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6.7亿元种高粱不属实

“种一万亩,每亩地补贴一千元”有失实夸大之嫌

有媒体报道,高密要种植万亩红高粱,估计总投资达6.7亿元,20日下午,高密官方称,“万亩红高粱”计划属个人设想,并未得到官方的承认。

20日,记者致电高密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对于这件事,其一,这并不是高密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而是个人的一些设想;其二,种植万亩红高粱也需要征求一下莫言的意见。”新闻中心的负责人王有志对记者说,之前,他已经在电话中回应了多家媒体提问,也是同样态度。

王有志告诉记者:“种植万亩红高粱这样大的动作,我们没有经过任何科学论证,是不会随便下结论的。”而对于媒体报道的“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种一万亩红高粱,每亩地补贴一千块钱”等新闻,该负责人表示,部分报道存在失实、夸大之处。

“说这几句话的是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他当时没以为是采访,是在跟记者闲聊的过程中说的,其中包括一些个人想法,所以有些话说得有点过头。这些想法不代表官方,不代表市委。”高密新闻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范珲因为此事现在压力很大。

对于6.7亿元投资的出处,新闻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高密市委市政府还没来得及研究投资莫言旧居、红高粱等事情,暂时还没有列入计划。同时,这件事情他们会尊重莫言和家人的意见,尊重客观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轻易作决定。(记者 赵磊)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网上众声喧哗,不少“80后”、“90后”急忙打听这一堪称“百年事件”的获奖者:“谁是莫言?”

现年57岁的莫言从《红高粱》震动中国文坛开始,这位山东大汉一直以他的叙事天才和数十年来的孜孜不倦执著于讲述“中国高密东北乡”,将故乡那片“邮票大的地方”上演的各类传奇推到读者眼前。

在莫言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除品质上乘、被普遍视为杰作的《红高粱》之外,《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一批小说,都以其暴烈的叙事狂欢及魔幻而非凡的想象力,使之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既融合中国古典浪漫情怀,又有天马行空的怪诞虚构,从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借鉴的各种叙事技艺,保证了莫言小说的繁复与博大,深湛与激情。莫言以其“泥沙俱下”的叙事能量成就了迥异的文学气场,其饱满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知细节的全方位铺排总给人难以自抑、狂飙不止的阅读感受。当代中国作家中,如苏童、毕飞宇就不止一次说过,莫言是当代中国最具原创力和爆发力的小说天才。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如此评价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

从世纪之初鲁迅被提名而婉拒,到“文革”时期老舍去世之年名列前茅却离奇抱憾,再到北岛几度进入前四,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与中国作家缘悭一面。

莫言的写作和获奖为中国当代作家们推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此后,中国当代写作或将像辛克莱·刘易斯之于美国文学、普鲁多姆之于法国文学一样,逐渐走出多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中国当代文学也将藉此真正跻身世界文学之林而不再固步自封、妄自菲薄。


当下中国文学的很多优秀作品总是获奖之后才有人问津,就如文章开篇,一大批年轻读者不知道谁是莫言,更遑论认真读过他的小说;文学奖项成为新闻事件,一些作家已变成娱乐明星般的人物,需要不断阐述和解释才能赢得部分读者,安静的、需要艰苦付出的文学已经越来越缺少追随者与阅读者,很多优秀的文字总被新闻与娱乐的狂欢淹没和遮蔽,作家更是经常遭受质疑:“你的写作有意义吗?写这些很难读懂的没意思的东西干吗?”

从某种程度上说,从上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并深受新时期文学启蒙影响的莫言,其成功经验放在当下已难以复制,当年这位在鲁迅文学院深造时只要两个馒头就熬夜写作、勤奋笔耕的山东汉子的刻苦即使在当时也是罕见的;眼下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让众多的年轻人“拒绝崇高、逃避使命”,文化传承乏力、创造力严重滞后无疑是优质文学的天敌。希望莫言的成功能鼓励更多人投身文学,并改变中国当代文学某些浮躁、疲软的现状。莫言的获奖也该促使我们冷静审视中国当代文学面临的压力与考验,年轻的作家们则应正视不足,找到差距。

莫言的充沛才情、独特选材、顽强坚持、认真借鉴,成就了不同凡响的文学佳作,这提示人们,任何随大溜、跟风式的写作都将是速死的;中国的年轻作家不需要模仿莫言,但不妨从莫言及其作品中汲取养分,只要有足够的勇气、毅力与理想,文学终将为自身及整个中华民族带来永恒的荣耀。

文/陈鹏

  高密平安庄 赵涵漠摄

青白色的玉米棒子皮,而不是高粱穗,七零八落地躺在土路上。路旁,红底白字的条幅抻得平平整整,挂在铁丝网上,写着“热烈祝贺家乡作家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大爷,莫言家的老房子怎么走?”我问一位坐在自家院门口的老人。

“谁?你找谁?”他用手拢着耳朵,大声回问。

“莫言,那个作家。”

“噢!”他点点头,笑嘻嘻地伸手往远处指着,“往那边一直走,看见门口也挂着红灯笼的地方,就到啦。”

这是10月14日,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三天下午,我在作家的老家、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评论者说,这片在莫言书中总是以“高密东北乡”的名字出现的土地,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隐秘在胶东平原边缘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微地,扩展为世界性的中心舞台”。

两年前,我在济南长途汽车站准备搭乘前往菏泽的长途车,从众多大客车里发现了“高密”的牌子。当时,我简直恨不得跳上那辆车,去看看,莫言笔下反复出现的高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如今,我站在岔路口前。左边,一溜大红灯笼沿着半空中的电线向前延伸;右边,电线杆上光秃秃的,什么装饰也没有。

向左,跟着灯笼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位于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学馆赵涵漠摄

莫言旧居的两批来访者:韩国人和风水先生

目的地是一处红瓦黄墙的平房。贴着春联的破院门轻轻掩着,只有一个铁钩象征性地保卫着这个早已无人居住的院子。

莫言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但自打1993年以后,他搬去了高密县城,不习惯在城里生活的父亲和二哥也搬到了附近的另一间院子,这里便再没人住过了。

院子里,杂草已经长到一米多高,东西厢房只剩一堵坍塌的墙。窗户残破不堪,只能用石块和泥巴糊上。房顶和围墙的白灰四周飘洒,铺在炕上,还铺在莫言结婚时花54元钱买的收音机上。

在此前的两天里,这间距离小城高密还有30多公里的普通农村院子,突然变得热闹极了。世界各地的记者、文学爱好者纷纷到此参观。由于人数太多,房子太小,他们只能分批进入。莫言的一个侄媳不得不暂时充当起“业余导游”来。

一位四川记者发现,有的参观者用手轻轻摸了摸莫言当年干活的农具;一些梦想着成为作家的人,“用拇指在莫言小时候做作业的木桌上轻轻划一下,希望沾一点文学灵感才气”。

距离宣布文学奖结果已经过去三天,这里的热闹正在慢慢平息。莫言旧居门口,只有一个头戴解放帽的老大爷用方言回答着记者的问题。而村里的一些年轻女人们则抱着孩子聚在那,叽叽喳喳地聊天儿。

可不远处,在莫言的父亲管贻范和二哥管谟欣的家里,他们又接待了新一批来自韩国的客人。

那两个韩国人在胶州开厂,因为在韩国就看过由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的电影,所以专程开车来到这里。“恭喜,恭喜,全世界,有名了。”戴眼镜的中年人用不算流利的汉语说。

“没有,没有,很普通。”管谟欣双手合十,喃喃着,脸上现出一种疲惫的神情。早在10月11日那天下午,十多家媒体就已经来到这里。从管谟欣和90岁的老父亲坐在银灰色的彩电前收看晚间新闻,一直到李瑞英在新闻联播里发布了这条快讯,他们终于在7点多的时候等到了自家媒体需要的、莫言家人愉快的表情。


  高密平安庄 赵涵漠摄

那天夜里,中外媒体先后登门。管老爹凌晨两点才睡,两个小时后又被电话吵醒。以至于高密市的一位领导不得不在次日拜托媒体:“请大家让老爷子睡个好觉。”

从那时开始,媒体包围了这座院子。管家先后迎进了包括路透社、法新社、瑞典电视台等在内的几十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并反复回答着类似的问题。

其中一个最为常见的问题是:“你能联系到莫言吗?”

“他手机好像换了新号,获奖以后我们还没联系过。”管谟欣总是重复着这样的答案,然后一遍遍地往记者的茶杯里添水。

这个周日的下午,管谟欣与两个韩国人聊起了《红高粱》。他提到,这部小说确有其原型,那是1938年发生在孙家口的伏击战,“当时打死了30多个日本鬼子”。

韩国人伸长了脖子,可是他并不太能听懂管谟欣的山东话,“日本,的什么?”

“日本鬼子。”管谟欣又用同样的口音重复了一遍,“你们韩国也曾经给日本人侵略过吧?”

“噢,噢。”韩国人疑惑地点点头,他还是没能听懂这个故事。

不久后,这间晒满金黄玉米的小院又迎来了另一个客人——一位风水先生。他将墨镜反戴在后脑勺上,脚下穿着双蓝色塑料拖鞋。“老先生,恭喜!”他走过去,自来熟地握住管贻范的手,四周打量起来,“我是一路摸过来的。您这里,可真是个宝地啊!”


