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没有标准就推断超标是不负责任”的不负责式表态,为酒企开脱。

日前,一则酒鬼酒含塑化剂超标达260%的报道引发了白酒行业的争议。前晚,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称,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某些媒体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就断言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中也说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当白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超标时,中国酒协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辩护,并驳斥媒体“不负责任”。然而,在去年5月台湾地区曝出塑化剂风波后,酒协6月份就全面清查白酒中的塑化剂,结果是白酒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可令人不解的是,酒协却向公众隐瞒了这一消息。倘若不是现在酒鬼酒被曝出塑化剂超标,那么这个结论是否仍然不为公众所知?为何会有这般截然相反的态度?公众有理由怀疑,某些协会已经成为行业的利益代言人。

酒协还声称,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尚未制定,且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这种说辞很容易让人想起三聚氰胺事件。在三鹿奶粉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后,权威检测部门和食品专家都表示,在奶粉正常检验标准中,没有三聚氰胺的检测项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检测方法;在毒胶囊事件中,铬含量的检测也是标准缺失。然而事实证明,当时检验标准中没有的并不等于是安全的。因而,以标准尚未制定来为白酒中的塑化剂开脱,是难以站住脚的。至于白酒塑化剂含量远低于国外的指标,很遗憾的是,酒协并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

而且酒协还说,塑料制品在白酒产品生产过程中,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已使用近40年,未出现因塑化剂致病案例。首先用这种逻辑来推断产品是否安全,本身就值得商榷。何况在台湾塑化剂风波后,卫生部已紧急将塑化剂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并已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这足以表明塑化剂的危害性所在。

有意思的是,酒业协会于去年12月曾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在今年4月和7月中国酒业协会的相关会议上,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两度被提及。何以到了现在,却推翻自己的立场,为白酒中塑化剂的含量辩护呢?

白酒基本都含塑化剂,而且酒越高档含量越高,这一事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法不担心,毕竟塑化剂是有“前科”的,并被列入了“黑名单”。因而,尽管中国酒协表示“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等”,但本着行业健康发展的原则,酒协也应规范酒企在“塑化剂特定迁移”上的管理,而不是明知白酒都含有塑化剂,却有意隐瞒不报。

更重要的是,既然眼下的白酒国标中还没有塑化剂含量的标准限定,那么中国酒协当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在白酒国标中补上这个漏洞。而不能以“没有标准就推断超标是不负责任”的不负责式表态,为酒企开脱。至于酒企也应该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别光顾着赚钱,然后在广告招标中大把撒钱。

而应严加管理,把塑化剂用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酒越高档,塑化剂含量却越高,这何尝不是对中国白酒业的一大警示!

当然,眼下还只是听到酒协的一面之词,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消协也应主动出声,而不是坐视不管。

尽管塑化剂在空气、土壤和饮水中广泛存在,不可能苛求白酒完全不含有塑化剂,但是白酒内有多少塑化剂,不能成为白酒行业的“潜规则”,公众有权知情。

近日,一篇《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报道引起舆论关注。该报道不仅提供了一份证实酒鬼酒样品塑化剂成分超标的检测报告,同时指出,“塑化剂……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严重可能致癌”、“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等,一时引起轩然大波。19日晚,中国酒业协会回应道:“白酒产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据报道,受此影响,19日白酒股全线下跌,白酒股市值一日便蒸发了约328亿。

白酒中塑化剂成分是否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什么样的程度会威胁到人体安全?这是盘旋在所有公众心头的疑问。尽管塑化剂在空气、土壤和饮水中广泛存在,不可能苛求白酒完全不含有塑化剂,但是白酒内有多少塑化剂,不能成为白酒行业“潜规则”。消费者对商品有知情权,所以,有关权威部门应该尽快解答公众的疑问。

从酒鬼酒的检测样品来看,酒鬼酒中被指超标的是一种名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塑化剂,其含量为1.08㎎/㎏,在国家卫生部的规定中,该类型塑化剂在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量为0.3㎎/㎏。由于没有对白酒塑化剂的检测标准,业界对于是否按照卫生部规定执行还有异议。

