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局?加强法制建设,简政放权。进一步加强以立法的方式保证群众的休假权益和全国性节假日的安排,并在执法的层面充分保证,把细节的调整和具体实施交给社会。】

有媒体报道,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近日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每到年节前夕,根据“假日办”确定的放假安排调整工作和假期,已经成了十几年来的固定节奏,大家既习惯又不满。

“假日办”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全国人民顺利休假,虽然是一个临时机构,但作为来自各个国家级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假日办”的工作绝不会像某些网友吐槽的那样是“随意拍脑门”,只考虑自己方便,不管群众是否合适——一个面对全国的机构,可以想象其工作所面对的复杂局面和做决定的选择困难。之所以悉心工作慎重选择之后还常常受到批评,搞得费力不讨好,就在于原有的工作思维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在这些年“假日办”的假期调整安排中,比较明显的几个特点,一个是“一刀切”,一个是变化快,再有一个是不透明。各类全国性节日,自然应该是全国同休,这个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每次关于如何挪动节日前后的双休日,恐怕各地方各行业有自己的情况,再考虑旅游、节日消费、交通以及公历农历等问题,让大家都满意就成了比较困难的事情,从局外人的角度看,似乎就有了很强的随意性和混乱感。但是因为这个计划只有“假日办”一个机构来研究安排,使得所有的压力最终也都只能作用在“假日办”的身上。

在传统的行政思维中,政府机构应该包办一切,于是我们看到的局面就是行政机构日渐庞大,每出现一个问题,往往就需要成立一些新的部门机构来对应。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下,却往往带来多头争利和多方推责的困局,而整个社会的效率更是被数不清的橡皮图章拖得气喘吁吁。

如何破局?这正是当前改革正在做的——加强法制建设,简政放权。进一步加强以立法的方式保证群众的休假权益和全国性节假日的安排,并在执法的层面进行充分保证,然后把细节的调整和具体实施交给社会,相信以我们广大群众的智慧和能力,休假这样的问题是可以在基层解决的。

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15日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其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今日本报B01版)

一直关注假日旅游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等受访专家认为,未来的假日安排政策将从假日旅游转向带薪休假。其实,带薪休假与假日旅游之间互不相悖,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带薪休假与集中式的节日,比如黄金周两者是一种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我国的黄金周是由国家给予公民的法定假日与调休公民周末的休息时间组成的,都是公民应该享受的休假时间;带薪休假也不是什么奢侈品,它是公民生活和权利的一项基本要求。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提出,“人人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1982年世界旅游大会通过的《阿卡普尔科文件》强调,“普遍承认社会各阶层公民的休息和娱乐活动的权利,特别是职工带薪休假的权利”。因此,黄金周与带薪休假两者之间,不是有了这个就不应再有那个,而是这两个都属于公民应该享受的。

从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拉动看,投资、消费、贸易是三驾马车;完全依赖物质生产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现在面对如此旺盛的节假日需求,面对节假日期间如此巨大的综合拉动作用,政府各有关部门只能设法去促进它、引导它,而不是按照传统经济的发展思路,去有意识地遏制它、削弱它。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日益增加,人们的节日需求,包括旅游购物餐饮等,反映和体现的是正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能否千方百计地满足这种需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现象,而是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因此,将带薪休假与黄金周结合起来,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节假日需求的最正当选择。

如果按照专家的解读,无论政策是否真的从假日旅游转向带薪休假,起码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未来的节日安排应当更加人本化、多元化,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休闲娱乐的需求为主,充分体现其人文价值和服务价值,而不是一味服务于拉动内需之类的经济目标。这就要求未来的“假日办”须有前瞻意识,比如带薪休假等更加灵活多元的制度设计,如何能与复杂现实对接,比如当下国内旅游业一味向钱看的不良风向该如何纠偏,都需要未来的“假日办”出台顶层设计,如此才能真正让节假日成为民众福利。

【合理设计法定假期,也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所以,建立高规格机构之后的首要任务是倾听民意,综合考虑权利保障与经济现状】

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9月15日正式撤销,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9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9月16日《新京报》)。

