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薪休假成画饼时,就请别把它计入休息日;在我们处于特殊发展阶段时,就请别简单“与国际接轨”。

关于节假日,公众的感受可谓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一些奇葩式的说辞,之所以激起公众强烈反弹,就在于它们无视中国实际,与公众的实际感受和需要相距甚远。

有一个消息称,中国节假日总量超英美,居全球第33位。这原来说的是法定节假日,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法定节假日平均为11.7天,而我国算来有11天。这样的排位没有错,但有意义吗?一年365天,仅仅去简单类比法定节假日,意义不大。

此前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倒是算出了全年的休假日,居然就得出了“干两天就休一天”的神奇结论。原来他算出11天的法定节假日,加上104天的法定双休日,然后再加上并未普及的带薪休假平均10天。

无论哪一种说辞,都是拧着来,想以偏概全地说服公众,难怪要被公众吐槽。

说来说去,所有的焦点其实都集中在带薪休假问题上。一年算下来,人们休假时间的多寡,各国休假长短的排名,都取决于这个关键变量。在很多国家,带薪休假可谓雷打不动,人们每每说起,都艳羡于人家的休假文化。为什么会羡慕嫉妒恨呢?就在于我们的带薪休假说得都挺好,但在实践中根本不兑现。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画饼式的东西,能算得真吗?能作为一个事实存在来引入我们的议论吗?

当然不能。

这些年,社会各方都在呼吁落实带薪休假,但现实情况却是根本没法落实。那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者叫发展转型期,或者叫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无论怎么叫,说的是企业也好事业单位也罢,都像一匹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加速发展,在拼命创造。在这种全速前进的时代背景下,谁想落实带薪休假?谁想慢下来,让工作的人们更多一点休息?

而在另一方面,越是在这种阶段,社会生活的节奏紧张,工作强度很大,弦绷得非常紧,人们就越是盼望多休息。实践也是这样,只有休息好,才有更好的精力去工作。因而,真要与其他国家相比,考虑到我们这种特殊阶段,节假日应该更多才对。

这也是人们对国家节假日的充裕有更多期待的原因所在。当社会节奏高度紧张,人们就希望有更多休息日;当带薪休假仅仅沦为听上去很美的空头支票,而且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全面落实时,社会公众就期待国家通过法定的安排,强制性赋予人们更多休息的权利。

因此,在带薪休假成画饼时,就请别把它计入休息日;在我们处于特殊发展阶段时,就请别简单“与国际接轨”。节假日安排如果不能对接我们的基本国情与实际、对接社会公众的基本感受,就请别自欺欺人。

本报特约评论员凌霄云

2014年节假日安排终于公布了,与往年相比的一个最大变化是,春节虽然还是拼凑成7天长假,但延迟一天,改成从正月初一开始放假——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除夕放假,在2014年宣告结束。(《新京报》,12月12日)

按照专家说法,这次调整的方案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解决连续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二是解决调休过乱的问题,让节假日更顺其自然。但从目前舆论看,最关注的还是“除夕不放假”。在许多人看来,延迟放假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虽然过去除夕不放假,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单位都在除夕这一天放了假,除夕是一个“不放假的假日”。而2007年修订的放假办法,将春节假期调整为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这也在事实上造成春节少放了一天假。节假日安排最关键的其实还是“多放几天假”,在2014年放假安排征求意见中,延长春节假期的呼声也很高。

现在,虽然春节假期并没有增加,但由于从正月初一开始放假,而除夕“遵循惯例”一般都会放假,从实质上讲,也就是“多放了一天假”,好处显而易见。既没有打破现行的放假福利,又变相增加了国民福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亲民色彩。

不过,“除夕不放假”的皆大欢喜,是以削弱制度的权威性为前提的。如果“除夕不放假”指向的只是个别群体,比如说仅仅指向公务员,那后果可想而知,对于制度文化的强调,将会被放到无以复加的位置。可现在因为是对大多数人有利,所以就被选择性地忽视了。而且,我们也不能不考虑现实的复杂性。比如,在劳动者弱势的背景下,如果一些资方就是“不解风情”,不肯除夕放假,那一些劳动者只能望眼欲穿了。

既然听懂了民意,也愿意顺应民意,倒不如大大方方,将春节假期多加一天。

在热闹的征集民意之后,2014年节假日安排终于露出“真容”。应该说,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除夕不放假,却让公众纠结。