我跟你说,莫言……这事我可没告诉别人

距离我长期生活的北京,高密并不遥远,只需乘4小时29分钟的动车即可到达。

当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朗通过电话告诉莫言获奖的消息时,这位作家正坐在这座县级市城区的家里看电视,他表示“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有点吃惊,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优秀的伟大的作家,都在排着队等候,要轮到我这么一个相对年轻的可能性很小”。

但对于高密来说,似乎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在莫言如今居住的小区门口,十几家媒体的记者架起了摄像机。他们仔细地拍着院墙上的“翰林书苑”,据说这正是莫言亲笔题字。

晚上7点,谜底揭晓后,平安庄老父亲家的小院里,放起了礼花和鞭炮。另外40多个人则在《红高粱》里写到的孙家口小石桥放起鞭炮。在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里,那就是巩俐坐着轿子经过的地方。

一篇名为《被“诺贝尔文学奖”改变的小城高密》的新闻里写道,目前平安庄所在的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在得知莫言获奖后,管委会火速扫荡了附近的烟花经销商,大部分烟花被送到平安乡,其余的在各村就近燃放。

就在小城的主街上,鞭炮也炸响了。据说,一位当地诗人连夜赶制了10条庆祝条幅。与时俱进的还包括拥有LED广告屏的商家,在那些不断滚动的红字黑底的屏幕上,他们一边宣传五金、水龙头、商务订餐,一边“热烈祝贺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奖”。

同时热闹起来的,还有位于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学馆”。自2009年开馆,这座展馆的来访者并不多,只有一位在编人员和两层办公区域。但10月11日后,馆长毛维杰已经接待了160多家媒体。

长长的红色条幅从四楼垂下来,“根植故乡莫言问鼎诺贝尔”。人们还在馆里看到另一位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写给莫言的手迹:“莫言先生,作为朋友,我认为你是可怕的对手,然而,仍然是朋友!”

据说,正是由于这位日本作家的提名,才使莫言的作品得以正式进入诺贝尔评委的视野。

在莫言后来曾两次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凤都国际大酒店,房间很快被记者们订满了。酒店楼下的停车场上,车牌上还有京G、浙A等标识。

关于这位作家的非官方消息开始在小城各处飘荡。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他这几天拉了好几拨从成都、青岛来的记者。“我跟你说,莫言就住在植物园附近的翰林苑小区,这事我可没告诉别人。”

另一位出租车司机则回想起自己似乎在某次饭局上见过莫言。遗憾的是,一顿饭快吃完了,别人才告诉他这就是作家莫言。“真没看出来。”他回忆了一会,“看上去不像搞艺术的,特别憨厚,特别朴素。”

而一位开着桑塔纳接私活的司机,轻而易举地从我“说普通话”这一特征中判断出我的职业。

“今天有一场记者招待会。”他以近乎新闻官的语气通知我。然后皱起眉,瞟了我一眼,“怎么?你还不知道?”


高粱?也就田边地头还种一些

我并不是来参加记者会的。事实上,我只想借此机会来寻找高密。

正如曾有评论者所说,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正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马孔多之于马尔克斯,约克帕塔法镇之于福克纳一样的文学地理版图”。从《红高粱》里第一次发现这个地方,我就被迷住了。

按照莫言的描写,那里应是如此: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据毛维杰说,在当地,“高密东北乡”只是百姓口中对县城东北几个村落的统称。直到莫言第一次把这5个字写进书中时,它才落到纸面上。

一辆黄色中型公共汽车往返于高密城区和东北乡平安庄。公车开在宽阔的6车道马路上,路两边的灌木与粗壮的白杨高矮错落。但在岔路口处,这辆车拐往大栏方向,6车道变成了双行道。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将整棒玉米或剥好的玉米粒摊在马路一侧,等太阳帮忙晒干。

可高粱呢?在平安庄,已经退休的管谟欣仍旧象征性地种着家里的2亩地。他掰指头数着地里的作物:玉米,小麦,西瓜,甜瓜。

过去,东北乡地势低洼,又有几条河流交错流过,因此总受洪涝影响,只能种个子比人还高的高粱。现在,气候干旱,东北乡早没了青纱帐。高粱,“只有田边地头还种一些”,可以用来做扫帚,或是填充在房子屋顶。

我爬上莫言旧居门前的河堤,两排白杨树向左右延伸,一边尽头是河上的一座栏杆被漆成宝蓝色的石桥;另一边则望不到尽头。白杨树的叶子落了一大片,踩在堤上就会听到“咯吱咯吱”的干燥声响。

这里曾是莫言的文学启蒙地之一。夏夜,他不识字的爷爷会在河堤上给他讲些神仙鬼狐、王侯将相的故事。

但在他的作品里被描写得颇有情致的胶河,如今看来不过是一条浅浅的河流,沿岸生着些淡黄色的芦苇。在下午的日光里,河水像是不流动的,只有几只野鸭在里面扑腾,偶尔发出短促的叫声。

我和那两个韩国人在村里来回转悠。房子大多是红瓦黄墙,院门外总是晒着金黄色的玉米。沿着村路的人家,还在门口种上了几株开得正好的大红月季。

“山东的农村,都是很像的。”其中一个韩国人观察着周围。

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曾经作为村庄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6年。“这十几年过去,东北乡没什么变化。可小说里的高密东北乡和这里是不一样的。”他说,“河流、石桥,我们看来没什么特别,可在莫言的作品里特别有味道。那是一个全新的东北乡。”


中国的缩影,以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

这一切,莫言早已在文章里解释过:“高密东北乡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是我在童年经验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一个文学的幻境,我努力地要使它成为中国的缩影。”

但这座村庄确实有些往事,成为莫言想象的种籽。

众所周知,他最初的记忆,是与姐姐抢一片发霉的红薯干。那是个饥饿的年代,在管谟欣看来,“那时觉得红薯干都比今天的饼干强百倍”。那时,即便人们恨不得“在房顶上也种庄稼”,但还是吃不饱。

据说,他饿极了,在地里偷了个萝卜,结果被罚跪在领袖像前,父亲知道了,差点把他带回家打死。这个故事,后来变成了《透明的红萝卜》。

这个自称小时“貌丑嘴馋的孩子”,1955年出生,伴随人民公社长大,见过几十万农民一起劳动,红旗招展,拖拉机与手推车齐头并进的火热场面。但邻村却有个“单干户”,执拗地不愿加入。莫言总能看到,单干户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他的小脚老婆赶着一头毛驴,路上则留下一道深深的车辙印。

文革时,单干户因不堪忍受虐待,最终自杀。但他的故事却留在了莫言的《生死疲劳》里。

“假如有一天我能离开这块土地,我绝不再回来。”莫言曾经赌咒发誓。爷爷那辈,照料土地就像照料自己的“宠物或亲人”,“好好保养它爱护它,让它供应粮食”。可孙子这辈,庄稼边却立着一堵高墙,使人们不得离开,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个性,“我们不是土地的主人,我们是土地的奴隶”。

参军成了他远离土地的第一步。紧接着,他被提干了。现在回忆起来,“那比得诺贝尔奖还高兴,意味着将来可以吃国库粮了,意味着我不用回农村了!”

他写海岛、写军营,写许许多多自己还没开始过惯的生活。直到1984年,他突然决定在自己的小说里写写“高密东北乡”。从那一刻开始,“我高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像一个草莽英雄一样,开始招兵买马,创建了我的文学王国”。

他被创作欲望不断往前推,“从此后我再也不必为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发愁,而是要为写不过来而发愁了”。就像他曾经提起的那样:“当我在写一篇小说的时候,许多新的构思,就像狗一样在我的身后大声喊叫。”

“高密东北乡”已经不再是那一片小小的村落。他想要把沙漠、沼泽、森林、老虎、狮子通通移过去,并“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我的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

他声称,“高密东北乡”是自己开创的一个文学共和国。而他,莫言,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王。

但无疑,他仍旧是个农民式的新君主。在成为诺奖得主后接受央视采访时,他微笑地解释自己创作后的感受:

“一个长篇写完,就像农民锄地锄到头了,田野上的风吹一下,劳动之后的一种愉悦。”


在没有高粱的高密,高粱红了

黄色的“村村通”公交车在柏油路上行驶,扬起一路灰尘。

几个年轻人坐在后排,大声地聊天儿,他们的对话里不断出现“莫然”两个字。在当地方言里,“言”被读成“然”。但除了这两个字,我再听不懂他们谈话的内容。年轻人们高声地讨论了一会“莫然”,然后以一阵大笑和其中几位下车,作为讨论的句点。

自收到获奖消息后,莫言本人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这种热潮可以很快过去,“这是我的主观愿望,一切都会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继续”。

甚至就在获奖前一天,他还与毛维杰一起去赶了高密大集。

这个五天一次的集市以E字形铺满了几条街,许多摊子都自备喇叭。几乎不需要用眼睛仔细看,耳朵就可以带你行走。卖橘子的卡车上,喇叭声嘶力竭地喊着“一块钱一斤一块钱一斤”,中间几乎听不出逗号。接下来,在凤凰传奇的背景乐下,“皮鞋20一双”。一个年轻姑娘坐在摊子后面玩手机,喇叭帮她念了全部台词:“高档服装,厂家直销,永不后悔。”

女人们骑着摩托车在人群中一点点向前蹭,离开时带走12卷卫生纸,一捆大葱,或一麻袋土豆。当然,她们并没忘记让孩子坐在装土豆的麻袋上。

赶集就是莫言平日里最热衷的活动之一,他总认为这些都能帮助他“像个真正的高密人那样生活”。

但10月15日,他可能并没能来赶大集,围绕着他的新闻热潮还在继续。

就在记者们先后入住、当地唯一一家按四星级标准建造的酒店里,一份当地晚报总是在傍晚时分送进客房。

10月13日,这份晚报的头版写着“莫言:希望莫言热尽快冷下去”;第二天,“莫言手稿飙升百万元”;第三天,“一个县城的诺奖效应,重新发现‘红高粱’”。

整个高密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就在文学奖公布当晚,市委官员去莫言在市区的家登门献花。报纸里则透露了当地官员的发展战略,“怎样让莫言品牌扩大高密的影响力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

三年前,一则新闻里就曾报道过,因为“莫言文化需要挖掘和弘扬”,当地希望修缮莫言留在平安庄那间残破不堪的老房子。那或许与

当时“高密奉献十道文化大餐”的规划有关,在其中“开发一条文化生态旅游线”上,“莫言旧居”就已经被列入名单。

如今,这座县级市还计划打造红高粱文化园,电影《红高粱》里的大片高粱地、造酒坊等场景将被复制。

高密一年一度的“红高粱文化节”,在过去两年里都邀请到了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出席。人们相信这是由莫言促成的。一位高密官员曾向当地晚报记者表示,“铁凝是正部级,张炜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一个县级市要请到这样的人,很难啊!”