撤销“全国假日办”,建立更高规格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实践证明,无论是落实《纲要》还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此前的“全国假日办”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自2008年1月实行至今,来自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带薪休假落实率仅为50%。而《纲要》则提出“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纲要》既关乎旅游经济、中国经济,也关乎职工休假权,所以,需要有强力的机构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纲要》。

之前,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的召集人是国家旅游局局长,成员为各部委司长、副司长。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后,召集人为国务院副总理,成员应该是各部委副部长。这不仅规格提高了,而且涉及的部委也增多了,从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28个,执行力无疑将大大提高。

不过,撤销“全国假日办”、建立新机构能否做大旅游蛋糕,尤其是能否在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验证。从理论上说,目前落实率为50%,以强有力的机构来落实剩余50%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也面临不少挑战。

挑战之一来自地方政府。带薪休假制度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劳动监察部门。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愿意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主要原因是照顾企业利益,或者说是为了地方经济、税收等。而地方劳动监察部门不作为,既是因为要看地方主要领导的脸色行事,也是因为懒政。

挑战之二来自民营企业。民企解决了中国80%以上就业问题,但民企却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一大难点。由于目前劳资双方地位仍不平等,再加上就业压力存在,所以,某些职工所说的“别说休年假了,就连双休日,我也得随叫随到”,是一种普遍现象。

挑战之三来自法定假期。如果法定假期总天数多,一些企业会认为影响效益而不愿意让职工再带薪休假,因为制度规定“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企业一般不愿意职工既在法定休假日带薪休假,又在年休假期间带薪休假。但是,很多人在带薪休假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强烈呼吁恢复五一黄金周,延长春节假期,即增加法定假期总天数,如何权衡企业与职工的诉求,也是一大挑战。

笔者以为,建立高规格机构能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关键在于能否以问责来鞭策地方政府落实制度,能否以严惩来鞭策用人单位依法办事,能否以民意来决定法定假期的安排。

目前,从职工权利保障角度说,既要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又要合理设计法定假期或者黄金周。从经济角度而言,很多行业的商品是过剩的,需要的是消费而不是生产。而合理设计法定假期,也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所以,建立高规格机构之后的首要任务是倾听民意,综合考虑权利保障与经济现状。

9月15日,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正式撤销,其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

1999年,黄金周首次出现。第二年,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的协调组织工作,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了由14个部门组成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地点设在国家旅游局。虽然每次都是“为别人做嫁衣”,张罗公众放假自己却要假期加班,但“全国假日办”的苦劳却多受诟病。

公众的不满意,一方面源于调休制度不尽合理。每一个人的需求不一样,而一些小长假、黄金周,大都是人为生拼硬凑出来的,为调休而调休,反倒比正常上班还累。另一方面,随着全国人民大出游,黄金周陷入“逢节必堵”的怪圈。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区,如此“花钱买罪受”也让许多人把怨气撒在“假日办”身上。某种程度上,“假日办”只是代为受过,问题根本出在假日旅游经济本身。节假日都是以具体日期为准,并不一定会落在每周工作日的开头或结尾。非要生造出一个小长假、黄金周,无论让谁制定放假安排都注定费力不讨好。而在节假日集中爆发的游客需求与有限的景区承载能力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景区超载、交通拥堵、旅游质量下降。假日办由此被戏称为“全国假日救火办公室”。显然,不从根本上改变假日旅游经济制度,单靠假日办在实施层面的小修小补,无法走出“黄金粥”的怪圈。

落实带薪休假,不失为一条出路。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目标。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但在现实中,带薪休假制度却很难落到实处。虽然《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我国职工每年带薪休假天数在5天至15天,然而具体执行却严重走样变形,很多企业并没有执行带薪休假制度,而某些地方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执法上也失之过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带薪休假制度得到落实,需要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设立更高规格和更具效力的组织机构非常必要。

相比“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新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不仅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如“召集人”由“国家旅游局局长”上升到“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成员单位也大大扩容到“包括国务院28个部门”,而且所针对的主题对象,也由此前较为简单狭隘的“假日旅游”,进一步上升扩展到更为宏观的“旅游工作”范畴。所有这些变化,显然都非常有利于我们站在更高层面、从更宏观的视野统筹协调解决“公民休假福祉”问题。

