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的副县长、六合区副区长刘有贵辞官后,以借来的400万元起家,下海不到一年,就成为坐拥1514亩住宅用地的“地主”,几年过后,成为身家过亿的大老板。原来,他仗官场人脉,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近日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11月25日《法制日报》)

  和前不久刚刚获刑的上海的周小弟比较,刘有贵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周小弟2001年9月至2006年11月,为牟取买卖土地使用权差价,以懿德公司名义,在尚未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情况下,以联合开发为名,先后将2000余亩土地的使用权,以每亩50多万元至100多万元的价格,非法倒卖给其他几家公司,从中收取土地出让款20亿元。

  可见,倒卖土地牟利,已成了某些土地官员的最佳“换防”模式,不仅仅是下海官员倒地,前不久央视《经济半小时》披露,我国房地产商囤积土地倒卖土地严重,有三分之一根本不盖房,而专司倒卖,潘石屹对此就予以证明。而诸多“地王”数年荒芜的事实,更是这些倒地事件的最典型的写照。这说明,倒地的确已经成为部分土地官员、权贵和开发商集体行动的逻辑。在他们的“人脉”面前,国家关于土地管理和安全的法律堤坝集体决堤。

  更耐人寻味的是,土地管理部门掀起了所谓的“执法风暴”,可是迄今为止,我们尚没有看到令国人振奋的大案要案。和重庆的“打黑斗争”相比,土地部门的执法成了“茶杯里的风暴”。面对土地执法部门的柔弱,今年火爆的土地市场更是遍地“地王”。而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纵容国有企业炒土地,一方面高喊控制房价,这简直成了莫大的笑话。

  笔者一直认为,在土地供应寡头垄断的体制下,限制炒地皮的最好工具就是严格土地执法,提高违法者的成本。

  民众期待土地市场能像重庆打黑一样,掀起一轮执法风暴,但土地执法部门的“重拳”至今没有挥出,既没有将以前荒芜的地王依法收回,亦没有对违法土地法规的其他行为给予重罚,《土地法》也成了尴尬的摆设。

  这样,一方面是稀缺的土地,另一方面却形成了从土地官员到权贵到开发商的完整的炒地的食物链。整个食物链的运作之嚣张,令人惊叹,国家土地法规被化于无形。刘有贵案子的知情人一语道破天机:单靠刘有贵,他真能自导自演玩这出“空手套白狼”吗?如果没有那些“还在台上的朋友”,他恐怕连一亩地也搞不到,光土地出让金就能让他憋死。

  当下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绝大多数是“违法”泡沫,而违法泡沫的后面则是令人发指的权钱交易,要还《土地法》尊严,要使房地产重回理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搞一场房地产领域的“打黑”战役,挖出那些卖弄人脉,践踏法治的黑手。否则,《土地法》在这些人眼里,永远都是个不中用的玩物。

' />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从来不盖房子的,就是倒卖土地。在潘石屹看来,近几年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囤地导致供求失衡。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也认为,企业之所以敢于大规模拿地和囤地,是基于利益驱动,而地方政府纵 容这种囤地的行为,同样也是利益驱动(11月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当前房价高企、人民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土地的闲置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暴殄天物,更是一种以囤积居奇来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行为。一方面,开发商的囤地间接导致房价上涨,吹大房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囤地占用大量银行资金,积累金融风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土地不但是一种有着强烈区域垄断属性的产品,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这都表明,对土地二级市场的管制,政府有着充分的理由。

对于开发商的囤地行为,各地都出台过一些办法,诸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闲置土地管理办法”等等,总之,这些办法、规定都大同小异。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以后,连续满1年或者超过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或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1年以上(含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即属闲置土地。对于闲置土地,不满2年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限期动工开发通知书》,并按照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2年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可以无偿收回。”

法律是灰色的,而现实之树常青。法律的工具性必须经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执行。即便各地都有各种“闲置土地管理办法”,而且看起来很严格,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却往往沦为一个“过剩的法律”。

仍以《北京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为例,从文本上来看,这个规定似乎言之凿凿,但实际上却漏洞百出。通观全部条款,最核心的字眼是“经某某机关批准”。更重要的是,对于“土地闲置满2年的”,处理办法只是说“可以”收回,而不是一定要收回。这个弹性条件,令许多闲置土地一“闲”就是数年甚至超过10年。有统计显示,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全国范围内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达到31.3亿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底,全国土地开发量则仅为19.4亿平方米,换言之,仍有近40%的土地滞压于开发商手中。这些开发商的“主动性积压”何曾将这些“规定”和“办法”放在眼中?

根据目前的惯例,对土地闲置费,一般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转让时土地使用权评估价格的10%左右。这点费用,对于暴涨的土地市场,无异于九牛一毛。更令人担忧的是,政府在炒地现象中,也是获利者之一。抛开其中的腐败不谈,就政府而言,一方面,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丰厚的土地闲置费;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中土地价格的炒高,对于土地一级市场中的唯一出让者“地方政府”来说,也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在这个利益链条中,就是一个攻守同盟,在这种情况下,房价焉能不涨?