由于今年基本确定莫言出席,主办方相信,这一次,再不必那么费力地邀请文化名人了。


村庄还是原本缓缓生长的样子

在高密东北乡,除了红灯笼和条幅,一切还是老样子。公共汽车仍然慢吞吞地开着,还在路边突然没来由地停了下来,司机披了件外套下车与熟人聊天儿。一个中年男人走到车门口,大声问了句:“师傅啥时候走啊?”

没有回答,他又自顾自地说了句,“我下车尿泡尿,等会儿我啊。”

在平安庄,老人们扯着小凳坐在院子门口,眯起眼睛享受着午后的阳光。一对中年夫妇叉开双脚坐在一堆玉米前,将玉米皮一把把地薅下来。公路旁,一个人在放羊,另一个绑着头巾的大妈就趴在栏杆上专心致志地看放羊。

就是这个看上去很平静的村庄,催生了小说家莫言的绝大部分故事。“直到现在,我的大部分小说,动用的还是我20岁之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20几岁以后的生活,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二哥管谟欣告诉老父亲,弟弟获得这个奖“全世界60多亿人,一年就选一个,很重要”。但是转回身来,他和父亲都反复跟媒体强调,“莫言就是很平凡的老百姓,没什么特殊之处”。

在央视的新闻片里,主持人问起莫言,这次得奖有没有可能对中国的文学环境起到作用。这位大作家却回答:“现在文学的土壤,比较正常。你不可能再去老幻想,80年代初期那样,搞一个诗歌朗诵会,在首都体育馆,一万人满座。一部短篇小说出来,千人传颂,像过节一样,那是不正常的。现在这样一种相对冷静、相对边缘、相对落寞,没有什么坏处。”

10月14日傍晚,我离开平安庄。公交车已经只剩一两班了,要等半个多小时才能来一趟。正在等车的一个男孩脸上长了几粒青春痘,他就住在邻近的村里。我问他,之前看没看过莫言的小说。


他摇摇头,指着远处路口的条幅,“看见那些我才知道这儿还有个作家”。

1984年,莫言在自己的《白狗秋千架》里第一次写到“高密东北乡”。他写,“长七十里宽六十里的低洼平原上,除了点缀着几十个村庄,纵横着两条河流,曲折着几十条乡间土路外,绿浪般招展着的全是高粱”。

他还用劲描写了村前的路:“原是由乌油油的黑土筑成,但久经践踏,黑色都沉淀到底层,路上叠印过多少牛羊的花瓣蹄印和骡马毛驴的半圆蹄印,马骡驴粪像干萎的苹果,牛粪像虫蛀过的薄饼,羊粪稀拉拉像震落的黑豆。”

高粱不在了,土路也不在了。可是村庄,似乎还是原本缓缓生长的样子。

我和男孩蹲在尘土飞扬的柏油路前等车,一个胖胖的中年人也蹲了过来,随后,一个戴着白帽子的大爷也蹲在旁边。

一辆挖掘机慢悠悠地驶近,一路轰隆隆地响着,从左开到右。我们四个人的眼睛也紧紧盯着挖掘机,转过脑袋,从左看到右,直到它开往远方。

在热闹散去的平安庄的黄昏里,似乎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新鲜事儿了。

记者 程 梁

通讯员 刘晓琳

“地面店”“网店”莫言作品皆脱销

10月16日,距莫言获奖5天多时间,记者探访郑州书市,发现莫言作品持续脱销。

省会书市经历了一个“猝不及防”的反应过程。中原图书大厦营销部经理门叶恒说:“10月11日之前,虽说有关于莫言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言,但毕竟还没有成为事实,也就没有预先做好应对后来出现的抢购莫言小说的准备。第二天上午9点一开门,店里紧急筹集的20多册图书1个小时内即销售一空。”之后,店里向系列出版莫言作品的上海文艺出版社紧急订购10多种、5000多册图书,估计近两天可以到货。

郑州购书中心也在焦急等待新书的到来。10月12日,该店莫言作品售罄后,及时补充的各50本《檀香刑》和《怀抱鲜花的女人》也于半日内销售一空。郑州市新华书店根据莫言作品知名度的高低进行区分征订,其中,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蛙》预订数量为400册。

记者登录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网站,发现这些网站均打出了“莫言专区”,点击进入后发现,大部分书籍均已显示“无货”或“预订”。

我省新版《莫言评传》热销

“莫言热”由图书市场向出版界蔓延。据悉,莫言的最新文集本月底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莫言文集的精装版将由北京联合出版社于年底推出。

省会出版界动作迅速。10月11日晚7点,莫言获奖消息甫一传出,河南文艺出版社责编杨莉就和社领导联系,商议第二天马上着手该社以前推出的叶开所著的《莫言评传》新版。第二天,社里的美编、印制、发行、储运等部门人员开会,以最快速度推进重印事宜。

据介绍,《莫言评传》是“中国当前唯一一部关于莫言的评传,并经莫言本人校订”,全方位解读了莫言成长与写作的过程。10月15日,以全新面貌再版的《莫言评传》受到热捧,当当网、京东商城、北京西单图书城、北京王府井书店、河南新华书店等“地面店”“网店”纷纷订货。


“畅销”可能变“长销”

近十几年来,莫言的多数作品一直畅销,但并非炙手可热。正如郑州购书中心文学社科部主任刘亚琳所说:“莫言的图书都不是新作,所以出版社和各家书店的备货量都不是很大。”

莫言作品的看点和生命力何在?诺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编审、《莫言评传》的策划和责编杨莉认为,在中国作家中,莫言是少有的既从事严肃文学创作、也写作畅销书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敏感、反思尖锐、语言犀利、想象奇崛、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个人魅力。其作品的最大独特性在于,莫言既深受西方文学和拉美文学的艺术影响,有着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纯熟的现代派小说技巧,又脚踏本土,始终注视和关怀着本国的世情百态,并使这两者融会贯通。

莫言图书还能热多久?杨莉认为,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作品热卖甚至断货属于正常现象。由于诺奖很难重复授予一个国家的作家,预计莫言作品会持续热卖,从“畅销”变成“长销”。

陈光标欲送莫言5千万别墅莫家人回应:无功不受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近75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成为焦点之一,而莫言本人一句幽默的回答,却被不少网友曲解为莫言奖金不够在北京买房。15日,以高调做慈善著称的陈光标在微博公开表示,莫言可以在他的两套别墅中任选一套,绝不后悔。

10月15日,陈光标在其微博中称,愿意将其在北京黄金地段二环内的2处别墅之一赠送给前不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与以往一样,此次陈光标的举动依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说“标哥”不过是在抢风头,有人预测莫言肯定不会接受,“标哥”此举肯定落空,但几乎没有人质疑“标哥”兑现其承诺的能力,因为就在一周前,长期以高调做慈善著称的陈光标刚刚在南京兑现承诺,为抗议钓鱼岛事件中被砸的部分日系车主以旧换新。陈光标这一连串的举动再次引发了国人对“慈善”一词的思考,中国慈善,路在哪里?陈光标说,中国慈善将走向世界,我们就先来看看标哥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吧。


2012年10月15日,图片来自陈光标新浪微博(认证简介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慈善家)


2012年10月10日,带着绿色帽子的陈光标在参加换车仪式。当天,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兑现此前的承诺,在南京为今年9月中国各地抗议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活动中一些被砸日系车辆换车,为倡导低碳出行的理念,陈光标在仪式上戴上了绿色帽子。中新社发泱波 摄


2012年10月10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为早前在抗议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活动中被砸日系车车主换国产新车。上个月,中国各地发生一些日系车被人为损坏事件时,陈光标随即呼吁民众理性爱国,并承诺向其微博“粉丝”被砸的车辆换车,此次更换新车的车主有43名,车辆总价约500万元。中新社发泱波 摄


2012年10月10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为早前在抗议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活动中被砸日系车车主换国产新车。上个月,中国各地发生一些日系车被人为损坏事件时,陈光标随即呼吁民众理性爱国,并承诺向其微博“粉丝”被砸的车辆换车,此次更换新车的车主有43名,车辆总价约500万元。中新社发泱波 摄.


2012年10月10日,带着绿色帽子的陈光标在参加换车仪式。当天,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兑现此前的承诺,在南京为今年9月中国各地抗议日本非法“购买钓鱼岛”活动中一些被砸日系车辆换车,为倡导低碳出行的理念,陈光标在仪式上戴上了绿色帽子。中新社发泱波 摄


2012年8月11日,“奥运万里行有我中国棒”车队到达南京,此次南京站的主题为“环保中国有我中国棒”,在现场中国首善陈光标不但举起锤子砸电动车,而且透露,自己于9月17日将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陈光标和《甄嬛传》中槿汐的扮演者孙茜将现场的铅酸电池电动车砸碎断然拒绝铅污染。盛捷摄(中新网)


2012年5月18日,在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光明农场,陈光标(中)在驾驶插秧机。当日,在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光明农场,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和当地种植户进行大豆和水稻播种。陈光标已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签订协议,租种迎春林业局40万亩土地,引导当地种植户按照科学方法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2012年5月18日,在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光明农场,陈光标在运送秧苗。当日,在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光明农场,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和当地种植户进行大豆和水稻播种。陈光标已与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签订协议,租种迎春林业局40万亩土地,引导当地种植户按照科学方法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2012年4月1日,陈光标(右前)带领志愿者们参加植树、献血活动。当日,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南京组织“千个雷锋在行动”志愿活动。来自全国部分省市、主动报名的1500名志愿者和陈光标一起参加了义务植树、献血等活动。新华社记者孙参 摄


2012年3月3日,陈光标头戴雷锋帽、身穿军大衣、手握钢枪,一身标准“雷锋”装扮亮相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舒勇供图)


2011年3月16日,陈光标从日本赶到云南盈江地震灾区,到拉勐村等“3.10”地震重灾区看望灾民并向受灾群众发慰问金。图为陈光标手捧现金。(中新社发)