落实假日休闲也需顶层设计。客观地说,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用一部法令或者一个文件,就能全面解决问题,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关键在于要培育市场环境,转变个体的观念,提升权利意识,用时间去累积和巩固阶段性成果,并最终实现全面落实。而要实现这个宏观目标,就需要一个更高规格的机构,从全盘的角度去实施改革。从这个角度说,撤销假日办,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是大势所趋。

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日前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

从假日旅游转为旅游工作,从“协调”变为“联席”,新机制确立后,不但级别和规格更高,在思路上也更加综合而全面。由单纯的假日旅游向承担五大功能的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转变,不但释放出积极的改革意义,也落实了推进改革的实质性举措。

从假日到旅游,言辞微变之中,实际上侧重点悄悄转向了带薪休假。带薪休假虽然是法定权益,但一些企业或单位并未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甚至对提出要求者进行惩罚,导致带薪休假制度徒有其名。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从法律层面重申带薪休假的重要意义,现在又成立了更高层次的决策保障机构,这无疑是重大利好。把带薪休假权落到实处,给群众更多旅游出行的选择,不仅符合法治、人本精神,也能进一步释放旅游经济的潜能。

四川营山 唐 伟

【带薪休假制度的普遍实行,将刺激休闲文化消费的大幅增长,让我国消费的内部结构向着更有文化内涵、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事关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升级。】

9月15日晚,国务院公布同意撤销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建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消息,前者的全部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将统筹协调全国旅游工作,提出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全国假日办被撤销后,有媒体发出了这样的评论,“撤这样一个机构,实在是民心所向”。一个为全国人民服务了14年的机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何最终却得到这样的评价?“假日办”此前之所以招来潮水般的差评,首先因假日设置不合理,给公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最奇葩的放假安排发生在2013年中秋和国庆期间,当年“两节”间隔时间不长不短,导致公众经历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挑战人类生物钟极限的最乱作息: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黄金周作为带有强迫休假色彩的“中国式休假”,本来就因扎堆出游、人满为患而沦为“负资产”,全国假日办的不当安排则让“黄金粥”更为混乱。

“假日办”不受人待见,还因其不食人间烟火。2014年1月,除夕被排除在春节假期之外,年味最浓的大年三十也要上班,这样的放假安排招来很多不满。不少网友怒斥“假日办”不通人情,并以调侃的方式在网上呼吁,除夕当天给全国假日办打电话查岗,看看他们除夕是否仍在岗工作。之后媒体调查发现,除夕当天全国假日办公布的咨询电话始终占线,直到次日凌晨才得以畅通。这就是著名的“查岗假日办事件”。

饱受诟病的全国假日办被撤销了,往后的放假安排能否让老百姓满意?已被撤销的全国假日办,其日常办事机构设置在国家旅游局,工作人员则从各旅游相关单位抽调,某种意义上说,“假日办”是一个在节假日前后才现身的协调机构,其权威性因此被打折扣。此次新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其规格已上升到国务院层面,“容量”也扩大至包括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等在内的28个部门。相比过去以旅游部门为核心的小圈子内闭门造车,高规格、大容量的联席会议作出的旅游工作部署以及放假安排,理应更具科学性、更洞悉民意,值得公众期待。

全国假日办的不受待见,有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也是其完成历史使命后的必然。黄金周制度自1999年开始实行,全国假日办同时成立以应对黄金周期间的协调组织工作。当年多数中国人还不知旅游为何物,黄金周满足了公众的假日需求,让旅游热潮逐渐席卷全国。十几年后,黄金周已无法满足公众越来越多元化的度假需求,同时,黄金周期间的密集出行透支了交通设施及名胜古迹的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也备受质疑。本来被不受关注的“假日办”,近年来遭遇越来越多的“挑剔”,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休假制度已落后于公众的实际需求。中国劳动者的主流休假方式,已经到了从假日旅游向带薪休假转型升级的时刻。