' />
近日,潘石屹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爆料,中国大约有三分之一房地产开发商公司从来不盖房子的,而是专门倒腾土地。

潘石屹之言是否夸张,暂且不论,但土地市场闲置严重,确有其事。根据克尔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 ,十大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规模超过3亿平方米。而2008年全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才4.8亿平方米。

大量土地被囤积、闲置,一方面会增加土地市场供应压力,促使更多企业涌入土地争夺之中,导致各地“地王”频出;另一方面会增加建房土地成本,使得房价节节上升,最终影响制约房地产的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亟待整治。

如何治理土地市场这一乱象,有舆论认为关键在加强地方政府监督执法力度。这种观点过于简单、乐观。多年来,土地闲置问题为何迟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缘于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联系密切,利益攸关。在这种情形下,指望地方政府严厉打击整治开发商,不太现实。打击或遏制开发商囤地、炒地的真正出路,依笔者之见在于全面公开所出让土地的详细信息,尤其是土地约定开工日期、开发程度、闲置原因等。

当前一些开发商之所以肆无忌惮囤积土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由于土地开工日期,通常非合同签署生效之日,而是按出让合同的有关约定,对此,公众一般难以知晓。开工之日不明,土地是否闲置难以断定,公众监督自然无从谈起。公开土地开发使用相关信息,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增强土地市场的透明度,易于全社会共同监督。

土地相关信息公开之后,对地方政府行政执法也会产生压力。哪些土地违规,地方政府其实心知肚明,但为何还任其闲置?关键还是因为利益让手变软。从相关数据看,当前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一部分源于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市场开发。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开发商就是财神爷、座上宾,不敢随便得罪。不过,如果将土地市场信息全面公开,哪些土地属于闲置、哪些应该依法收回,公众一目了然。面对汹涌民意和舆论压力,地方政府才有可能放下“顾虑”,有所作为。

公开土地详细信息,还有助于扫清查处闲置土地时的障碍。每一宗土地出让的背后,几乎都纠缠着巨大利益博弈,权力所受的诱惑也极大。近年来众多贪官落马,所涉及的问题大抵与土地有关。因此,如果将开发商、地方政府、公权力都置于阳光之下,权力运行会更健康,行政执法会更规范,土地市场也就会更加合理、有序。

土地大量被囤积、闲置,在房价日益高企,民众呼声日益强烈的当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政治话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不妨转换思路,从公开土地相关信息等外围因素入手,形成强有力的第三方监督,既让囤地、炒地开发商彻底现形,又使地方政府从相关利益中及早抽身,还房地产市场一个洁净。

' />
印象中,开发商总是以造房子为己任的,想不到房地产界的大腕潘石屹却一语惊人:有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在做土地倒爷而不建房子。

这数字的真实性没法考证,但既然是开发商内部流出来的,起码说明炒土地是个普遍现象。据说炒土地的收益比造房子还高得多,这些倒爷们都活得有滋有味着呢。

可是老百姓听着就不是个滋味了。挂着开发商的名头,到处拿土地却不造房子,转手一倒腾,大把的钱就进来了。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哄抬物价嘛。事实上倒腾土地恰好是造成供应紧缺的原因之一,那么多地荒着,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是待价而沽,留着倒腾呢。

当然炒地皮的开发商也是需要“本钱”的,他们能够赚钱不外乎两条途径——要么是能够利用自己特殊的社会资源,拿到相对低廉的地,这样一转手,中间的差价自然可观。如果没有这能力,而是通过竞拍拿到了土地,那么这事就会有些风险,你得指望着地价涨上去,或者自己创造条件让地价上涨。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估计让许多倒爷惊出了一身冷汗,有人撑不下去了,高价拿的地上野草都长了一人高了也找不到下家,实在拖不下去了被政府收回的也不乏其人。但大部分时候,倒爷们总能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他们边上,总是围满了房价会上涨的吹鼓手,因为大倒爷下面,还有许多炒楼的小倒爷们在哄市。

大倒小倒盛行,加上一帮托们喧嚣着,这房市不热闹才怪。他们拼命向所有人灌输着“土地是稀缺资源”的理念,搞得大家都信以为真房价可以涨上一百年。其实要说稀缺,日本、香港的土地比我们更稀缺着呢,人家的楼市还有拦腰斩的时候。当然这个事实,倒爷们是从来不会提的。

既然是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性必然存在。开发商搞搞联合,你借我的品牌,我用你的地,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倒爷们的行为,显然不能归于此类。完全不是以开发为目的的拿地倒地,就像附在房地产业上的一颗毒瘤,蚕食着楼市的肌体,层层推高开发成本和房价,让楼市更加浮躁。三分之一的开发商炒地皮大捞特捞,三分之二的开发商难保不看着眼热也追着炒一把。

过去我们常说,房价是投资客炒上去的,现在才发现,炒房客背后,原来还有更大的炒家。这倒足以说明,我们的楼市还很不理性,很不成熟。这些不务正业的开发商就该清除出队伍,只是不知道一直呵护着他们的地方政府,有没有这样的觉悟和勇气。

' />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认为,近几年房价大幅度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囤地导致供求失衡,中国有一批房地产开发商就是倒土地的,从来不盖房子(11月1日中央电视台)。”

潘石屹自己也是房产商,是民营房产商。联想到最近有国企背景的房产商屡屡制造“地王”的疯狂,可以认为潘董是有点拿不到地急了,所以才放了这个炮。不过在这种语境下,他所揭露的,倒非常有可能是事实。

我等小民,不懂商业规则。不过还是想问一句,不盖房子的房产公司还是“房产公司”吗?不盖房子,专门倒卖土地,改名叫土地中介公司得了!

显然,倒卖土地赚钱,远比盖房赚钱要简单也容易得多,不需房地产公司耗费一枪一弹,就可以为自己赚来滚滚利润,何乐而不为?社会责任这东西,指望“在商言商”者,终究不靠谱。

但房子终究是民生问题。既然道德指望不上,那么就要有监管。现实是确实有监管条例,比如土地两年不开发要收回什么的。但这些条例,罕闻“落实”。潘石屹是局中人,他自己知道这是“年年喊狼来了”,也就是喊喊而已。

当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被利益链条所捆绑,你还指望监管能做什么?房价上涨有千原因万理由,但归根到底,制度漏洞和监管缺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