爱结婚孩子落户的前奏是一套房子,当子女的教育、今后的养老也需要一套房子时,哪怕我们能拥有房产的时间,只不过是短短七十载抑或更短,那也要“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是国人能享受城市福利的前提,也是中国人渴望拥有房产心态的真实写照。这些凝聚于房产之上巨大的含金价值,使得中国人不得不把房子当成生活必需品来买。

于是,当我们人生所有的梦想都拴在一套房子上时,房产商可以“挟房价以令百姓”,哪怕房价涨得比飞机飞得还快,依然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就直接造成了老百姓的恐慌心理,也造成了买房子跟买白菜一样的社会现实——到处都是开盘售罄,买个小户型排号都要找关系;到处都是房价飙升,为抢一套房子老百姓深夜排队逼宫买房。当人生所有的投资热度都倾注于房产之上时,无数投机热钱也自然涌入房市,作为生活最后一根稻草的房产,最后也沦为了人们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前段时间,有一篇《80后极品葛朗台晒收入和支出》的热帖在各大论坛被争相转载,一个月入2万的白领月生活开销只有区区500元,这实际就很能说明医疗、教育、高房价大山下,人们被迫变身吝啬葛朗台的悲情。这也让我想起了逼得白领海萍差点离婚的那一块钱:一块钱可能很渺小,但它又往往暗藏能量,因为它会是你房款首付、每月月供的一部分。对无数渴望房子的人们来说,今天这个渺小的一块钱,你又怎知不会是以后被蜗居生活绑架的一块钱呢?

' />
  
  《蜗居》很受追捧,无非是因为它道出了社会中最现实的一面。当宫廷戏、军事剧、以及“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的生活剧在我们面前成为一种了习惯,突然有一部电视剧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就迟疑了,我们的伤口在微微作痛。
  
  房子,是当下许多人心中的一个伤口,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压力。我们习惯了把我们的伤口轻轻的捂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慢慢的愈合,这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一贯低调做法。《蜗居》不过是在我们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把我们的伤口暴露在公众的眼皮底下,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
  
  当一群大学生看完后说,如果要是把这部电视剧名字改为《二奶是怎样炼成的》或许会更好,它真实的讲叙了清纯的大学毕业生海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职业二奶的,其中竟然有不少女孩子羡慕海藻,感叹如果自己是现实中女主角该多好呀!当电视剧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品后,就更应该注重一下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会影响到观众的一些观念,难道你不知道你身边的大学里培养着这样的女主角吗?
  
  《蜗居》之所以受追捧,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对正义和公平的有力呼吁,对民众现实的有力反映。《蜗居》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不过是公众恰恰需要类似的电视剧。原来当下浮华成风的电视剧在现实剧面前也是不堪一击呀!
  
  对于很多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拥有一套房子是自己的梦想。在房价猛涨的现状下,买房已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蜗居》不过是再次刺激了民众那根脆弱的神经,在冰冷的房子面前颇多的无奈的民众,又把一路飙升的楼价推上了风口浪尖。' />
《蜗居》是一部“慢热”的电视剧,未经高调宣传也没有大牌明星却能够红遍网络内外,恐怕连该剧的制作方都没有料到,以至他们面对网民自发的炒作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在我的鼓动下,身边一些朋友看了这部戏,个个都说“好”。好在哪里?我想,其一在于这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都市生活剧,不像《奋斗》那样虚头八脑;其二在于这部电视剧没什么“硬伤”,不像近年来一些炒得很热的电视剧,“伤痕累累”惨不忍睹——比如《我的兄弟叫顺溜》,上一集说一班长与顺溜外出侦察时不幸牺牲,到了下一集,顺溜却自责地说没有保护好二班长!我当即晕倒,觉得继续给这种电视剧捧场,简直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蜗居》以高房价下都市人的住房梦想为主题,而该剧浓墨重彩之篇章,则是政府官员宋思明与平民女子郭海藻的婚外恋情。郭海藻成长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名牌大学,有感情笃深的男朋友,且看上去不像那种很物质的女孩,然而,一步一步地,郭海藻最终成为了“职业二奶”。当她与宋思明在别墅里偷情,躺在床上行鱼水之欢时,电视剧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看到郭的男朋友正在家里做饭,宋的妻子正在陪女儿逛街……多个场景重叠在一起,赤裸、残酷得让人几乎不忍心看下去。