此次国务院撤销“假日办”,同时设立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政策用意就是促进假日旅游转向带薪休假。带薪休假制度的普遍实行,将刺激休闲文化消费的大幅增长,让我国消费的内部结构向着更有文化内涵、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事关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升级。

【只有让公众未来的休闲生活更美,这样的改革举措才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如何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目标,新的联席会议可谓任重道远,也更令人寄予厚望。】

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办”正式撤销。其上级机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被“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取而代之。“假日办”以提格、扩容的方式与公众说再见,无疑是一个与社会各界公众息息相关的改革举措,决不仅是一个部门之间的更替那么简单。

据称,联席会议的职能包括五大项:对全国旅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提出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如此粗略的表达,显然很难让公众读懂其中关于自己的利益关切。但一个不争的大势是,“全国假日办”在长达14年的运行后,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必须归入历史。这正是改革的一大动力所在。

毋庸讳言,当初成立假日办,更多的是着眼于假日经济、带动旅游业发展。尽管它带动了国民休闲生活的活跃与丰富,诸如黄金周的设立给公众的休闲生活刻下历史印迹。但的确,这样的着眼过于单调,已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单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看,现行的粗放式经营管理,就已经远不适应公众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已走到一个关口上,面临诸多难题。如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需要破解的一大课题。对于社会公众的休闲生活来讲,这是源头,开掘好这个源头,人们的休闲生活才会更舒适惬意。

旅游背后有出行、饮食、购物、住宿、娱乐、医疗等,这就涉及到诸多部门和行业,其内涵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小旅游,而是一个“大旅游”概念。基于旅游业的战略发展需要,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成立,就在情理之中。如此方能理顺各种关系,也才能着眼更宽、更广的视野去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虽然对于公众来说,这样的着眼可能很难体会得到,但最终都会体现于公众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公众未来的休闲生活更值得期许。比如,旅游出行是不是更舒心了?游玩是不是更赏心悦目了?休闲生活是不是更能在愉悦的文化熏陶中享受人生?在相当意义上说,也只有让公众未来的休闲生活更美,这样的改革举措才是顺民意、得民心的。

新的联席会议成立后,或面临第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带薪休假制度如何落实。黄金周的存废之争历久而仍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形同虚设,惟有法定的节假日才得到差强人意地执行。于是黄金周成为大多数员工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休假的刚性制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强烈呼吁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内在原因,尽管每逢黄金周常常人满为患。

在这个意义上,不论是着眼旅游业的战略发展,还是着眼社会公众更美的休闲生活,都需要一个顶层设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推动实施。而当《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发布后,如何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目标,新的联席会议可谓任重道远,也更令人寄予厚望。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运行14年后,近日被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据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国务院已批准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一度赫赫有名的“假日办”(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就此走入历史。

仅从机构名称上看,公众也可以看出两个机构的职能与着力点不同,“假日办”管的是“假日旅游”,实际上安排的是人们的假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去掉“假日”二字,工作职能回归旅游本身。由此,假日旅游拓展为一般旅游,提升了一个层次。

说它是进步,乃因为,旅游跳脱“假日旅游”的窠臼,就有了正常化的可能性。所谓“假日旅游”,兴起于1999年我国推出的“黄金周”,它是在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由政府拼凑多个七天假期,激发民众旅游热情。

放弃对“假日”的摆弄和依赖,意味着对“黄金周”旅游模式的纠偏,旅游将成为人们内在的生活需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自然释放,从而在旅游与带薪休假制度之间建立内在联系。旅游是休闲方式的一种,其前提是人们有闲暇可供支配。这种闲暇需要一定的长度,自然只能是带薪工作年假。落实国民带薪休假的权利,也就成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囊括28个国家部委,足见旅游工作牵涉面广,但提纲挈领的工作只有一项,就是推动国民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过去全国“假日办”是一个协调机构,协调的国家部委很多,但基本职能其实很简单,即安排每年几个“黄金周”放假安排,加上统计公布“黄金周”旅游收入。联席会议是一个临时机构,也不必抱负过大,能够办成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了。