2011年1月27日,陈光标讲述自己的慈善经历。当日,江苏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慈善人士陈光标一行在台湾新竹县为315名需要社会帮助的受赠对象发放每人1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00元)的红包,还捐助60万元人民币为当地弱势儿童提供营养早餐。新竹是陈光标台湾慈善之旅的第一站,他还将前往花莲、南投等地进行慈善活动。新华社记者宋立东摄


2010年11月12日,陈光标再向西北地区捐赠500万元人民币和1000台电脑 11月12日,在南京举行的捐赠仪式现场,陈光标在搬运向西北地区捐赠的电脑。当日,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向西北地区捐赠500万元、1000台电脑,这批电脑和现金将通过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用于支持西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拥有“中国首善”称号的陈光标热心光彩事业,多年来,他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达13.8亿元,直接受益困难群众超过70万人。新华社发


2010年9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召集中国50位顶级富豪,在北京共同探讨慈善问题。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收到“巴比慈善晚宴”的邀请之后,随即宣布将在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成为中国“裸捐”第一人。图为陈光标(前右)为南京环卫工人过生日(2010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发


2010年8月13日,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前右)与接受捐赠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在捐赠仪式上一起跳起新疆舞。当日,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公益中国爱心联盟向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甘肃省舟曲县以及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等省区捐赠1000万现金、5000台电脑,款物合计共2600万元。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2009年10月23日,获得慈善爱心特别贡献奖和最具影响力人物奖的陈光标在颁奖典礼上发言。当天,由香港《文汇报》发起、香港新闻界与工商界共同主办的“影响中国”大型系列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这次评选分6个范畴、共颁发82个奖项。新华社记者段卓力 摄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全国道德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光标(前右一)和其他嘉宾在观看文艺节目和烟花表演。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2009年9月19日。陈光标: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实现新的跨越这是陈光标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演讲(新华社记者鲁鹏2009年9月19日摄)


2008年9月2日,火炬手陈光标手持火炬传递。当日,北京残奥会圣火在南京进行传递。新华社记者张善臣摄


2008年6月17日,有“中国首善”美誉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向香港市民讲述其在四川地震一线救助受灾群众的经历。陈光标在获悉地震消息后即调集60台工程车赶往灾区参与救援。当日,由大公报、新华社亚太总分社、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联合主办的“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报告”报告会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四川抗震救灾一线的亲历者将分三场分别讲述其在地震灾区的经历。新华社记者周磊 摄


2012年10月15日,陈光标新浪微博截图(认证简介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慈善家)




  陈光标(中新社 泱波 摄)

中新网10月17日电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关于他的许多故事也一一浮出水面。据莫言妻子透露,莫言想用奖金买房子,是考虑一家三代人住在一套91平米的房子里太挤,想让家人住得宽松点。据悉,莫言与妻子杜勤兰在高密的棉花厂相恋结婚,后来他因《红高粱》而名声大噪,但始终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不离不弃。莫言也曾表示,自己最大的成功是拥有幸福的家庭。

收入并不丰厚 赡养全家老小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像莫言这种著名作家的生活条件应该很优裕,但莫言的夫人杜勤兰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莫言目前的稳定收入来源是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工资。而他创作一部作品常需历时数年,而作品又面临着严重的盗版侵权。为了照顾莫言和女儿管笑笑,杜勤兰在北京一直没有出去工作,当时女儿管笑笑还在上学,全家三口人全靠莫言一个人的收入,而90岁的老父亲也需要赡养。

杜勤兰表示,虽然收入并不丰厚,但莫言却仍然尽量为老家平安村做些贡献,村口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有2009年为村里修路的捐款者名单,莫言的名字列第一个,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莫言捐献了3万元。杜勤兰说,很多邻居问她,莫言老师那么大的作家,挣那么多钱,怎么看你很少买肉,每次都买一大堆蔬菜。她说,其实家里改善生活就是包一顿饺子。饺子,是莫言几十年来最喜欢的美食。

莫言当作家的初衷是为一天三顿吃饺子

谈到饺子,就不得不说莫言当作家的初衷。莫言的大哥说,当时他们的一位邻居告诉少年莫言,作家们生活是非常富裕的,每天三顿都吃饺子。多年后,莫言回忆哥哥说起的这件事感慨颇深:“我当时就想,原来作家生活是如此之幸福啊,所以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

当然,莫言觉得能吃上饺子就很幸福是有原因的。出生于1955年的莫言童年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没有粮食,大人吃的是野菜团子,莫言吃不下,奶奶“赏赐”了他和姐姐每人一个发霉的红薯干,莫言总觉得姐姐的大,于是把姐姐手里的抢过去了。抢过来之后才发现不如自己原来那块大,于是又抢了回来。抢了两次,姐姐就哭了。作为一个吃过苦的人,莫言在物质生活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满足。


成年累月苦读弥补遗憾 积劳成疾患严重胃溃疡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辍学了,但他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毕业,并获得很多大学的荣誉学位。莫言能实现学历上的三级跳,与他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据媒体报道,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绘图本的《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下磨,给一册书看。还必须得在现场看,不能借出来,有时还规定必须推10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书都看完了。到了青年时期,莫言看书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兵前,他曾咬牙花了4块5买了一本《中国通史简编》,要知道,全家一年的收入也才几十块钱。

后来到了北京,莫言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看书到半夜。杜勤兰透露,刚到北京时,莫言没有将自己接过去,有时候写作到半夜饿了没有夜宵,就吃大葱喝热水,多年下来积成严重胃溃疡,每天都要吃药。

成名后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 最大的成功是家庭幸福

莫言参军前曾与杜勤兰同在高密的棉花厂上班,两人相恋结婚,后来他因《红高粱》而名声大噪,但始终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不离不弃。莫言曾说,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很多名篇,而是有一个幸福家庭。

在杜勤兰眼里,莫言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和父亲。如今有了外孙,莫言像普通的外祖父一样对她百般疼爱,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看看孩子,还为孩子取了乳名“一诺”。莫言平时比较“宅”,有时间就会呆在家里,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喝酒也较少吸烟,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听戏曲,尤其是家乡戏茂腔。

想用奖金买房子 一家三代人挤在91平房子里

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被问到如何处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他说:“我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1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平方米。”

对此,杜勤兰女士说,之所以想买房子,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住的一直是部队上的一套91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女儿、女婿、外孙女和他们夫妻三代人挤在一起很局促。他们夫妻只好带着外孙女回到高密老家,帮着女儿带孩子。用这笔奖金在北京再买一套房子,五口人能住得宽松点,女儿与外孙子也不必分隔两地。

陈光标要送莫言别墅莫家人称无功不受禄

听闻莫言想买房子,陈光标日前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要把自己在北京的一套住房赠与莫言,让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反应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对此,莫言二哥、兼莫言“新闻发言人”管谟欣代表莫言回应说:“谢谢陈光标盛情,但无功不受禄,莫言不要陈光标的别墅。” 莫言的父亲莫贻凡也表示,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不要。

原标题:陈光标送别墅莫老师随便挑

“标哥在北京黄金地段二环以内有13套商住房、2处别墅,别墅离机场约20分钟,如果莫言老师愿意的话,我愿意亲自陪同他挑选,2处别墅任选其一(一处870平方米、一处630平方米,拎包入住)”

——陈光标微博

对话

陈光标:我没想过莫言不接受赠房

昨日下午记者也电话连线了陈光标。

华西都市报:你为什么不直接私下联系莫言或者莫言的家人,而是要公布在网上呢?有网友质疑:不管莫言接不接受,关于你要赠送他房子的事情,大家都晓得了。这有炒作的嫌疑。你怎么回应?

陈光标:我跟莫言没有私人联系,现在听说联系他也很难。我想,发布在网上,莫言先生很可能就知道我要送他房子的事情,希望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能跟我联系一下。不过,截至现在,莫言先生那方面还没有主动联系我。我正托山东的一个媒体记者帮我联系莫言。

华西都市报:如果莫言不接受你赠送的房子呢?

陈光标:在发微博公布之前,我还真没有想过他可能不会接受。如果他不接受,我会考虑用其他方式表达我的心意。比如我花几千万去买莫言的书,或者出钱修缮莫言文学馆,反正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莫言,不过这是后话了,还是希望他能够接受别墅。

华西都市报:你决定送莫言房子,跟你妻子商量了吗?

陈光标:不用。她肯定不会反对。

华西都市报:你是将自己的房子赠送给他,还是让他免费住?

陈光标:是直接赠送给他。我会把房产证过户给他。

华西都市报:你在微博上说的“两处别墅任选其一”,这两套别墅分别价值大概多少?

