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在剖腹产时因羊水栓塞死亡,家属与院方冲突,经媒体报道激起轩然大波,成为最近两天互联网上的头号热议焦点。中国舆论场上不断飞来这样的激烈。

这是一个基层医患冲突,迅速形成全国范围的评论和意见卷入。由于绝大多数评论者都对冲突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只能通过媒体和互联网报道得知,而这些报道又是残缺不全、相互矛盾的,因此这些评论也显得相当混乱。

如今相当一部分新闻热点都以类似的模式生成:基层发生了一个冲突,它被不完整地呈现到媒体和互联网上,评论和吐槽蜂拥而至,大量声音的汇集构成了新闻之上的新闻。如果这种冲突中哪怕有权力的一点影子,它就一定会被放大,成为热点中尤其令人兴奋的靶子。

如此热点生成模式几乎成了一条流水线,它十分多产,但次品率也很高。最近两个突出的例子,一个是这次湘潭的医患冲突,另一个是河南新郑“主人半夜被从家里抓出送到野地,回来后家已不复存在”的“被强拆惨剧”,两件事中媒体的最初报道都刻意做了片面化、标签化处理,后来爆出的事情原委要复杂得多。

有人说,这两件事毕竟展现了互联网的“自我纠错”能力,从最初立场先行的报道走向了后来的信息修正。而且它们触及的都是牵动千家万户的民生领域,社会意见的高度参与有其合理性。

很难说这种看法和主张是错的。而且重要的是,这样的局面好与不好,都几乎不可扭转。现阶段的中国舆论场就这样,它渴望热点的刺激,欢迎不太准确的离奇故事,而且民粹主义对形形色色新闻做了大体上千篇一律的价值取向锁定。

然而我们不能不同时对这样的局面表达一份遗憾。互联网上接踵而至的热点编织出大型连续剧,它们灌输了人们对国家真实挑战的认识,影响了社会注意力的分配。它们带来了一个印象:中国的基层混乱不堪,那里已是中国民族复兴走不下去的泥潭。

舆论场宣扬的痛不欲生的感受,在威胁着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步伐。事实上,中国基层问题的确多,但民生的综合改善这几年又是最快的。在中国这个超大社会里,每天都能找出处理准确度不达标的事情,但它们排成串的过度放大,与中国的宏观真实背道而驰。这样的舆论局面会对国家推行正当战略形成压力。

中国已经面临顶级的国际战略竞争,但中国的网上意识形态却在这个时候严重市井化、民粹化。中国公众知道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政府应当优先解决什么,互联网舆论场获得很大的权力。而在这当中起四两拨千斤作用的,很多时候是生活阅历和对公众利益理解都不足的编辑新手,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常常塞到人民利益的名下。

舆论场已经嗜热点成瘾,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但在这之上,社会形成一份对它的冷静认识和反思却是必要的。这会反过来让舆论场感受到压力,增加舆论场上自我纠错的动力和紧迫感,它也会有助于社会对舆论场众声喧哗越来越有承受力。

相信有兴趣认真跟踪每一个热点来龙去脉的国人并不多,目前的舆论热点有些已是虚热。当那些很刺激的故事对主流社会逐渐成为“耳旁风”的时候,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就完成了对社会不可避免的一轮洗礼,并且实现了软着陆。

许多事件,真相并非一目了然,需要等一等。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产妇死亡一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透露,此事将通过司法程序依法依规处理,家属已经初步同意进行尸检。

此事被报道之初,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产妇殒命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的离奇情节,有的媒体正是以此为题进行报道,并配以“满口鲜血”“含着泪水”等细节描述,令许多人对产妇及其家属抱以同情,而将谴责的矛头对准医院。

然而,进一步的报道显示,上述报道过于煽情甚至失之武断了。据医院称,产妇死亡原因为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羊水栓塞病死率极高;院方表示,医护人员是因为害怕被情绪激动的家属殴打,才离开了手术室。如果说,患者死亡医生就要逃跑,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出问题了。

事件似乎来了个大反转,但真相如何,仍需等待调查结果。毋庸置疑,初期报道倾向于产妇家属的立场,单方采取家属的说法,而没有平衡报道院方的意见,也没有咨询专业人士,造成报道有失偏颇,缺乏客观性。如今,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往往会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对待这类事件必须客观谨慎,否则无异于火上浇油,无益于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何况,医疗事件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不能凭“常识”或“经验”轻率判断,必须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更需要就事论事,不能因产妇不幸死亡、死者家属悲痛,就判定是医院责任。同样,医院在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来判定,不能因为羊水栓塞病死率高、死者家属又存在过激行为,就认为医院一定无责。