宋思明与郭海藻的恋情,算得上是你情我愿,只不过,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恋情?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个人的看法是:宋思明作为政府官员,又是做秘书的,平日里在领导面前察颜观色、低眉顺眼,各种欲望长期被压抑着。但欲望总得有一个突破口,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力以及富有,而郭海藻正好是这个突破口。不管是借钱给郭海藻、帮郭海藻轻松摆平一切,还是拥有一个年轻貌美的“二奶”,过着“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的日子,以及试图让郭海藻给自己生个儿子,这些都是宋思明宣泄欲望、展现权力的方式。而对于平民女子郭海藻来说,一个风度翩翩、呼风唤雨、从来不为钱发愁、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摆不平的男人,当然是有魅力的,投入这种男人的怀抱也是顺理成章的——尽管开始时郭海藻并没有做“职业二奶”的主观故意。

“职业二奶”对于郭海藻是一个悲剧角色,但她也过了一段短暂而幸福的“二奶”生活。住在宽大的房子里,再也不用为钱发愁,几万元的高级餐桌,“大奶”(宋思明的妻子)都舍不得买,郭海藻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二奶”花“大爷”的钱没什么好心疼的。可是,“大爷”宋思明的钱从何而来?不是来自他的正当收入,而是来自他收受的贿赂,包括郭海藻住的房子,也是房地产开发商陈寺福“进贡”的。陈寺福的“进贡”又从何而来?我们看到了,是通过野蛮拆迁、低价补偿、高房价、低质量等方式巧取豪夺来的,是无数个像李阿婆这样的被拆迁者、无数个像郭海萍(郭海藻的姐姐)这样的“房奴”,让陈寺福这样的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让宋思明这样的官员有贿可受,并让他在年轻女子面前显得魅力十足……说到底,正是无数个平民百姓被盘剥、被掠夺,才有了众多官员“二奶”的幸福生活。

郭海藻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做着幸福的“二奶”,她姐姐郭海萍做着痛苦的“房奴”,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止郭海藻,所有做官员“二奶”的女子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当自己花钱如流水时,并不是官员们在为此埋单,而是无数个平民百姓在为此埋单——将“房奴”与“二奶”放在一部电视剧里做精彩演绎,或许正是《蜗居》匠心独具之处。

' />
《蜗居》是一部“慢热”的电视剧,未经高调宣传也没有大牌明星的电视剧能够红遍网络内外,恐怕连该剧的制作方都没有料到,以至他们面对网民自发的炒作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蜗居》以高房价下都市人的住房梦想为主题,而该剧浓墨重彩之篇章,则是政府官员宋思明与平民女子郭海藻的婚外恋情。郭海藻成长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名牌大学,有感情笃深的男朋友,且看上去不像那种很物质的女孩,然而,一步一步地,郭海藻最终成了“职业二奶”。当她与宋思明在别墅里偷情,躺在床上行鱼水之欢时,电视剧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看到郭的男朋友正在家里做饭,宋的妻子正在陪女儿逛街……多个场景重叠在一起,赤裸、残酷得让人几乎不忍心看下去。

宋思明与郭海藻的恋情,算得上是你情我愿,只不过,他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恋情?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个人的看法是:宋思明作为政府官员,又是做秘书的,平日里在领导面前察言观色、低眉顺眼,各种欲望长期被压抑着。但欲望总得有一个突破口,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权力以及富有,而郭海藻正好是这个突破口。不管是借钱给郭海藻、帮郭海藻轻松摆平一切,还是拥有一个年轻貌美的“二奶”,过着“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的日子,以及试图让郭海藻给自己生个儿子,这些都是宋思明宣泄欲望、展现权力的方式。而对于平民女子郭海藻来说,一个风度翩翩、呼风唤雨、从来不为钱发愁、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摆不平的男人,当然是有魅力的,投入这种男人的怀抱也是顺理成章的——尽管开始时郭海藻并没有做“职业二奶”的主观故意。