陈光标:这两套房子是我1997年买的,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2万元。以现在的市场价格估计,870平米那套别墅,大概接近5千万了。我此前赠送出去的礼物有不少,但是这一次想送莫言先生的房子,算是我赠送给个人的单次礼物,价值最大的一笔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


10万套作品集发向全国 成都读者4天后能买

莫言获奖后,他的作品被读者抢购,包括成都多家书店在内的全国书店,出现断货的状况。

昨日,莫言作品出版方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对外公布,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16本莫言作品集,昨日已向全国各地发货了,四天后就能到货。不过,要按全国的预订量来看,10万套预计还不够,之后还会印。

莫言作品的另外一家出版方精典博维,已经召开发布会表示,将出版史上最全的《莫言文集》,这个月将会出版,跟读者见面。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莫言获诺奖,引发各方关注。著名企业家陈光标昨日对外公布,他愿意送给莫言一套位于北京的别墅。

标哥发招

莫言老师,房子随便挑

昨日下午一点多,陈光标在微博上这样写道,“这一定是真的。慈善需要雪中送炭,当然必要情况下也需要锦上添花。标哥在北京黄金地段二环以内有13套商住房,2处别墅,别墅离机场约20分钟。如果莫言老师愿意的话,我愿意亲自陪同他挑选,两处别墅任选其一,说到做到,绝不心疼。绝不后悔。”

陈光标还在微博上给出他的理由:“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明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我觉得非常兴奋……前几天,我了解到莫言想把诺奖的750万元在北京买房,并遗憾地表示,就是把诺贝尔奖金拿出来,也买不了很大的房子。我很感慨,出于对莫言先生为我们民族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出于一位企业家对弘扬民族文化的情怀,我提出,将自己在北京的一套房子赠与莫言先生,让他不再为住房操心,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创作更多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来。我想这也是许多国人的共同心愿。”

网友热议

莫老爷子肯定不要

该消息在网上也引发热烈争议,网友“Peak”说:“标哥又在抢风头了,真是不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啊!”但也有网友力挺,网友“留风小筑“认为:“不管高调还是低调,只要是真正的给房,就不错。”还有不少网友预测:“莫老爷子肯定不会要!”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位于高密的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他表示,“我还不清楚这事。”觉得莫言会接受陈光标的赠房吗?毛维杰说,“尽管我跟莫言比较熟,但我这两天也联系不上莫言。他手机都关机。我也没法代替他来回答这个问题。”毛维杰还强调,“还不清楚陈光标送房是怎么回事,如果网上已引起热议,那他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啊。”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杜恩湖李昊皎


连线

莫家人回应:无功不受禄

“我准备用奖金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米。” ——莫言

昨晚,华西都市报记者连线莫言的二哥、兼莫言“新闻发言人”管谟欣,他代表莫言回应说:“谢谢陈光标盛情,但无功不受禄,莫言不要陈光标的别墅。”

由于莫言本人的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昨晚7时许,华西都市报记者直接连线莫言的二哥管谟欣,他从华西都市报记者口中,了解到陈光标要送别墅给莫言,大为吃惊!管谟欣说:“不可能的事吧,世界上哪有这么美的事?不花钱,就有别墅?陈光标可能是说着玩的哦?大家最好不用信。陈光标真心要送,他为什么不在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前送呢!”

莫言的父亲莫贻凡,在一旁听到了管谟欣与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交谈,当听到陈光标在北京要给儿子莫言送别墅的事,向来对儿子莫言管教甚严的莫贻凡,坚决反对:“不要!不要!什么送别墅哦。我家儿子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俺儿子不要。”

管谟欣代表兄弟莫言回应说:你在电话里都听着了嘛,老父亲都说啦,让莫言别要人家东西。予唯不食嗟来之食。谢谢陈光标的盛情,俺管家无功不受禄。莫言不会要陈光标的别墅。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恩湖

算账

莫言不差钱 明年版税破亿?

记者从莫言的签约书商处获悉,莫言全集将尽全力在本月内推出,一共20本书,平均价格在30元左右,平均起印数在30万本左右。以此计算,莫言全集总的起印数将高达600万本,总的理论销售额在1.8亿元左右。

目前,国内一线作家的版税约为10%,如果以此计算,仅仅是起印的600万册,莫言全集的版税也将达到税前1800万。“如果书商将这1800万一次性支付给莫言,那他在今年冲进前三甲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有可能书商在今年只是支付四五百万的预付款,剩下的钱明年结清,这样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今年莫言的版税就不会那么高。”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这样说。

实际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数字被低估了。莫言签约书商的总经理陈黎明对外宣称“莫言的版税肯定是国内最顶尖的待遇”。那“顶尖待遇”到底是多少呢?韩寒的版税高达20%,郑渊洁可高达15%,相信莫言的版税就算没有韩寒高,也绝对不比郑渊洁低。以15%计算,莫言全集起印600万册的版税将达到税前2700万。

“我预计他的全球版税在2013年会出现井喷,有可能突破亿元,冲击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吴怀尧估计,莫言的海外版税将大大增加。其实仅仅是国内的版税就高得惊人了。起印600万册的莫言全集仅仅是个开始,其签约书商营销总监陈望治表示,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这样的热门长篇小说,必然会追印很多次,销量过百万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同样是诺奖得主,同样是魔幻现实主义,如果参考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销量,以15%的版税计算,在未来的一年内,仅仅这三本书在国内为莫言带来的版税收入可达税前2970万。实际上,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因为莫言这三部小说比较热门且篇幅较长,售价可能会相对调高,应该会高于30元。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飘逸

中新网北京10月16日电 (刘欢)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未颁之前,中国作家莫言已是“麻烦”缠身。因为登上博彩公司赔率榜榜首,莫言时而被传给诺奖评委好处费,时而被媒体追问对诺奖的看法。一贯低调的莫言,索性回到山东老家“躲清净”。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更可谓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

疲于应付各种采访见面 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10月11日晚到12日,近百家海内外媒体涌进小县城山东高密。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老家的“任务”,便是接受媒体采访和会见政府领导。经历过长枪短炮的轰炸,回答完几尽重复的问题,莫言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然而,莫言真的能清净吗?

莫言随后的行程可以预见。全国各地的新书宣传,读者见面会,研讨会,各种相关荣誉,各种褒奖。走到哪儿,都会有媒体约见,有读者围追。有评论称,宣传莫言,可以热情但不要过分,否则,只是将莫言神化、推向神坛。客观、有节制地对待莫言,其实是在保护莫言。

好在,莫言还能保持“冷静”。对于由诺奖引发的关注,他恳切地表示:“我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的话,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赶快忘掉这个事情。”


奖金想用来买大房子 遭网友调侃仅够120平

莫言获奖,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便是750万元的奖金怎么花。莫言笑言,他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一平米,750万也就是120多平米。”有网友调侃道,果然是魔幻现实主义,写的作品魔幻,也逃不过中国房奴的命。

地产界大佬潘石屹在微博上直接向莫言抛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莫言,有北京户口吗?”更多期盼莫言佳作的网友们则“劝告”:“莫老师,别冲动,在北京买啥房子啊,那个空气不养人,建议在高密买块地建个庄园好好写作。”

一贯高调的陈光标再次豪言,欲将其位于北京的两套别墅中任选一套,作为礼物赠送给莫言。他表示,想让莫言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更多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来。莫言好友、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回应称,将与莫言老师进行沟通,但他未必接受。

然而,莫言真的买不起大房么?莫言得奖后,迅速掀起一股莫言热,首当其冲的,便是图书的热销。近日媒体报道中频率最高的词,便是“抢购”、“断货”、“卖疯了”。莫言获奖后,有网友调侃道,“印刷机为莫言轰鸣”。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甚至预测,2013年莫言版税收入可能破亿,很有可能冲击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座。

莫言曾说过,真正的作家其实不需要太富贵,文学创作的人太贫困不好,但是太富贵了也不好,亿万富翁对写作肯定有负面影响。或许,在不久的未来,莫言不是为不能买大房子烦恼,而是为这上亿元的财产烦恼。


获诺奖引“连锁效应” 称从不希望引起“莫言热”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政府立即颁发巨额奖金,开发商奖励海景别墅,山东高密县修建莫言纪念馆和塑像,莫言就读的小学更名为‘莫言小学’……”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立即有网友贴出这样的微博。网友没有预料到的是,莫言获诺奖产生的“连锁效应”远超于此。

山东省高密市与济南市邮政局在第一时间推出纪念邮戳各一枚,供社会各界用邮和收藏。山东邮政部门表示,此次推出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纪念邮戳堪称“姊妹双戳”,图案分别嵌以莫言肖像和诺贝尔文学奖金牌的正反两面的图案,并有莫言的手书。

位于山东高密县的莫言文学馆,仅有两层小楼,展览面积千米左右,在莫言获奖后已无法满足接待需求。现在,其家乡政府已经设计出二期规划,欲将其重新建设成莫言纪念馆,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

莫言和红高粱已经成为山东高密的文学地标。“当地的旅游单位也在整理莫言旧居,想作为红高粱文化品牌的一个景点挖掘出来”,高密市的文联主席张家骥表示。据悉,莫言本人是反对修缮故居的,然而以他个人的力量能否阻挡,还是一个未知数

一些与莫言有关无关的产品也搭上了诺奖的便车。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走俏;淘宝还推出了不少T恤,T恤上印着莫言的头像,以及中英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字样;更有 “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了“莫言牌”。

这一系列的荒诞事,已经完全与莫言的文学无关,有的只是商业利益。对于此次获奖的效应,莫言仅希望能由此引起读者的文学热情,希望读者能够把更多时间用于阅读文学作品。

基于以上,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莫言被董倩追问“你幸福吗”,给出的答案是“我不知道”。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莫言坦言,“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或许,让莫言漫步在故乡的高粱地,或者安坐于老房的小楼上,构想自己的文学世界,那才是最幸福的莫言吧。

  莫言的作品炙手可热。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前日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介绍,该社目前正在编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短篇小说选读,作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这两天,刚刚确定了该教材收录的40篇作品书录,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国作品中,除了中学生们熟悉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作品外,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被确定收录。

张夏放称,莫言作品的入选和他这次获得诺奖有关系,因为莫言这次得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好事,将被载入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他透露,明年春季该读本就有望进入校园。

张夏放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莫言的作品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因为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现代主义作品的接触较少。但他认为,中学生完全可以去阅读一些先锋作品,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收录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巨翅老人》。

在选择莫言的作品时,他们也考虑到了作品的贴近性。由于《透明的红萝卜》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描写,在心理上和中学生更有贴近性,所以中学生理解的难度会相对低一点。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里描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

【延伸阅读】

日前,身在山东省高密的莫言在连续举行两次媒体发布会后,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对于由诺奖引发的关注,他也恳切表示:“我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来了的话,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赶快忘掉这个事情。”


【新闻背景】

如今,各教材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编写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国务院刚刚发布的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中,确定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不再需要教育部审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什么人编写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主体应该是最熟悉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师,但长期以来却被认为是政府的职权。”储朝晖建议,国家取消教材编写核准权后,要进一步严格教育大纲标准,推动中小学教材优胜劣汰。