以真相为先的态度,不仅媒体和公众需要,在处理事件后续的实际操作中更加需要。目前此事向着依法依规处理的方向发展,无疑是好事。但在事件发生后没多久,院方、家属已在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至于司法鉴定、法律途径,则是协商不成之后的第二选项。这种在当地政府部门参与下的“私了”,虽然有可能更早地息事宁人,但对于厘清事实、判定责任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形成一种恶劣的“惯例”:只要事情闹大,就能拿到赔偿。

如果医院已经尽到责任,为何还要赔偿?如果医院存在过错,那是怎样的过错、应该承担多大责任?家属打砸医院,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当地政府部门在维持医院秩序时有无尽责?这些问题,不该被模糊过去。试图用“私了”来解决医疗纠纷,只会让事情不清不楚,让医患之间的猜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只有依法依规、遵循程序,让事件各方都受到规则的约束,才有可能真正查清真相、厘清责任。这也是为了让不幸死亡的产妇得到一个交代。她是事件中最不幸的那个人,却在事件的发展中被撇在一旁,甚至成为讨价还价的工具,不能不令人心痛。

8月10日湖南省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在剖腹产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产妇的家属认为,产妇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在抢救方面存在问题,并称,本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全体失踪。(8月13日 《新京报》)

目前,湘潭县卫生局回应称,产妇因羊水栓塞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羊水栓塞做为临床凶险并发症,的确是难以预料到,算是医疗意外。从这个意义上讲,医院本不应当承担责任。

然而,从新闻报道来看,笔者感觉医患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机制,手术台上的信息不对称。倘若说医疗手术和交通事故处理一样,出了事故,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和保险公司,在各个交通要道安置摄像头全程录像。只要这样做了,对医院来说是有利的,也打消了患者的疑虑,毕竟医生是尽力了。

其实,依据卫生部的相关法规和现行侵权责任法,医生应尽告知义务。笔者认为,特别对于死亡来说,告知义务尤为重要,医院应当及时下达死亡通知书,而不是去休息室休息。不去履行告知义务这本身就是存在医疗过错,新闻报道后,湘潭有关单位先是回复不解释,公众也没有知情权,这难道不是自身给舆论风波推波助澜?

诚然,从现行医生安全没有得到完好的保障下,医疗相关部门回复,是因为医生没有怕被患者打的原因,不敢去通知,这应当是实情。但是不及时履行告知义务,这是一种失职呀,相比起来,孰重孰轻,医生们要掂量,医院管理层也要引起注意。因为医院管理措施如果到位,制定一套安全快捷的告知程序,尽到自个责任,那么这次舆论风波也完全可以避免。

从公序良俗来讲,亲人的离去,谁不想第一时间见死者最后一面。而医院这种不及时的告知,其实也践踏了他们的权力,从深层次理解,这也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笔者认为,医院应当第一时间公布死亡通知单,然后把死者及时安放到太平间。让死者家属第一时间在太平间碰面,也不影响医疗秩序。做到这二点应当是不难的。

手术台上医生离席未及时告知的医疗纠纷报道也不只一次,2010年河南一产妇手术台上死亡,医生也同样离席,众人同样愤慨。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主要因为一墙之隔的手术台上医生的工作没有完全透明,到底有没有抢救患者心里无底。笔者建议,不妨手术过程全程视频直播,让患者给以充分的知情权,打消患者疑虑。也有利于医患纠纷的解决,患者也可对操作视频,事后请相关专家分析。而现行的医疗相关鉴定,仅是凭借几张病历纸和手术记录,医生能否按真实情况记录也是一个问题。这些能说得清楚到底有没有责任?

具体到实例来说,对于羊水栓塞的死亡结论。在没有进行法医尸体解剖,下此结论是否太早?笔者认为,既然想到会出现如此并发症,医院是否尽到预防的责任。笔者也咨询了一些权威专家,如果羊水栓塞与手术操作不当无关,医院预见到羊水栓塞并发症,抢救措施没有违规或者出现错误,医院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医院本应当尽其及时的告知义务,打消公众的质疑,这本身也是在营造健康的医患环境。同时我们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反思,为妨止类似纠纷点爆舆论,公开透明手术过程应是当下管理者的必须。

如今凡涉及医患矛盾的新闻,总能撩拨公众的神经,如果关涉人命,就更是舆情汹汹。

由此,当“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标题赫然出现在各大网站首页时,其激烈的冲突性情节,想不抢人眼球都难。率先报道这一消息的@华声在线,以煽情的笔法讲述了一个“产妇被无良医护害死”的惨剧:“湘潭一产妇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没有了呼吸。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

产妇的死因,被湘潭县妇幼保健院诊断为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报道中,产妇家属痛心质问:“产前检查一切正常,为什么死亡以后就说是羊水栓塞?”不仅如此,产妇死后三小时都未能见到遗体,“遗体被反锁在手术室内,破门而入看不到医护人员”。对此,@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也发出关于此事的三大疑问:“为什么不直接通知家属?为什么不让家属见遗体?医护人员去哪了?”