旅游业是一个市场行当,除了国民的带薪休假权是人为创设,需要政府推动落实外,其他都可以交给市场安排。带薪休假权利不落实,人们没有闲暇,外出旅游就成了一句空话。而带薪休假制度一旦得到广泛执行,对很多人来说,旅游不仅成为主要选项,而且必然地在时间与空间上走向均衡性分布,从而克服“黄金周”旅游模式的弊端。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任务单一,但它牵扯到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生产安排等,目前难度不小,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带薪休假制度可以追溯到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职工休假问题的通知》和1994年施行的《劳动法》,20多年来落实情况不容乐观。但总的来说是有法可依,有关部门现在要做的,是帮助企业向落实制度过渡,这需要强制,也可以采取政策激励。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政府面临的问题有变,其机构权责与工作方向自然要与时俱进。我国规划到2020年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做一些推动工作。能够使之提前一两年,功莫大焉。

9月15日,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正式撤销,其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新京报》9月16日)

“撤销全国假日办”的新闻甫出,立即迎来了社会舆论和广大网民的“吐槽”。有调侃的声称,“欢送,一路走好”,有冷静的发言称“是时候了,早该寿终正寝了”等等。有网站直接将这一新闻标题加黑加粗放在首页。在我看来,一个“撤销假日办”的新闻受到如此关注,不外乎代表了民意的一种指向。

“假日办”运行14年,其成就可圈可点。它让公众知悉了假日经济以及国家对假日的关注,也从此让“黄金周”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大盛事。更因为“假日办”的存在,让公众有了一个可以“倾吐”的对象,人们假日话语权一时增强也是不争的事实。从放假和假日更加制度化、法定化,到公众休假权利的保护,“假日办”的成绩不可淹没。

然而,“假日办”存在14年,其遗憾也有目共睹。它没有真正解决好公众假日诉求,从设立“黄金周”到取消部分“黄金周”,“折腾”得多了些,也终归没有让大多数人满意;多年来公众和旅游消费者关注的“假日休闲品质”没有得到真正改观,而“逢节必堵”、景点“人满为患”的现状和现实长期存在,也加剧了人们对“假日办”的不满。

如今,公众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向“假日办”表达诉求,随意“查它的岗”,但并不妨碍公众借助和利用这一时机去表达自己对假日安排和假日权益的未来期待。“假日办”无力解决的问题,民意更期待今后能妥善解决。由副总理领衔的部级联席会议,参加的部门比之前大大增多,成员的级别也由司局级上升为各部副部长,机构的“升级”应伴随着假期质量的升级。

譬如:公众关注的“带薪休假”问题,民意就期待“假日办”撤销之后,“接任”的部际联席会议能够“接力”解决好,并真正出台有效措施,而且不要让人们期待太久。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带薪休假条例》,去年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也多次强调‘带薪休假’,这些正是解决“带薪休假”问题的制度基础,也是一个可以“站在”昨天的假日办“肩膀”上取得成功的契机。

公众关注“带薪休假”问题,实质上是对个人法定权利尤其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的维护和关心,“吐槽”的背后还饱含对上述“权利”保障不能到位的不满。尽管“假日办”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改善国民休闲品质的事情永远没有终点。希望符合实际并满足公众意愿的“带薪休闲度假”更快步入现实。

【撤掉假日办,不再旅游、休假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责任归属更明晰,让立法者、执行者各履其责,并辅以制度化安排,避免职责混乱、角色混沌下的不合理决策。】

9月15日,运行了14年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正式撤销,其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召集人。

“全国假日办”跟公众“说再见”,在舆论场激起不小的涟漪。不少网民调侃:“今后除夕给谁打电话查岗呢”、“拼假模式是不是也能从此洗洗睡了”……虽然吐槽成分居多,可背后的弦外之音也很明显,那就是:作为放假和旅游协调机构的假日办,很难承接公众集结在休假权上的诉求。

平心而论,假日办动辄被吐槽,其实有些“冤大头”。前补后借的“挪假”方案,除夕不放假,固然不尽合理,可虑及个体休假需求的多样性,它再怎么设计,都难免众口难调。舆论诟病,其实更多的是在浇块垒:因带薪休假难以落实,休假权得不到保障,所以对现行放假安排的不满,也就成了“替罪羔羊”。所以说,假日办挨批,本质上是在替休假制度设计上的职责含糊“埋单”。显然,撤销假日办也就有助于摆正国民休假权利和旅游产业的关系,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定位。