虽然如专家所说,很多单位不会那么刻板,即便除夕不是法定假日也会安排放假,是一种“隐性”福利。可既然是“隐性”的,终归缺乏保障,而且可能会带来一些“隐性”问题,比如除夕驾车走高速。除夕不在法定假日范围内,也就意味着如果除夕夜开车回家,高速将不免费。

可是按照惯例,很多工作在外地的人是要在除夕赶回老家的,即便单位能给予“隐性福利”,开车上了高速,却不能享受到免费的福利了。一般来说,假期的开头和结尾,是人们最需要高速免费政策的。如果今年的除夕不在免费范围内,那这项优惠政策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了。

除夕不放假已经成“定局”,那么如能增加除夕这一天高速免费,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滨兵(教师)

备受关注的2014年节假日放假安排11日出炉。尽管全国假日办表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放假安排减少了调休,使得固定的假期不太被打乱,体现了老百姓诉求。但依然有很多人不买账,网上的吐槽声依然不少。

多年来,我国的节假日休假方案变了又变,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大多数群众的休假需求。但无论怎么变,都会受到不少非议,毕竟节假日总共只有短短11天,还是分散的,怎么安排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尽兴。说到底,还是需要落实带薪休假、弹性休假制度,因为公众对休假方案不满意,并不是非要和谁较真,而是表明我国休假制度仍不完善,体现了人们对明明白白休假的期盼。

我国2008年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休假。但这一制度多年来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在机关事业单位休假制度落实较好,而在一些企业,由于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原因,带薪休假很多时候是“天方夜谭”。此外,还存在不同单位、不同人群之间休假“旱涝不均”情况。

当带薪休假制度得不到落实,人们正常的休假权益得不到保障,仅有的几天法定节假日就显得弥足宝贵。因此,休多少天、哪几天休显得格外重要。拿除夕来说,也许对本地人而言,除夕当天放不放假并不重要,反正晚上就能回到家中,甚至有些单位有“隐性的福利”——除夕默认放假或只上半天班;但对那些远在异乡、只能在春节回家团圆的人眼中,除夕夜能和家人一起过,才是最大的幸福。

好消息也有。今年年初,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完善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的休假保障措施;加强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职工休息权益方面的法律援助。但要将如此有针对性的规定落到实处,让所有人都能够有假可休、有假敢休,这7年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休假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时,人们将不再为放假是否调休、除夕是否放假而纠结。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正在这假期调整备受热议的风口浪尖,清华大学蔡继明教授可谓是“力排众议”、完全不顾“自身安危”、“一心一意”为中国普通职工的幸福着想、在并不了解实际的情况下,尚能挺身而出,大放厥词“干两天休一天”,其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一句话“作为中国的职员们,你们应该感到幸福”。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2月12日播出《明年的假期怎么放》节目中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谈到:“我们现在要算起假日总量来说,我们一年365天,现在我们法定节假日11天,带薪休假平均10天,再加上104天的双休日,加在一起是125天,就是一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休假了。等于是干两天就休一天。”(2013年12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

虽然笔者将此文标题立为“我国休假“干两天就休一天”是个伪命题”,我们先不急着说蔡继明教授的论调是否真伪,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不得不承认没有蔡教授那么有“魄力”,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来看待这一论调。从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致分为两大块,既中国政府相关单位部门企业的用工,民营和外资企业的用工,不可否认后者是我国大部分人的就业所在。从蔡教授的言论中,不难看出,他是用局部的、少数的休假来衡量中国总体的假期,这样的做法本身就不科学,站在做法本身不科学的基础上得出的论调,具有研究对象的不科学性、无针对性,从这一点来看,这也顾实际,只是没有顾全大局,这是典型的以点盖面的做法。

再者,这一论调出自清华大学的教授,却忽略了一个常人都能清楚看到的问题,我们大致的算一下,每个月双休日八天,12个月也就是96天,再加上2013年每个月余出的天数,双休日达到104天,这一切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双休日同节假日重合的情况没有算进去,退一步说,即使算进去了,如这位教授所说的假期也只能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相关企业的假期,但从整体就业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就业不是靠如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吸纳,主要吸纳就业的是民营企业,但就目前民营企业假期来看,总体情况是每周没有双休,正常情况都是单休(即每周的星期天),节假日带薪休假几乎化为泡影,这就让大部分人有了一种被休假的滋味。这种不顾实际的论调,试问怎么可能站得住脚,又怎么可能不引起轩然大波?