正在网友们群情激奋之时,当地政府部门的回应,让不少人意识到事件并非先前传闻的那么简单,原本一边倒的舆论也出现分化。13日,@湘潭县卫生局通过微博澄清,主治医生及护士全体失踪并不属实。“因为死者家属情绪失控,并有过激行为,为避免医患冲突,导致矛盾升级,医疗调处中心安排医务人员在手术室旁值班室等待”。

一段流传颇广的视频,证明了@湘潭县卫生局的说法。视频中,产妇家属情绪激动,围在手术室前不断踢门。涉事医院副院长杨剑接受采访时称,“死者家属破门而入时,确实没有医护人员守在遗体身边。当时,医护人员害怕被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殴打,脱下了手术服,在旁边的值班室休息。”杨剑也否认了“转移尸体”之说,“遗体一直都在手术室,我们院里没有太平间,不可能转移遗体。”

围绕此事的争论中,家属和公众的目光聚焦于“羊水栓塞”这个专业术语。曾在马航MH370事件中表现抢眼的凤凰客户端评论员@唐驳虎认为,错不在医院:“为了能减少羊水、胎膜与主创口的接触面,并迅速止血,医生根据病情发展,建议切除子宫保大人——这是应对严重羊水栓塞,不得已抢救的关键之一。也就是说,要保命必须摘子宫止血——而非媒体报道的切子宫引发大出血。”

专业医疗网站@丁香园则曝出,在诊断羊水栓塞之后,家属曾很犹豫是否要签字——死者的婆婆称切除子宫之后就没法生二胎了。最终,家属同意切除子宫,但产妇还是抢救无效死亡。同为女性,时评人@彭晓芸有些寒心,建议女性生孩子前要授权医院可处理一切突发危急状况,“而不是交给什么不懂医学常识、愚昧自私、还爱闹得歇斯底里的婆婆,鉴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也不必交给丈夫决策。当你生死攸关时,他们在外面讨论的是二胎。医生和产妇的关系最纯正,他无论工资多少,反正不会想故意弄死你。”

正当舆论还在为当时需不需要切除子宫、媒体报道是否专业客观争论不休时,在死者家属摆出的花圈和舆论双重夹击下,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已与家属开始协调赔偿事宜。@南方都市报报道,13日医院和家属双方进行了一次谈判,湘潭县一名副县长提出赔偿56万元,但家属仍不同意,家属的最新要求是98万元。

央视评论员@王志安似乎早料到这一幕,但他还是对医院的表现有些怒其不争:“果不其然,在产妇死因没有弄清之前,家属和院方已经开始数轮的赔偿谈判了。好一个正义的处理方式。我能说这样的医院手术室被砸也活该么?出了问题不鉴定死因,不走法律程序,而是息事宁人花钱消灾,这等于变相鼓励医闹。”

只不过,医院和当地政府花钱消灾的愿望很快宣告破产——双方就赔偿金额上依然僵持不下。事件的处理,回归到了调查和法律程序。据@新京报报道,死亡产妇的家属已同意通过司法手段调查事实真相,尸检将由湘潭市相关部门展开。

这场纷纷扰扰看似即将平息,但对这起事件“次生”的“媒体不专业”问题,反思仍在进行。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总编辑@郑维对刚开始的“全体失踪”的误导性报道颇为痛心:“媒体最大的职责不是去学妇产科,而是要尽责地向专家请教询问和采访各方当事人,对事件进行全面而平衡的报道,这才是媒体应该做的功课。”

不过,曾在微博红极一时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觉得“医患关系激化不应完全归责于媒体”。如今的这位“体制外医生”分析认为:“关键在于医疗体系缺乏竞争机制,所以管理水平低下,沟通能力差,事后应对失当,综合因素导致事件恶化。简单指责医院家属和媒体都不太对,同既往一样,事件发生至今,真相扑朔迷离,当事各方对不利于自己的细节讳莫如深,更没有理性的声音,这已成为常态。”

痛定思痛,不妨听听东星集团总裁@兰世立的总结性发言——“和过往医闹事件一样,现在只要死了人,便可以打砸闹,便可以得到天价赔偿。即使医院有错,为何不能依法处理?当然也许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诉求。如此往复,纷纷效仿。”

【医患互信缺乏有很多原因,其中很关键一点在于,医患双方信息的极度不对称。这也是湘潭产妇之死事件的重要原因。】

湖南湘潭县27岁的产妇张某10日在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实施剖宫产手术后死亡,经媒体报道引发关注。昨天上午,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告诉记者,将通过尸体解剖明确病因,再走其他一些依法依规的法律程序。目前家属已经基本同意进行尸检,尸检将交由湘潭市一级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连日来,家属的悲痛、院方的失声、网络的围观,让“产妇之死”事件夹杂了太多不理性的因素。希望依法依规的调查和法律程序,能够尽快还原事实真相,安抚亲属,告慰逝者,也给医院一个公正合理的说法。