【专家解读】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选编的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中,就曾选入了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前日,他接受采访时称,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现在的中学生都读些什么,不要去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现在的中学生见识很广,涉猎也很多,我相信现在的中学生完全消化得了莫言,现在的中学生不会胃口那么弱,消化一下莫言就受不了了”。

在李敬泽看来,笼统地去争论莫言的作品适不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莫言的作品种类很多,“入选有争议的地方可能涉及莫言的部分作品,现在大家有争论的是《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作品,但实际上莫言还有很多作品,他的很多短篇小说非常出色,这些短篇小说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是没有问题的”。

李敬泽认为,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充满诗意,能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很适合中学生去读,他说:“比如《透明的红萝卜》学生看就非常好,文字很绚丽,能让十几岁的年轻人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

【教师说法】

北京五中高三语文组的徐淳老师认为,莫言的作品可以选入中学课本,他说:“像《变形记》《百年孤独》节选这样的作品已经出现在教材或者选修教材中,莫言的作品有什么不可以?也许每个学生不一定读得懂,但是可以让大家去试着欣赏。”

他表示,“不管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还是国内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必定有一定的认知度和很高的评判标准,我觉得在选修课本里可以涉及,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徐老师还透露,莫言获奖当晚他就收到了很多高三学生的短信,他认为莫言的作品即使不选入中学课本,也会有很多学生去追着读,因此放不放在课本中不必有那么大的争议。徐老师称,他回复学生们不要单单为了莫言获奖一事高兴,更要有高兴之后的思考。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何杰认为,莫言的作品本身是非常优秀的,但不能简单地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决定将其作品纳入中学教材。具体而言,何杰老师认为,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应该选入教材,哪些作品适合选入教材,都需要经过教材编写专家慎重的研讨和论证。“就教学需要而言,语文教材应该保持适度稳定,不应随意改动,也不应过分时尚化、新闻化。”何杰说。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但并不代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适合选入中学教材。”何杰认为,教材的作品选择应该有严格的标准,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典范性,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同时,也要考虑中学生对其作品的接受程度。“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读本推荐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决定将其纳入教材则需要慎重研究。”(本报综合)

莫言得奖微博很忙

文 记者何娅

莫言终于赢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相关报道铺天盖地。正如作家麦家所言:“当一个人斩获这么大的奖时,荣誉已不再属于他个人,而是他代表的语言、民族和国家。”于是,这也就不是一个人高兴一小会儿,然后该干嘛干嘛这么简单的事儿了,这几天,微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莫言。

爆笑版

当一件本来很严肃很正经的事情,被拿来作为段子的时候,就证明它真的已经是一个全民性的事件了——

红星闪闪的小小牛:莫愁火了,莫言更火了,我们怎么办?莫急…!!!

改名叫VIP收费不:不知道莫言是谁?没看过他的书?没关系!今年中高考你们会见到他的!!

2011龙2012:见到一微博曰:大四学姐签名:“莫言得了诺贝尔奖,我的论文《诺贝尔文学奖离中国还有多远》该怎么写下去啊!!!”

苏州同城会:莫言已经得奖! 他的秘书说,莫言副主席刚刚收到获奖短信:瑞典作协温馨提示:您已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100万瑞典欧元。为了办理您赴瑞典领奖的手续,请汇款人民币10000元到以下指定的农行账户……

我的前任是极品:就在刚才,十年不见的前任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现在很有内涵了哦,不但研究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也很有研究了。”然后我说恭喜啊。接着惊天大雷来了,他说:“我还和莫言通过信!莫言还给我回了两封信!我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通过信!”我顿时领悟了,他丫为了炫耀,连十年前的女友都不放过啊!!!!


励志版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一张拍摄《红高粱》期间巩俐、张艺谋、姜文和莫言的合影被曝光,四个人都风华正茂,照片里的三个男人,露的不只是膀子,还有那些年的岁月。诺奖揭晓后,这张照片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啦——

全球杂志精选:当年莫言32岁,张艺谋比他还大些,巩俐大二....。。如果来一老道,说,你,将来拿戛纳奖,你,将来拿威尼斯奖,你拿金熊奖,至于你,诺贝尔文学奖。估计谁都会以为是天方夜谭吧……(PS: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和坚持,就会——有奇迹!!!)

山楂米:莫言30岁才开始写长篇小说,所以,努把力,没准某某也可以拿诺贝尔文学奖,加油啦!

sea春暖-花开吗:莫言是好样的!!!可这就苦了我的同学了。记得高一的时候,他一直在扬言,一直跟我们说:在你们面前的男生将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气多大啊?而且还是化学奖呢?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他的化学的确是尖端的那种。如今他已经为她人父了,不知道他那份热忱是否还在??

房价版

莫言获奖后,表示将用奖金在北京买大房子,不过立刻被提醒买不了多大,750万也就120平。同样也买不起大房子的网友们感叹:“写的作品魔幻,买房还是要回归现实……”

潘石屹: 莫言有北京户口吗?

水木-每每:莫言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北京作为中国的房价代表城市,诺贝尔的奖金也住不起大房子啊!!!!无奈之后只好莫言,因为多说无益。

Himaaa:看这时候应该有个地产商站出来送他一套,然后宣传标语就能写“与诺贝尔奖得主为邻”,多好的营销啊!

李子墨: 为了买房去拿个诺贝尔奖吧。中国人拿诺奖的动力将源源不断。

那些年我们晒过的莫言

莫言获奖后,有网站做过调查,结果很多网友都没有听说过莫言或者没有读过莫言的小说,不过,有些网友可冤枉了——

SSJessie:“记得初三还是高一的时候,在书店看到莫言的《丰乳肥臀》,果断就被名字吸引,翻阅之后,久久不愿离去,无奈母亲大人上前一步抢道:放下!色情!最终还是没能买成。今晚又和我妈说起这事,mother曰:谁让他把名字取这么露骨。

乱马lv:没看过莫言的小说。大概书名听说过几个:丰乳肥臀?记忆里小时候每次去书城采购,这个书名都好惊悚地掠过。

海石之印:原来《丰乳肥臀》正是莫言的大作。还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我在新华书店的推荐区看到过这本书,封面是个身着红袄的女人的背影,俺被深深震撼了,心想作家还能这么流氓的。今天才知道原来是探索生命意义的一本书,莫老不愧为标题党的创始人啊。

钰Jade_Huang:当年,妈妈给了我一本莫言的《丰乳肥臀》,做为我的青春期读物。不知道在想什么。一串可怕的故事。

萌物sandy:以前一直不知道莫言是谁,倒是家里那本《丰乳肥臀》,因为好奇老爸怎会把这么少儿不宜的书乱放,不怕我看到么?而偶然翻阅过!这下一火就不可收拾啦,啧啧。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本台《面对面》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董倩:您幸福吗?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不知道。

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

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大多数人认识莫言是从26年前的《红高粱》开始的,1997年至今,莫言相继发表《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文学作品,均获大奖;2011年,莫言又以长篇小说《蛙》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原标题:张艺谋恭贺莫言获诺贝尔奖 “25年前,哪里想过今天?”

东方网10月14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外界翻起莫言与电影界的紧密联系,围绕着其首次“触电”的电影《红高粱》的故事最令人唏嘘。

日前,《红高粱》导演张艺谋通过助理表达对老朋友莫言的祝贺:“得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惊喜不已!25年前跟他在山东高密一起赤膊种高粱时,哪里想过今天?网友在微博上翻出我们以前的老照片,我看了非常感慨。这是个天大的好事,老朋友由衷地为他高兴。”

老照片翻出种高粱旧事

不少评论称,莫言首次从文学界进入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功不可没。在莫言获奖消息公布前后,有网友翻出一张《红高粱》拍摄时的老照片,引发不小议论。照片上,张艺谋、莫言、姜文都很年少,头发凌乱,每个人都光着上身挺立,一旁的巩俐也是喜气洋洋。有网友称,拍摄该照时,若有人说他们不仅能拿下金熊奖、金狮奖,还能拿下诺贝尔奖,肯定没人敢信。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莫言还专门谈到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和文学,实际上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关系。好的小说、好的文学作品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改编自小说作品,这也是必须承认的。但反过来,如果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很成功,也会扩大这部小说的影响,也会提高原作者的知名度。《红高粱》当年被张艺谋改编,第一次获得国际上A级电影节大奖,反过来也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扩大了《红高粱》这个小说的影响力。后来很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是这样”。

莫言回忆,中国的小说家与导演的合作,最早也应从自己与张艺谋合作《红高粱》开始,“他当时是一名摄影师,已经大名鼎鼎了,已经拍摄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但作为导演他还是初出茅庐。”而莫言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为了更好体现小说风采,张艺谋特意把拍摄外景地放在莫言老家——山东高密东北乡,影片中那片红高粱地,是张艺谋带着剧组人员边体验生活边浇地种植出来的,当时莫言和大家一起光着脊梁上去浇高粱,硬是一个多月把高粱催起来了。网友翻出来的老照片,应该就是拍摄在浇高粱前后。


当初对巩俐印象一般

1988年,《红高粱》拿下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是莫言作品以影视剧的形式第一次受到国际认可。多年后,莫言多次清晰回忆张艺谋第一次来见他的情形,称张艺谋当时光着个脚,手里拎着个很像是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很破的鞋,鞋带还断了,“我还以为哪个同学的爹来了,我说谁啊,你找谁啊,他说我是张艺谋”。

电影开机之前,莫言请剧组成员到家里做客,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爷爷”姜文、“奶奶”巩俐、摄影师顾长卫都去了,那时候他对于扮演“我奶奶”的巩俐印象一般,感觉她太学生气,吃饭时嫌饼上没有鸡蛋不好吃,结果巩俐在电影中的表演令他感到“很震撼”。

此后,莫言特意为张艺谋写了个小说《白棉花》,因过于精心雕琢而未能达成合作。莫言称,当时自己一心一意为张艺谋量身打造个可以拍成电影的小说,连小说女主人公都按着巩俐来写,“我想着一定要把巩俐变成第一女主角,完成照着她的身材、虎牙、说话方式来写,塑造人物的时候就想到了演员,写场景时还想到了镜头。后来张艺谋说你这个小说写得太差了,你干嘛老替我们想呢,你连机位都帮我们写了。因为太刻意了,就没有了质朴。”直到1997年,莫言在《收获》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张艺谋再次找到他将该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幸福时光》。