“职业二奶”郭海藻是一个悲剧人物,但她也过了一段短暂而幸福的“二奶”生活。住在宽大的房子里,再也不用为钱发愁,几万元的高级餐桌,“大奶”(宋思明的妻子)都舍不得买,郭海藻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二奶”花“大爷”的钱没什么好心疼的。可是,“大爷”宋思明的钱从何而来?不是来自他的正当收入,而是来自他收受的贿赂,连郭海藻住的房子也是房地产开发商陈寺福“进贡”的。陈寺福的“进贡”又从何而来?我们看到了,是通过野蛮拆迁、低价补偿、高房价、低质量等方式巧取豪夺来的,是无数个像李阿婆这样的被拆迁者、无数个像郭海萍(郭海藻的姐姐)这样的“房奴”,让陈寺福这样的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让宋思明这样的官员有贿可受,并让他在年轻女子面前显得魅力十足……说到底,正是无数个平民百姓被盘剥、被掠夺,才有了众多官员“二奶”的幸福生活。

郭海藻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做着幸福的“二奶”,她姐姐郭海萍做着痛苦的“房奴”,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止郭海藻,所有做官员“二奶”的女子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当自己花钱如流水时,并不是官员们在为此埋单,而是无数个平民百姓在为此埋单——将“房奴”与“二奶”放在一部电视剧里做精彩演绎,或许正是《蜗居》匠心独具之处。

' />
郭海藻讨人喜欢的地方尽在空白。

她很美,美在少言寡语,美在落落寡欢,美在一副西施捧心的样子。

而这种美的可怜深处,是一尘不染的纯粹做支撑。

她是个女人,自然逃不过种种虚荣的冲动。但是在小贝与宋思明没有敲开她心扉的时候,她是多么宁静的一个孩子。

故事展开,小贝与宋思明争相闯进了这个平凡女孩的生活,那期待了一个花季的青春——砰砰跳。心,乱了。

小贝,要给于这个美丽女孩的,是一生的安定,她成就了他生活、甚至生命的全部内容。而郭海藻,从小贝的呵护里头,放飞了女人最初的翅膀。

梦一旦开始,就不会寻找停留的地方。人生苦短,青春尤其易碎,碎了的年华到哪里去追寻风吹过的痕迹、方向?

宋思明优雅的生活、从容的呢喃,令这个初涉梦潭的女人迷乱了。他们玩的如痴如醉、如诗如画,无垠的沙漠中蜃景迷醉了深长的呼吸。

而梦开始的地方,人逐次溺亡。迷醉的神经,痛觉无疑是麻痹的,经不起仔细的思量。宋思明在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思维是超清晰的,但是,当他的企图——孕育一个儿子的念头闪现过后,这个男人逾越了情感底线,几近疯狂。

当郭海藻沉浸在绚彩梦境里头的时候,郭海萍则不得不置身于现实生活,为五斗米奔波,她的劳碌掐灭了这个女人困倦的梦境。她不去努力,就无法生存,对于她来讲,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她必须先要越过生存这道关口,才能接近做梦的温床。她暂时不具备做梦的资格,因为她资源匮乏。

而郭海藻,在她不应当承当优越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应承了突如其来的幸福,就注定了必须付出代价。因为一个人的境遇本身是相互协调的,顺与逆、实与虚,起承转合,相辅相成,这或许已经证实或者正在证实文明的起源、传统的价值、道德的谱系。

如果说小贝的名字“小背”倒出了诸多人生无奈的话,那么宋思明的名字“送死命”必定揭示某种社会悲哀。从郭海藻的梦开始的地方,人逐次死亡——爱情的结晶胶囊,鸡飞蛋打;朝夕相伴的爱人,天各一方。最终留给这个美丽女人的结局,是,比死亡更悠长的苍茫。

是人,终究在美梦中成长。或许,在美梦中灭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