仔细梳理近日各家媒体提供的大量报道,虽然真相还有待权威部门的最终认定,但随着事件调查的推进,其基本事实和脉络却是相对清晰的。客观地说,如果医患双方都能互相信任和互相理解,这本是一起完全可以避免的公共事件。可是,在医患信任缺失、医疗生态恶化的社会现实下,却似乎又无可避免。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大量的报道中,不难还原事件当天的情形:产妇早晨进入医院待产,中午剖宫产手术生下孩子,随后产妇出现严重的产后并发症——羊水栓塞,该医院紧急请来湘潭市中心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和抢救,家属在手术室外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也一直很配合,签字同意医院的抢救方案。应该说,直至此时,医患双方都是尊重专业、冷静和克制的,并无不妥。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晚上8点以后,家属接到产妇所在村的村支书的电话,告知产妇病危。正是医院这一有悖常理的举动,令一直焦急等待的家属极为不满,进而也产生疑虑:为什么医生不直接告知近在手术室门外的家属,而要大费周折地通知村干部?他们试图跟院方沟通,以求释疑,可是,找不到负责人,护士只是告知他们正在抢救。一个疑问得不到解答,就会有无数个疑问接踵而生,慢慢击溃本来就不是很牢固的互信关系。

医院在处理病情上是否存在不妥之处,还有待最后的调查结果。但回过头来看,即便医院在处理患者的病情上并无差错,但如果能及时跟家属沟通,让家属知道医院正在采取什么抢救措施,在他们出现疑问时能及时回应,安抚和宽慰他们,加强双方互信,哪怕抢救失败,更多人也都理解医生是人不是神,正如患者哥哥所说,“如果在妹妹快不行的时候,让我们见妹妹最后一面,我们心里也会舒服一些。”

遗憾的是,“医护人员因为害怕与紧张,觉得难以跟情绪激动的家属沟通”,这一“躲”,虽是人之常情——毕竟,医闹频现,杀医伤医案频发,难免让医护人员生出防范和自保之心。可是,一直没有人来解答疑问,却加剧了家属的不信任,也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医患关系纠葛数年,互信缺乏导致的是医院与患者双输的局面。患者强势,医闹成灾,医院强势,患者苦楚。湘潭产妇之死,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医患互不信任造成的悲剧。要化解信任危机,营造健康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长期共同的努力。医患互信缺乏有很多原因,其中很关键一点在于,医患双方信息的极度不对称。这也是湘潭产妇之死事件闹大的重要原因。只有加强沟通,才能消除隔阂,化解本不应该出现的矛盾。相关部门也要反思,如何让行医、就医和监督的全过程更公开透明,减少因此而造成的互不理解与焦虑,用各种技术性的治标手段,减缓矛盾,为重建互信关系的治本赢得时间。

【湖南湘潭这起产妇死亡事件,会迅速发酵,跟起初报道的煽情化叙述有关系,这也为反思媒体伦理与舆论自净机制,提供了一个事件切口。】

这两天,舆论广场上最热的事,非湖南湘潭的产妇死亡事件莫属。先是“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的噱头被热传,接着就是各方口水横飞,但“热传播”的背后,有些“冷思考”显然不可或缺。

架空专业判断的传播易带有倾向性

根据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等人的还原和被证实的描述:8月10日下午,该产妇在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准备待产。上午11点,妇科医生给她做了一系列产前检查,胎位正常,但由于胎儿较重,医生建议家属做剖腹产。12点05分,顺利生下宝宝之后,产妇出现了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17时许,院方告知家属需要切除子宫,家属方面虽难以接受,但还是签了字。21时左右,切除子宫以后,仍未能抢救成功,院方宣布死亡。而之后,产妇家属承认打砸医院,并控诉遗体被挪动。

这则悲剧,有很多让人感触之处。首先,即便在现代医学的条件下,分娩仍然是有危险的。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有形物质如胎脂,胎粪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发病率虽然不高,为4/10万~6/10万,但一旦发生,母子死亡率为60%至80%。遗憾的是,当医学已经成功地降低了诸如难产、感染等多个环节的孕妇死亡率的时候,仍然还有不及之处,在发达国家,羊水栓塞仍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此次媒体的报道来看,的确有些偏颇之处。只要做到基本的采访,羊水栓塞的凶险与不可预知等事实,媒体都应该了解并报道出来。但遗憾的是,在起初传播的视频中,没有任何相关的报道,反而渲染孕妇死亡后赤身裸体、口吐鲜血,而医生护士全部撤离等情节。而根据后续报道,医护人员按程序对孕妇遗体做了相应处理,并没有不尊重死者。但是,医院通知亲属等程序上确实存在问题。