对待改编影视剧态度开明

2003年,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日本东京电影节等获得多项大奖。此外,莫言还是张瑜转型制片人试水的电影《太阳右耳》、张瑜联袂陈道明等主演的电视剧《梦断情楼》、薛佳凝主演的电视剧《红树林》等的编剧。

霍建起称,相中并改编《白狗秋千架》的重要原因,是莫言“善于用文字把对家乡的感受表达出来。作品有独特的魅力”。在他看来,从文学成就上看,莫言早就该得诺贝尔文学奖奖了。而他对莫言的为人印象更深刻。霍建起回忆,在将其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莫言从不提要求,“他是个很棒的作家,对于别人对自己作品的改编,也很开明和积极。对我们没什么限制,就说‘你们去改好了’。他作为作家不改编自己的小说。我们当时把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从山东改成了南方,他也完全没有异议”。

新京报讯 (记者于丽丽)日前,身在山东省高密的莫言在连续举行两次媒体发布会后,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对于由诺奖引发的关注,他也恳切表示:“我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来了的话,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赶快忘掉这个事情。”但这种热度,显然仍在继续,甚至延伸至他作品的各种文本的译者身上。

瑞典译者陈安娜

“各种译本都有贡献”

昨日,莫言小说的瑞典文译者,来自瑞典的陈安娜在微博表示:“你们的支持真让我感动,也让我不好意思。请注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他们看的不光是我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还有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他们看了这些不同版本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这样的说法对其他翻译家不公平。”

据悉,陈安娜供职于瑞典的一家图书馆,是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因为工作原因,她得以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并慢慢喜欢上中国文学,并嫁给了中国翻译家万之。在过去20年里,她把20部中文小说翻译成瑞典文,这其中包括莫言、苏童、余华、韩少功、虹影等人的作品。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是陈安娜翻译的第一本小说:“莫言写作的方式很独特,这个人一会儿是人,一会儿是驴,一会儿是猪,在我看来又幽默又残酷。这是别人写不出来的,至少我这么觉得。”此后,陈安娜还翻译了《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劳》。

美国译者葛浩文

“读莫言,常想到狄更斯”

将莫言十多部作品译成英文,介绍到英语世界的葛浩文是美国知名的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专业学者,有“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之称,他的翻译严谨、考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至今,他已翻译了包括萧红、杨绛等20多位名家的40多部作品。

他最近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阅读莫言的作品时,他时常会想到狄更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鲜明道义核心的鸿篇巨制,大胆、浓烈、意象化而又强有力。对于中国人关注诺奖的热度,他表示:“我对这个奖本身没有什么看法。但是这么多人对这个奖如此痴迷地关注令我感到不安。”

莫言的诺奖密码就在他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山东高密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在小说《白驹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提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地域名词。此后,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亦真亦幻的文学王国,现实中的山东高密,也就是莫言故乡中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传说,都奇迹般地成了他小说的一部分。莫言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如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的马贡多镇一样,已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在现实中,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虚构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成了山东高密的文化符号。

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而“幻想”“历史”“社会角度”这几个关键词,对于熟悉莫言作品的人来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高密,想到那个不出家门也让莫言魂牵梦萦的地方。

10月12日,现代快报记者赶赴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探访现实生活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通过走访他的家人,朋友、小说中的原型以及政府官员等,试图寻找高密文化与莫言小说之间的某种看不见的纽带。


高密的莫言文学馆“过节了” 现代快报记者林清智/摄

莫言反对修缮旧居

高密,东邻胶县,南临诸城,西与安丘潍河相望,北与昌邑、平度毗邻。这里是昌潍平原与山峦起伏的胶东半岛交接之处。这片土地上曾经到处都是红高粱,但在40年前,大面积的红高粱已经绝迹。如今,即便有村民种了些红高粱,也是为了编制扫把。1987年,张艺谋开拍莫言笔下的“红高粱”。由于大片红高粱难以寻觅,无奈之下,张艺谋只好提前安排农民种下了50亩高粱。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高密县(现改为高密市)大栏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平安村,莫言的旧居尚在。屋子的后面,是一片空旷的水泥地,地上晾晒着村民收获的玉米,而不远处,则是静静流淌的胶河。河边上枯草齐腰,岸边整齐的杨树望不到头。在这个地方,莫言居住了20多年,又接着闲置20多年。平时除了莫言和家人,这里少有记者出没。

然而,就在10月11日前后,陆续有国内外的记者,频繁造访这里。这个偏僻的村庄,一时间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莫言的二哥,今年60岁的管谟欣,不得不一天多次打开这个大门,带着一拨又一拨的记者进去参观,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讲述莫言在这里留下的所有记忆。

这处旧宅,已经破败不堪。平时,管谟欣会用铁锁将大门锁起来。院子里除了丛生的杂草之外,还种着一片胡萝卜。指着灰色的砖头做成的墙基,土坯做出的墙,青色的瓦,管谟欣说:“早前,西边也有2间侧房,东头是个猪圈。南面还有个厕所。但是现在这些房子都因年久失修拆掉了,只有正屋的5间房子现在保留下来了。”

“老房子是民国元年建成的,刚开始只有4间。后来发大水,房子被冲毁了。1966年的时候,我们家对老房子进行了翻新修缮,又加了1间。”管谟欣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我们一家10多口人都挤在这个房子里。”

正屋由于多年无人居住,里面已经发生了霉变现象。在莫言故居的老式木门上贴着一副褪了色的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进门处,是房子的堂屋,面积非常小,是一个老式的锅台。堂屋墙角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一个镜子。另外还有一个写有莫言故居字样的木牌子。从堂屋入内,可以进入东西两侧的房间,房间之间没有门,可以直接通行。最西头的一间屋子内,堆放的是手推车等杂物。

管谟欣说,那台青岛“海燕”牌收音机是1979年莫言结婚的时候买的,价格是49.5元。镜子也是那时候添置的。“那台收音机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莫言出生在西头的那个土炕上。当时家里人多,都是挤在一起住。后来莫言结婚后,就住在东头的炕上。他的女儿,也是在这里出生的。”

“去年,政府曾经提出要修缮旧居,莫言不愿意。”管谟欣说,莫言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也完全没有必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他不止一次打电话给当地宣传部部长,不同意修缮。在这一点上,莫言今年90岁的老父亲管贻范与儿子的观点高度一致。“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奖,同样不会同意。那样太张扬了,做人要低调。”


莫言儿时

就喜欢读书很会讲故事

莫言获得诺奖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在高密的大街小巷,宾馆饭店,到处可见祝贺莫言的条幅和电子显示屏。甚至在平安村里的主要道路上,也有多处条幅。村民们知道,小名叫“斗儿”的大作家莫言,拿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奖。

在平安村,莫言的老邻居、今年68岁的村民薛伯山说,“我没看过莫言的小说,但得知他获得了这样一个大奖,还是非常高兴。”村民方言启是莫言儿时的玩伴。今年55岁的方言启说,“11日当晚,村里放礼花放了2个多小时。”

方言启介绍说,小时候,他和莫言都在大栏中心小学读书。校舍早前是地主家的房子。一共有8间,后来改成了学校。学校一共有5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有30多人。“小时候的莫言很调皮,我们经常一起上树掏鸟窝,下河去抓鱼。”

方言启告诉记者,那时候物质非常匮乏,精神生活也很单调。孩子们唯一的乐趣就是去村头看场电影,“记得有一次村里放了《列宁在1918》,莫言将它改编成了高密茂腔《列宁传》,有几句唱词在当地广为传唱:列宁同志很着急,城里粮食有问题。马上去找瓦西里,赶快下乡搞粮食。”

莫言的表妹王玉今年50岁。她说,“小时候,莫言看书很多,是个孩子王。那个时候,小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他讲故事。他会把一个故事讲得很曲折,很吸引人。”

从莫言旧居步行大概3分钟,就是莫言二哥管谟欣的居处。一共有8间屋子,是1986年建设的。房子建好后,管谟欣就搬到了新居。”我们家兄弟姐妹一共有4人。大哥管谟贤,退休前是高密一中的副校长,还有个大姐,莫言是老四。现在,除了我居住在平安村外,他们都在县城和外地居住。”

关于弟弟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管谟欣说他还是从媒体口中得知消息的。10月11日前的几天,就陆续有日本、瑞典的记者找到了家中。11日晚,有媒体记者就在家里等着。“19点多一点的时候,我就通过一个记者的手机看到了香港网络媒体关于莫言获奖的视频。”

管谟欣告诉记者,莫言从小就对文学表现出浓厚兴趣,8岁开始看《林海雪原》《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农户家里书比较少,他就一户户去借,实在没书看就拿二哥的新华字典来背。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

莫言的一位邻居家有很多藏书,但不轻易外借,为了博取这位邻居的好感,他就去帮人家推石磨磨面。“莫言6岁开始上学,小学五年级遭遇文革,此后辍学在家务农十年之久,种高粱、种棉花、割草放羊、做各种农活。”

莫言曾这样描绘那段岁月:“每天在山里,我与牛羊讲话、与鸟儿对歌、仔细观察植物生长,可以说,以后我小说中大量天、地、植物、动物,如神的描写,都是我童年记忆的沉淀。”

1976年莫言参军,走出了故乡高密。在部队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也就是这个时候莫言开始文学写作,并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作品。

管谟欣说,成名后的莫言,每年依然有大量的时间呆在家乡高密。“一是来看望父母亲人,二是还是来接地气。”


与发小有“20字约定”

10月11日晚上,莫言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出后,在高密有一位65岁的老人整夜未眠,他和众多莫言的粉丝喝酒庆祝,“兴奋狂欢了一个晚上、像过年一样”。在高密,莫言有许多好友,这位老人是和莫言“最铁”的一位,他叫王玉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莫言是“发小”,两人的友谊跨越了40年。在莫言获奖当晚,他第一时间和莫言通电话,在很多记者难以靠近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王玉喜获邀作为嘉宾出席。