蔡教授这是用少数人的假期替代了中国大部分人的假期,所以不论是总体休假天数的125天,还是如他所说的干两天就休一天的论调。之所以此论调一出,就能引起大家的热议,是因为公众觉得奇怪,对大部分人来说明明是干六天休一天,到教授这怎么就成了干两天休一天了呢?说得好听点那叫伪命题,说得不近情理这就叫典型的妖言惑众,这迷惑的不是人心,而是领导对基层实际的了解。

假日算术中的民意2013-12-12 08:02

2014年放假安排公布了,春节、国庆两个七天长假“保住”了,但春节长假不包括除夕。

这个放假安排,对应当时征求民意时的第三套方案:春节、国庆节借调休放假七天,其他节假日逢周三时放假一天,逢周二、周四时调休成3天小长假,逢周六、周日时周一补休。当时,这第三套方案据说呼声最高,果不其然,这套方案最终被采用。

回想2007年的放假调整中,正是媒体舆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路呼声的夹击下,除夕好不容易才纳入法定假日行列。时隔6年,除夕再次退出法定假日行列。我看了一下,网上反对之声四起,很多人对此表示不可理解。

从功利的角度看,除夕是否算作假日,并不重要。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人归心似箭,什么力量也拦不住吧。就算不在法定假日安排的范围,除夕也一直是个“黑假日”,没有名目,却是实在的放假日。既然如此,又何必虚设一个名目,浪费了宝贵一天的名额?但我想,很多人不会这么看,否则,网上不会反对声四起,遥想当年,也不会有这么强大的民意力量要争取除夕的假日身份。

假日制定者也很苦恼,总共11天,分来分去,总有人不满意。你昨天要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除夕纳入假日行列;今天要调休方便,那就主要考虑怎么不挪双休。怎么可能所有要求都满足呢?看了看一些专家谈假日安排,有公式,有加减乘除,复杂得很。在这套公式中,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等,当然,民意也是其变量之一。一定的情况、一定的条件下,民意只能被满足当时主推的项目,比如这次调整时,普遍舆论关注的焦点是调休麻烦。坦白地讲,满足民意现在变成了数学题,并制造了“众口难调”的虚假逻辑。

这是一套计划式的供需模式:从生产、销售,从需求到供给,每一个环节都要预先把数据计算精确,做到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确保整个经济链条按照计划稳定的运行。在这套计划中,人的需求就被设定好了,譬如我一年需要11个法定节假日,这是专家通过计算设定的结果,我说了不算。看上去很荒谬,但这的确是当前国家治理中的一种常见逻辑:尽管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已经复杂无比,但至少在放假安排这类事项上,似乎还可以从国民生产、消费拉动、人口流动等方面,综合计算出一个最优结果来。这种计算的唯一前提,就是放假日保持为不变量,否则打乱了整个公式。

有人说法定假日总共11天,这已在各国水平中靠前了。但他们大概忘了,很多国家,法定假日主要考虑的是怎么“过节”,放假安排也主要是政府雇员等公务群体受用,国民休假福利本身,则是公众依托法律保障而有自由支配权利的事情。在很多国家,法定假日与带薪休假制度是并行不悖的。既然我们仍然是统一把法定节假日当休假福利,那么,放假的民意诉求,的确是“众口难调”了。

国民正常休假、带薪休假不够,就想用法定节假日凑,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下最急迫的问题还是怎样让已有的带薪休假制度更有效地落实。

昨日,2014年放假安排正式发布。明年法定节假日天数没有变化,还是11天,具体的调休安排则合理了不少。这个放假安排很接近前段时间第三套放假民调方案,也是网络支持最高的一套方案。可以说,基本顺应了民意、回应了公众关切。

这样的一套放假安排,可能仍然有人不满意,不过,能满足所有人需求的放假安排本身就不存在。

近年来,有关放假安排屡屡引起社会争议,争议的焦点很多,但实质问题只有一个——很多国民的休假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从而制造了强烈的国民休假需求。诸多人士在放假安排上争论不休,不过是浇心中休假不足的块垒。