涉医事件舆论场需自净机制制衡

很大程度上,医患关系的报道已变成一个柠檬市场。所谓柠檬市场指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印象中的平均质量来判断,给出一个平均价格,在此价格下,好的商品退出市场,这就会造成市场平均质量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者给出的价格也会跟随下降,最后,市场上只剩下坏的商品。

在当下社会现实中,医患关系的报道也是这样。随着负面新闻的增多,人们对普通的医患矛盾新闻已不再有兴趣,只有那些更激烈、更离奇的医患冲突,才会被煽情的字眼报道出来,如赤身裸体、口吐鲜血的描述。而当这些新闻充斥,又进一步恶化了医患间的信任,使人们形成了对医生、医院更负面的印象,这又使媒体去追寻更刺激性、更黑暗的报道。最终人们对医生的信任度全面下降,在极端情况下,产生了打砸医院医生有理的错觉。更重要的是,医疗毕竟是个高度专业的行业,当人们对医生的建议产生怀疑时,可能会耽误治疗。

如果顺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就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媒体错了,怎么办?”如果不怕恶意的猜测,甚至媒体是故意错的,又该怎么办?从媒体报道质量来看,新闻报道中程序的情绪激烈、低级错误,令人遗憾。实质上,不独是某些媒体,有些自媒体在此事上也起到了传讹和夸大作用,如医学网站丁香园,就捏造出“家属迟迟不同意切除产妇子宫,耽搁手术”的情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事实判断。

而这些误导,也将这起值得剖析的悲剧导向“肥皂剧化”,让舆论鼓噪远离了事实本身。在此过程中起到传递真相、专业知识作用的媒体,未免值得反思,而一些自媒体的表现也难以说是负责任。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不少媒体和个人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声,即使非完全理性,但还原了多面的真相,也是难得的制衡。

实际上,当这桩吸引人的新闻出来之后,在微博上、微信上广泛传播之后,立即引来了其他媒体、专业人士的纠正,并在此在微博上形成一拨更大传播。短短两天之内,舆论就立即翻转。由此可见,只有更多的声音开始出现,才能驱散单一说法的蛊惑。由此可见,自由、宽松的媒体环境才会拥有自净机制,而自净又恰是对媒体伦理的召唤与倒逼。两者良性促动下,这类事件才能更好地回归真相,回归专业。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经媒体报道《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引发关注。起初舆论一边倒向死者家属,将矛头指向当事医院,后随着更多事实的披露,舆论开始反转。(8月13日《法治晚报》)

从整个事件的即成结果来看,一个事先毫无症状、顺利产下婴儿的孕妇,却在产后大量出血,最终“命丧”手术台,这样一个猝不及防的结果,着实令死者家属和每一个有怜悯之心的公众无法接受,产妇死的过程确实冤屈。

抢救无效的病人被孤零零得摆放在手术台上两个小时,医护人员集体不见踪影,想必每个病属看到如此一幕,内心都难以接受吧,而官方说法“抢救已完成,只是在休息室”似乎更有拿常规医疗程序推脱责任之嫌,该医院医护人员工作中责任缺失、面对死亡毫无敬畏之心的态度又再次寒了社会和民众的心。

惨痛发深思,产妇惨死在手术台上,而医护人员集体玩“躲猫猫”的行为,绝对值得严厉批评和声讨,可回归事件发生的过程本身,是不是有几点值得我们怀疑和再证实的地方呢?

为什么死者家属强行进入手术室,而医生却不在里面?按照医院的常规程序,医护人员要对在手术台上死去的人进行尸体护理后才会撤离,同时迅速将尸体运往殡仪馆,因此,死者家属要见到尸体更可能是在殡仪馆。而此事件中孕妇死亡的两个小时之内却还在手术室,到底是医护人员责任感缺失所的缘故,还是家属横行阻拦的结果,亦或者部分媒体失真的报道?

家属迟迟不肯签字,是否严重贻误了抢救时机,家属是不是也该同样承担责任?从13点诊断羊水栓塞,到15时左右专家会诊建议切除子宫,再到17时家属同意签字,在这长达4个小时的时段内,家属一直犹犹豫豫、没有有效配合医生工作,这是不是贻误了抢救病人的最佳时机?同时,病人家属在产妇危难之际“希望生二胎”的“荒诞期望”是不是也值得我们严肃诘问?