按理说,法定节假日当由全国人大立法确定,并由国务院下达放假通知;带薪休假,该由人社部置于职工权益保障的框架下,予以推动和落实;而促进旅游业,则当由旅游等部门负责。也只有各机构、部门分工明晰、各担其责,才能让休假归休假、旅游归旅游。可一直以来,职责划分不明晰,导致问题层出:假日办公布的放假安排时常“变脸”;而法定假期安排,也跳不出“假日经济”思维的掣肘。

将“全国假日办”撤销,新设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就明显带有廓清职责的意图。从后者的职能看,它主要包括五大项:对全国旅游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提出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其他重要工作;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也就是说,其职责范畴主要对准的是“旅游”,至于“放假”事宜,则从其职能中被剥离。

撤掉假日办,不再旅游、休假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旅游相关决策划归专门组织,也有助于理顺政府职能。假日办非立法机构,它每年公布的方案不是假日制度,而是种临时动议。将其撤销后,接下来,就该是让责任归属更明晰,让立法者、执行者各履其责,并辅以制度化安排,避免职责混乱、角色混沌下的不合理决策。

同时也应看到,不再将国民休假权利与旅游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也将有助于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而逐步摆脱对“假日经济”的过度依赖。

说到底,公众休假权,不应成为发展旅游议题的附庸命题,而应得到更加充分的制度保障。这需要建立在旅游、休假权属分明的基础上。撤销“全国假日办”,就释放出这种积极信号,但它也只是第一步:也只有在清晰的责任划分下,让“联席会议”和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责,才能让公众休假、旅游发展两不误。

据报道,运行14年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于15日正式撤销,其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由此,相当于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即公众熟悉的“全国假日办”也随之撤销。

从2010年为中秋国庆连休而安排的“最折腾假期”,到穿插于多个假日节点的“挤掉双休日、拼凑小长假”,再到2014年放假安排中除夕不放假引来的一片吐槽……近年来,“全国假日办”屡次陷入舆论风潮中,或被调侃,或被揶揄,或被口诛笔伐。如今,当“假日办”被撤销的消息传来,网上一片“普大喜奔”之声,很多网友感叹“这个机构终于被撤销了”。

但说实在的,网友并非对“假日办”这个机构本身有意见,主要是因为其所安排设计的诸多休假方案有违众愿。起始于1999年的“黄金周”休假方式,本意是为了振兴假日经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满足休闲需要。但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休闲生活、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数人肯定不赞同挤掉双休日去拼凑“黄金周”、“小长假”。然而,“假日办”在这个过程中,却和“黄金周”一样,无法跟上时代变迁的节奏,除了闭门造车推出种种不让人满意的休假方案,对公众建议和舆论风向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把所谓的征求民意弄成了幌子,公众对其有意见也就不难理解。

其实,把所有的板子都打在“假日办”身上多少有些冤。一方面,从原有的协调会议组成人员和单位看,作为召集人的国家旅游局,与成员单位相比大多同级甚至不如对方,能否真正协调好工作要打个问号;另一方面,在关于休假安排上,其并没有最终的拍板决定权,顶多只是居间协调,向上级部门建言献策。两相叠加,很多问题自然是其无法解决也无力解决的。如今,新组建的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副总理汪洋挂帅,不论是召集人,还是成员单位负责人,该联席会议均提格、扩容。不会再出现“官衔小的指挥官衔大的”现象,也有利于所有单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再出现推诿扯皮的问题。

在“黄金周”走过15年后,一窝蜂似的“拥堵式休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由其所引发的人流过于集中、交通拥堵、景区不堪重负等连锁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公众“不能承受之重”。带薪休假条例虽然已颁布多年,但对不少人来说仍是“镜中花水中月”,至今仍未能完全落到实处。同时,旅游产业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公众对多元休假方式的新期盼,传统节日如何能优化休假安排……在“假日办”撤销后,新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能否顺利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此轮变革真正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