显然,以往的放假安排有粗糙之处,需要合理改进,但只靠在法定节假日议题上用力,满足不了国民的休假需求。

很多人强烈要求多放几天假,正是因为,没有带薪休假,或者带薪休假严重缩水,有的人甚至正常的周末也缺乏保障。往往只有法定节假日才有强制效果,企业不得不给员工放假,员工也因此获得几天的休息。很多人抱怨十一黄金周各种拥堵,但是,真要让大家为黄金周去留做出取舍,近六成的民意又仍然支持保留黄金周,这就是原因。

国民正常休假、带薪休假不够,就想用法定节假日凑,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行政职能上来说,假日办只是管节假日放假安排等事宜,保障职工带薪休假等权利则是人社部门的职责所在。若是人社部门监督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不力,大家却把矛头对准了假日办,问题就不可能有解。

公众与其在这里纠结法定假日的放假安排,不如认真追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自2008年实施之后,究竟落实得怎么样了。有哪些群体带薪休假的权利被严重侵犯?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的督察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目前的带薪休假制度又存在哪些漏洞,让各类用人单位有隙可钻,甚至可以无视这样的法律法规?带薪休假制度对不良用工单位的惩罚力度,不过是令其改正,最多加倍赔偿,这是否太过温柔?

近年来,大家为每年的放假安排吵得热火朝天,如何放假几乎成为全民辩论话题,但是,公众舆论因为聚焦的目标错位,方向不对,因而也就难以产生合力,形不成倒逼的舆论压力,促使用工单位、工会组织、职能部门改进。所以,这几年大家鲜见有机构出来维护职工休假权,也很少见到,人社部门惩处了哪些不良用工企业。

满足国民休假权利,需要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两手抓”。明明是带薪休假制度“肌无力”,大家却要在法定节假日这边做手术,所以,总是有些不太对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定节假日或应根据情况通过立法程序调整,不过,当下最急迫的问题还是,怎样让已有的带薪休假制度更有效地落实。

大家若能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敢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督促有关部门履行好监督职能,或许比纠结于放假安排更有效果。

□新京报评论员于德清

昨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明年全年假期依然维持11天不变,春节、五一和国庆通过调借相邻周末形成长假,其余假日都是“赶上哪天放哪天”。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放假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这与以往除夕就开始放假有所不同。(新京报,12月12日)

今年以来,关于全民休假该如何安排这个问题,网友展开了讨论的热烈,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给出了各种各种建议。全国假日办也专门就此,研究制订了三套放假方案,公开向民众征集意见。2014年到底怎么放假?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已经明确,即全年假期总数不变,仍是11天。但是,对具体的放假安排做了较大调整。笔者认为,这种放假办法相比于近几年实施的调休挪假方案,更加实际可行,更加人性化,相信也更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这次假日办制定的放假方案,减少了挪假调休。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放假办法,明年一年中只有春节、五一、国庆三个假期有挪假调休,相比于往年大大减少了挪假调休的次数,有利于更好地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保证大部分民众不致于因为放假而完全打乱工作部署和生活规律。

其次,本次的放假方案实行了自然休假。一年中除了春节、五一、国庆调休放假形成长假外,其余假日实行“赶上哪天放哪天”的放假办法,不再人为地挪借公休时间,便于上班族顺其自然地上班和休假,不致于连续上班累个半死,连续休假闲得无聊,还要费劲地去记哪天该上班,哪天该休假,这是一大进步。

再次,本次放假方案规定,除夕不放假,春节放假从除夕到初二的方案实行了6年之后,明年,将恢复从初一到初三的放假办法,这将有利于上班族做好工作收尾。除夕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单位放假前的最后一天,任何单位都有许多重要事情、重要文件、材料需要整理,照常上班可确保各单位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收尾工作,不必在休假时还要担心单位未来得及处理的公事,影响过年心情。

最后,明年的放假方案保持了较好的延续性。明年放假办法调整后,并没有根本的、实质性的改变。比如,清明、端午、中秋三个节日因巧遇双休,顺延休假仍是三天,与往年保持了较好的延续性,不会在根本上影响有出行、出游意愿的人们对假日活动的安排。

综上所述,明年的放假办法充分吸取了民众的正确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是顺其自然的、比较人性化的,因而,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