事件的真相还有待深入挖掘,我们群情激昂的社会和民众,在为整件事情悲愤和大肆咆哮的同时,也请及时冷却头脑、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认真分析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末梢,不要一看到事件标题就拿出自己的“刻板印象”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一顿严肃拷问,也请不要把病患家属看成又一个蛮暴的“医闹争端者”,成为部分失真报道的“舆论奴隶”,成为那个“无知的正义斗士”。

产妇死亡的方式值得我们每个人同情和惋惜,但千万不要把所有的“死盆子”都主观性地往医院和医生身上扣,而我们院方也请千万深刻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职和面对病患家属的淡漠态度,绝不要此类事件再来刺伤社会的良心。很庆幸我们的媒体正在进步,舆论矛头有所转变。同时,我们真诚得希望每个公正的社会人能够客观负责、严肃认真地去看待事件,给我们的真相尽早“拨云见日”一个顺畅的环境。

  CFP供图

10日下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我们认为她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存在很大责任,如果发现及时不至于死亡,也不至于隐瞒我们这么久。”张女士的家属认为,医生在抢救方面存在问题。(8月13日《京华时报》)

一场手术,两条生命,这样的结果对于亲属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究竟是谁的责任,是不是医疗事故的追问,当然也就挥之不去,并必须得到解决。现在最让人不解的是,既然医院没有责任,既然源于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但何以没有解释,没有说明也没有一个基本的态度?

不可否认,医生不是万能的,医疗也不可能没有任何风险,正常的误诊率加上各种意外,“活着进去,抬着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就必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保持对健康和生命最高的敬畏,才不会以患者为牟利工具,各种医疗事故才会减少,各种误诊率也才会降低。然而,众多医疗事故恰是医德沦陷、责任丧失所导致的。人死在了手术台上,没有人通知家属,而是“医生护士集体大逃离(后来当地卫生局领导回应称在休息室)”,这至少说明医院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无论是否属于医疗责任事故,院方的做法和表现都无法用“专业问题”作为挡箭牌,若如此,不知将有多少人为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于院方处理的不力,有人认为这是源于当下“医患关系紧张”下的惊恐。显然这样解释有些过于滥情并违背了基本的常识常情。

放大医生的弱势或者夸大患者的强势,既无助于明辨是非和厘清责任,对事实还原和定性给予明确,又不足以对医德医风产生促进作用,更重要之处在于,假若由此导致医疗信任的下滑和医疗生态的恶化,那么医患之间的冲突就难以避免。医疗事故高发与医闹现象就会同时呈现井喷之势,无论是化解个体冲突,还是解决群体信任,恐怕都是治理成本无以承受之重。

的确,医生们面临着“杀医案后超六成人高兴”的风险,医疗行业也面临着“医二代稀缺”的危机,医生的待遇也需要改进,医务工作者们的辛苦与付出也需要获得理解。而医患关系的改善,不仅对于医疗行业有着重大的关联,更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解决信任“公地悲剧”的困局,需要的是医患共同的努力,需要自身的责任担当。

当务之急,就是本着公开平等的原则,坚守尊重生命权利的底线,进一步厘清事实真相,明确责任归属,给死者一个交代,给活人一个回复,也给整个社会以期待。(堂吉伟德)

【只有把医疗事件归置于就事论事的框架内,才能给医患双方一个公正的评判】

湖南湘潭产妇张某,在分娩时疑因羊水栓塞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起在孕产时发生的不幸事件,再一次挑动了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敏感神经:是病魔凶猛救不了?还是医生医院有责任?

人命关天,正因如此,在基本事实尚未搞清楚之前,不能轻易下结论,定责任。事发之初,有的报道反复出现“含泪”“惨死”等不负责任的字眼,单方采信患者一方的说辞等。这容易暗示医院冷血不作为,漠视患者生命。院方的声音、核心的事实缺席,报道便缺乏客观性,人们的结论就会流于武断。

当然,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羊水栓塞是致死率很高的病,医院自然就没有责任了,这也不对。有没有责任,需要严格的认定,也不可如此草率。一张白纸,红色的光打上去,纸就是红的,蓝色的光打上去,纸就是蓝色的。评判社会事件,如果不考虑纸本身的颜色,那么只能人云亦云,产生偏颇的想法。当事实还在路上的时候,我们能否先冷静地等一下,这是对当事人的尊重,更是对社会的负责。

信息不足、结论未出之前,应该如何言说呢?有传播学者认为,医疗事件成因复杂,记者在报道时要格外谨慎,不要轻易认定这是医生和医院的责任。最起码,要先咨询一下专业人士,不要闹出笑话。微博上还有不少人呼吁,别被人当枪使,事实反转的新闻还少吗?显然,理性的态度在舆论的发酵中发挥了镇静剂的作用,而“压惊”的手段则是:回到事件本身。

回到事件本身,是出于对医学的尊重和新闻报道的敬畏。每一起医疗事件像一个麻线团,错综复杂,准确报道需要深入调查,责任认定更需慎之又慎。不能因为“死者为大”,就不分青红皂白推定医者过错。当然,医方也不能因为凭借专业知识,就“店大欺客”垄断解释权,推卸自身责任。只有把医疗事件归置于就事论事的框架内,避免过度延伸事实、渲染情绪,才有可能清晰地发现事件的走势与脉络,给医患双方一个公正的评判。