检测标准的缺失更导致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同一个样本,用同一台设备,采取同样的检测方法,但是检测出来的峰值差距非常大”。正如事件发生后,酒鬼方面的第一反应,便是“检测机构不权威”。

比检测结果更随机的是各酒企的应对,本次事件发生后,有酒企回应“已经不用普通塑料做瓶盖”,还有酒企自年初就将“和酿酒接触的塑料部分全部换完”。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中国酒协便提醒白酒企业提防塑化剂,这份“加强行业自律的通知”引来了行业内部八仙过海的对应方式,再加之缺乏统一有效的检测手段和白酒塑化剂标准的缺失,正如相关人士所言“行业内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媒体就曝光了”。

可见,如果没有媒体关注,白酒塑化剂含量将依然是“行业内部问题”,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风险只能取决于商家的良心发现。比如茅台镇之所以早早开展“整塑运动”,就是因为贵州名牌产品“老干妈”出口欧盟时因塑化剂含量超标而受挫。如果相关食品塑化剂规范迟迟不出台,是否说明我国消费者只能食用相较于强制规范国家的“次等食品”?公众完全有理由了解白酒的安全性,而不是被行业潜规则决定自身的安全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商务部表示,目前白酒行业安全追溯体系正在试点。如果本次食品安全风波可以推进食品安全建设,未尝不是公众的福祉。当然,进步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尽早将行业内部的“自纠自查”升级成为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并对酒企样品的塑化剂含量进行权威检测。

没人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据媒体披露,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竟存在着意想不到的致命危险,第三方检测显示,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竟然超标高达260%。目前这一场“塑化剂风波”已经波及到整个白酒行业。

只不过,民众眼里的“致命危机”在产业协会那里实在算不上什么。11月19日晚,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声明称,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某些媒体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就断言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食品安全领域的报道当然要讲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白酒产品是否塑化剂超标,并不能凭空断定。媒体报道参考的依据,是卫生部关于食品中塑化剂的标准规定,白酒算不算食品,是不是适用该规定?权威部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仅凭中国酒业协会的声明,自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但凡行业协会,无论乳业还是酒业,基本都是为本行业代言说话,所以,他们单方面的“澄清”,并不具备公信力。

维护本行业利益已经成为行业协会的“专属功能”,酒业协会在这方面表现的同样突出。2011年6月,塑化剂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久之后,酒业协会开始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却未将相关情况公诸于众。

白酒产品的塑化剂危机被隐瞒了17个月之久。为什么要隐瞒?酒业协会大概也知晓塑化剂将危机人体健康,否则,在发现白酒产品中含有塑化剂成分后,酒业协会也不会联合全国重点白酒企业、国家相关检测、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开始调研。在酒鬼酒没有爆出“塑化剂丑闻”之前,这场危机一直在暗处涌流而没有公之于众,酒业协会无非是担忧,一旦将信息公开,白酒业将遭到重创。事实也证明了这场危机对白酒业的重创程度:酒鬼酒丑闻爆发,白酒板块爆发“寒战”,11月19日,白酒板块大面积杀跌,市值一日蒸发328亿元。

几乎和所有食品安全危机爆发的路径类似,白酒业陷入“塑化剂危机”后,缺乏“相关监测标准”,“没有塑化剂监测这一项”,成为其反驳和辩解的理由。有关食品专家也确实证实了“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白酒塑化剂的检测标准,现有检测均以卫生部规定为依据。”但是,涉及公众身体健康的行业,万万不能以“监测标准缺席”来打“擦边球”。在标准缺席的情况下,行业自律便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是,以现实而言,行业自律往往是靠不住的,这个时候唯有“信息公开”才能自证清白。而一场潜藏的危机如果只是“内幕”,民众无从得知,一旦爆发后,食品行业中残存的那一丁点儿信任,也将消失殆尽。

白酒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酒业协会如今这一“普适性”的解释其实更具“危害性”。白酒中为什么会有塑化剂,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信息,对公众而言至关重要。当这些疑问尚无定论时,公众宁愿相信“坏消息”,尽可能不去消费白酒。

在这一场风波中,除了表态“基本论”的中国酒业协会能保持淡定外,其他人只会心存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