回到事件本身,也要求当地主管部门全面调查事件过程,及时充分发布关键信息,让公众和媒体的理性判断有一个可靠的依据。

【一个良性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应是不“闹”也能达成公正。若是再来个“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必会给未来的医疗纠纷处置树立不好的标杆。】

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这一事件因“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

经由媒体的报道,医患双方的对立紧张关系不难窥见:产妇的家属认为,产妇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在抢救方面存在问题。而湘潭县卫生局则否认医护人员全体失踪,称当时“抢救已完成,只是在休息室”。

有媒体报道称,医患调解正在进行中,家属索赔120万,院方暂不能接受。调解是医患双方的权利,达成调解的关键是双方找到可以接受的利益共同点。索赔金额差距悬殊之下,既需要双方在化解纠纷上的智慧,也需要双方在达成共识上的相互妥协。

当然,若最终未能达成调解,也有纠纷化解之道——比如诉诸司法。医院对产妇死亡是否应承担责任,如应承担,责任又为多大?这些关键问题的求解都在双方的嘴仗之外。专业的医疗事故鉴定机构给出专业的答案,当更具有公信力。

在医疗责任的确定上,“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并不是判断的关键。在医患关系仍显紧张的大背景下,遇上了亲属死于手术台的残酷现实,家属的情绪失控不难理解。而在家属情绪失控并伴有过激行动的具体情境下,当值医生护士纷纷选择逃离也得到了同为医护人员的网友的同情。不少医界大V就发声支持“要是我,我也跑”。这是医患紧张关系仍无解的尴尬现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残酷。

不管医生护士的躲避或“逃离”有多么令同行同情,我仍要指出,保障产妇家属的知情权,以及在产妇死亡后与其家属保持沟通仍是医院应尽的职责。对于医方来说,出现了产妇死亡的严重事件,不管其中有没有医疗过错或医疗责任,第一要务都应及时与死者家属沟通。在此事件中,医院却绕过就在医院的产妇家属,打电话将病危情况告知产妇所在乡镇,由其转达村卫生室,再转达村妇女主任,再转达村支书,最后传到就在医院的产妇父亲那里时,已经从下午4点多到了晚上8点多。如此七弯八绕,表面上看医院是避免了与产妇家属的直接冲突,事实上,却在激化在场家属们本已爆发的情绪。这次事件的升级,与院方的危机应对不当有很大的关联。

而对于死者家属来说,第一要务理应是查明死亡真相,告慰死者亡灵。对手术室破门而入,在医院设立死者灵堂,都是“医闹”的具体表征。纠缠于“医生失踪”,对于医疗责任认定也没有丝毫促进作用。媒体对此过度渲染,也在客观上转移了医患关系紧张的核心议题——医疗责任。一个良性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应是不“闹”也能达成公正。若是再来个“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必会给未来的医疗纠纷处置树立不好的标杆。在自媒体时代,湘潭这一事件的最终化解,一定不在那些医患双方仍然存在的分歧,而在于为客观、公正解决医患纠纷提供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有媒体报道,8月10日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后,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属进入手术室后发现,本应该抢救病人的医生和护士,此时已全体失踪,不知去向。该消息被各大网站转载,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此后,当地卫生局的一位副局长对媒体明确否认了医护人员全体失踪的说法。(相关报道见8月14日《新京报》)

医护“集体失踪”太离奇

我作为一名医生,认为在患者死亡后,医护人员集体失踪的说法,太过离奇。

首先,在我们国家,目前非常重视孕产妇的死亡情况,在对医院的管理考核中,孕产妇的死亡是权重很多的指标,医院必须要对这样的病例实施严格的上报制度。所以,从相关的报道中,在抢救这名张姓产妇的过程中,该院一半的医务人员都几乎投身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医院“产妇为大”的情况。既然医院前期的抢救工作都做了,最后有什么理由失踪呢?

其次,医生都明白,在医疗责任的追查过程中,对流程的把握十分重要。很多时候,不管医生有没有责任,如果该有的流程没有到位,都可能成为承担责任的原因。一般发生产妇死亡这样严重的事件,医生都会尽可能把流程做到完善,不可能在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最后环节搞一个集体失踪。

但此事件中,可能存在当事医院告知程序不完善的地方。一般而言,要告知患者家属噩耗的时候,要尽可能保留一下抢救时的原貌,并让其确认抢救结束,让患者的直系家属看到患者死亡的原始状态后,再撤离抢救设施。但在此,或许在家属看完患者之前,就已经做了尸体处理,这可能在某些方面会引起患者方面的误解。此外,对于死亡患者,医者应该表达必要的尊重,比如在其家属进来看死者“最后一眼”的时候,适当维持一种肃穆的氛围,并适当陪伴,或能适当减少家属内心的痛苦。

虽然真相还未最后发布,但这样一个事件还是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其一,对于医疗事件,报道时应该多一些谨慎,在确切了解事件前,不宜把一面之词作为事实依据。其二,中国要尽快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让那些令家属疑惑的病例,最终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解答。在此事例中,许多情况还不明了,家属就提出了120万元的赔偿要求,这样做,并不是医患矛盾的好方法。

□郑山海(医生)


舆论不必着急“宣判”

没有真相,就难言是非。这句话用在湖南产妇之死事件上面,很是合适:该事件昨日因起初报道中“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等表述,而迅即引爆舆论,成了网上热门话题。涉事各方各执一词,“键盘党”一哄而上,“无脑喷”借题发挥……一时间,口水熬成粥,而真相则被“一点就爆”的情绪泡沫遮蔽。

都知道,涉医事件的舆情沸点很低,而动辄抨击医德,也是流行的喟叹。在该事件上,公众情绪的躁动,也是“呼之即来”。

在起始报道中,产妇家属的悲怆控诉、医院方面的“避谈详情”,还有“医护人员全失踪”等惊悚化描述,沿着“揭医疗黑幕”的路数不断发酵。它像一团干柴,在“看客正义”的烈火下,立马燃起熊熊大火。谴责医院方草菅人命、感慨其“病得不轻”、怪责其不正视质疑……各种有色评判,朝着涉事医院涌来。

如果说,听信一面之词易坠入“真相迷途”,那轻易地转向“另一面”,也有些失之贸然。要看到,随着各方不断抛出的说法,似乎陷入“罗生门”。家属和医生的矛盾是发生的,何以进一步被激化?是该相信家属呢?还是之后网友的爆料?抑或是当地卫生局暂时的表态?这些问题,单凭一方难以给出满意的答案。

听信一面,都基于单线化阐述,而非“全景式”的事实判断。就眼下看,各种情况都还不明朗。若无法对来龙去脉的每个细节理顺,很可能跌在“误读误解”的坑里。

是的,作为围观者的公众,确实可玩真相竞猜、搞道德批斗,事后一拍屁股走人,转为隐身状态。可罔顾事实、臆断先行的“口炮”,有多少现实价值?若对涉事当事人造成误伤,又有谁来为之担个责、认个错?

□午夜侃人(媒体人)

综合消息,近日,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死亡,经媒体报道引发关注。据“央视新闻”消息,湘潭县卫生局称,胎儿出生后产妇出现呕吐呛咳,院方立即抢救,但产妇因羊水栓塞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目前湘潭县卫生局、司法局已介入调查。(8月13日《中国新闻网》)

笔者认为,这是一起医疗事故,而且是一起特别引人关注的医疗事故。原因在于,医疗事故本身就非常敏感。而在这起医疗事故中,医患双方的叙述的差距特别大,导致事故真相扑朔迷离,尤其是新闻标题中的一些字眼——“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不知去向”“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失踪”——特别刺痛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在医患关系中,人们普遍认为医生和医院是强势方,患者及家属是弱势方,而且,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常识欠缺,与此同时,有少数医生、护士责任心有问题,且在为患者服务、与家属沟通过程中存在粗暴简单等瑕疵,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抓住把柄,事后也的确经不起推敲,总能找到医生和医院的错,而有的医生或医院负责人沟通能力不如人意,替患者考虑不够,激怒患者家属。结果,引发矛盾冲突,医生和医院如同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在这起“罕见”的“羊水栓塞”医疗事故中,由于死者家属和院方各持一词,而舆论的“天性”是普遍向弱势一方倒,同情弱势一方,而院方在处理这起医疗事故中存在明显欠缺和不足,导致媒体报道发生令人无法接受的“舆论事实”——医生护士“集体失踪”,这背离了最基本的医德要求,成了一件最不能接受的问题。为此,院方的行为遭到舆论普遍质疑,即使他们在事后回应“医护人员未失踪”的问题,也已经明显落了“后手”,显得非常被动,也不一定能说服已经接受了“失踪”之说的网民。况且,医生护士到底有没有“失踪”的真相,还不能由医院“自说自话”“自证清白”。这次,医院可以说是“百口莫辩”。

那么,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医患双方都在实事求是的陈述问题,要经得起事实、调查组和时间的检验。因此,医院不能选择性强调客观原因,要反思到底有没有失误;患者家属也不要选择性陈述问题,昧着良心抹黑医生,给媒体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把医护人员描写成“畜生不如”的人。笔者相信,作为医生,最起码的医德还是有的,不可能集体彻底地抛弃患者而去,任其无辜的死在手术台上,尽管当下有的医生医德问题的确不小。

当下,最关键的是调查组要客观公正,查清事实真相,绝对不能让“真相”也随产妇一起“死亡”。所以,最好主动邀请第三方代表监督,以公开透明的调查程序说服第三方监督代表,再来说服患者家属及公众,否则,不但真相不能呈现在公众面前,调查组恐怕也会陷入“诚信危机”,到那时,事情就更不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