王玉喜说着一口浓重的高密方言,聊起莫言就像提起自己的亲戚一样来劲。王玉喜家住高密市区梓童庙社区,和莫言老家平安村有一段距离,两人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王玉喜和辍学在农村的莫言一起在高密市一家棉花加工厂工作。王玉喜说,他和莫言年年见面,今年就见了不下10次。王玉喜是莫言的忠实读者,家里和莫言有关的藏书有上千册,全部是莫言赠送,书上都有莫言的签字。对于王玉喜来说,莫言有着双重身份:作家和挚友。王玉喜说,作为一个作家,“他是一个天才的、勤奋的、创新的莫言”;而作为朋友,莫言则“很幽默,平平常常做人,从不张扬,把雄心壮志藏在心里”。王玉喜向记者透露,每次和莫言见面都会闲聊,“什么都聊,无话不说。”

王玉喜向记者透露,他和莫言以及已故的企业老板张世家(音)3人是非常好的朋友,曾在6年前立下约定:“朋友不多见,心中常惦念,平时少打搅,难时雪中炭”。这20个字的约定,王玉喜至今仍保存在手机里。

莫言太火

高密也买不到他的书了

莫言在家乡的再次“流行”,让高密人也买不到莫言的书了。记者走访了高密的几家书店,莫言的书都无一例外地缺货,“全部在第二天卖光了。”人民大街一家书店老板说,莫言获奖当晚,市区里面有人放起了鞭炮,“就像过节一样”,第二天一早就有人到书店抢购莫言的书,一天之内,该书店包括库存在内的几十本莫言的书都被抢购一空。

就在莫言获得诺奖的第二天上午,高密作协召开研讨会。高密作协中,有很多人得到过莫言的指点,他们认为,莫言的获奖将鼓舞他们的创作。

10月11日晚上,高密当地很多文友聚在一起,他们喝着酒等着莫言获奖的消息,高密作协副主席李大伟就是其中一位。“1986年我阅读到了《红高粱》,为之震撼,当得知这部作品和高密相关时,我就迫切想知道莫言是谁。”1991年,李大伟经人介绍认识了莫言,两人都有从军的经历,1994年,莫言为李大伟的一本书作了序。事实上,莫言经常为高密的好友题词、写东西。今年9月18日,李大伟和莫言在高密见面,李大伟说,莫言每年都要回高密体验生活、创作,但今年回来多了一个理由回避有关他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炒作,“就在去年10月份和莫言以及其他朋友在一起吃饭时,我还觉得诺贝尔奖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李大伟说,今年回高密后莫言就很忙,莫言擅长左手写字,今年9月份有几个文友托莫言为刊物、企业题字,“莫言都说要等过完国庆节后,没想到,过完节后他更忙了。”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对高密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他扎根高密本乡本土,一直在经营着‘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乌托邦,这既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地方,又是莫言幻想出来的一个文学地理坐标。”高密作协副主席李大伟告诉记者,实际上早在40年前,高密就不种红高粱了,但由于莫言的作品,高密一直被当成红高粱之乡深入人心。


莫言文学馆馆长:

他用笔写作是为保存手稿

10月13日,星期六,高密一中仍然聚集了不少人,他们不是当地学生,全部是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参观对象是位于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学馆。毛维杰是莫言文学馆馆长,同时也是莫言研究会的秘书长。高密莫言研究会于2006年成立,共有30多人;2008年,研究会筹建了高密文学馆,该馆于2009年开馆,在此之前,毛维杰是高密一中的一名语文老师,而今他已经离开了教师岗位,专门负责莫言文学馆的工作。莫言文学馆是学校一幢4层小楼改造而成的,免费对外开放,现在只有一二两层在使用,第一层是学生阅览室。里面有5000多册藏书,全部是莫言捐献的,“莫言每年捐3次书,这些书全部是他看过的图书和刊物、杂志,有的书籍上面还有莫言阅读时做过的标记。”毛维杰说,学校的阅读课就在这里上,“每本书都盖有‘莫言收藏’的印章。”

文学馆的第二层是专门介绍莫言的展览,分文学成就、成长道路、文学王国、故乡情结、文化交流等6部分介绍莫言。文学馆在介绍莫言文学成就时,这样描述:“很多国际权威人士认为,莫言是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并称,“经考证,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之后”。

“高密这一方水土养育了莫言,地方文化、历史熏陶了莫言,如果没有高密的风土人情,也就没有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另一方面,莫言也成就了高密。”毛维杰平时收集整理莫言的作品、相关资料、手稿;莫言的物品、奖品,研究莫言作品、莫言现象,他与莫言长期交往,在他眼中,莫言是个非常朴实的人,是个普普普通通的高密人,“他喜欢在老家赶集,他混在赶集的人群中,看不出他是一个非常耀眼的作家。”除此之外,“莫言脾气非常好,没看过他发火,平时非常平静、淡定,很低调。”毛维杰说,莫言这次回高密,他们还特意给他办了个当地的手机号码,获奖前一天他们还在一起赶集,晚上在一个做企业的朋友家里,简单炒了几个菜。“得奖后,和他通了个电话,问他消息确认了吗,他说确认了,非常平淡,我说外面的记者实在是太多了,他说还是不见了。”

大量的媒体陆续抵达高密,见不到莫言也不是办法,据高密市宣传部新闻中心王喜进介绍,为此,高密市的一位领导去劝说莫言,他才同意到凤都宾馆接受媒体采访。10月12日,仍有大批记者赶来,当天下午,高密市又为莫言组织了一次新闻发布会。

莫言在高密市南关天坛路26号还有一个旧居,1988年到1995年间,莫言在这个自建的房子里创作了《酒国》、《丰乳肥臀》等大量作品。后来莫言把这座房子卖给了朋友,现在该房被捐给了市政府。相比于莫言在平安村的老家,这里鲜有外人光顾,如今这里已是高密凤城艺术团和高密妇女健身协会的办公地点。莫言在天坛路26号的这处居所中所使用的一些物品被搬到了莫言文学馆二楼,包括两张桌子、一个台灯、一把椅子和一台老式的电脑。毛维杰介绍,原来莫言曾经尝试过用电脑写作,后来他觉得不方便,没有手写得快,就又恢复了手写。“莫言用笔写作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想让自己的手稿留存下来。”


“我喜欢这里的一切

我不会离开这里”

事实上,莫言这位从高粱地里走上文坛的作家,他的创作视觉极少游离高密。他对于故乡的大地,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正是立足于高密的黑土地,将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纳入了独特的艺术结构当中,他才写出了一系列有着独特历史氛围和地域人格色调的佳作。

管谟贤说,在《红高粱家族》中,曹梦九曾多次出现,许多情节就取材于此人的真实事迹或流传于民间关于他的传说轶闻;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莫言写了一个至死都不加入农业社的单干户蓝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乡原河崖人民公社,确有两户不肯加入公社的单干户,一户在陈家屋子村,一户在窝铺村;小说《红高粱》写爷爷和父亲去伏击日本鬼子的事也是有故事原型的。这就是发生在1938年3月15日的孙家口伏击战;莫言作品中写到的真事不止一件,有些已经经过艺术加工(如孙家口伏击战),有的则简直如现实事件的翻版。

对于高密这块土地对于自己文学创作上面带来的滋养,莫言曾这样说,“我早期的作品,人物、语言、事件都是取自于乡土。所以我对乡土的依赖性更强。当然我想乡土也不是永远写不尽的,作家要不断地对乡土的变化了如指掌,要深入到乡土气息,对这个乡土发生的变化非常清楚,才能持续地写。

10月12日的媒体见面会上,莫言再次对媒体称,“我不会离开中国,甚至不想离开高密。我喜欢这里的一切,我也离不开这里。”

对于莫言和故乡之间的关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说,高密的大智和诚朴、艰辛与欢乐滋养并成就了莫言,而莫言的创造让高密不再是一个平凡的地理名词从此她与人心憧憬的神奇想象力有关,她有能力吸引世界的注目。

莫言与高密

"我奶奶’姓戴

我们的奶奶也姓戴”

莫言小说的很多原型就在身边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是华东师范大学63级毕业生,退休前为高密一中副校长。

10月13日,在高密城区的家中,管谟贤向记者提起一件事: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时,平安村有一位邻居是被遣返回乡的右派大学生,他告诉莫言说作家们的生活是非常富裕的,说作家每天三顿都吃饺子。“这对一年只能吃一顿饺子的农村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多年后,莫言回忆起这件事曾感慨颇深:“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


管谟贤说,自己对于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确实有一定的影响。“我上学时,留在家中的书,莫言和他二哥抢着读,莫言非常好学,凡是带字的都找着看。甚至连我的作文本也读了个遍。他到部队后开始尝试写作,把习作都寄给我看,我就给他修改,从字词,到结构。他写过好多小说,都没发表,还写过一部话剧叫《离婚》。”

退休后的管谟贤,现在是莫言研究会会员。他说,研究莫言的小说,就要研究齐文化,他对蒲松龄情有独钟,莫言小说里面的神奇鬼怪,充满了浪漫主义,这都来自齐文化的熏陶。高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古城,那里许多诡异的鬼神传说、神秘的民间风俗,日后都成为莫言作品的素材。

“准确地说,爷爷是莫言的第一个老师。莫言作品中绝大多数故事都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管谟贤说,爷爷管嵩峰,,生于1895年,1978年病故,享年84岁。他既没有莫言小说《秋水》、《红高粱》里爷爷那般传奇式的英豪和壮举,更没有那般痛快淋漓的风流事,他是一个忠厚老实、勤俭持家、聪明灵巧的农民,与小说《大风》中的爷爷相近。爷爷一生务农,又会木匠手艺,种田是一把好手。木匠活做得漂亮,所以日子过得不错。

“《红高粱》里的奶奶姓戴,我们的奶奶也姓戴,但我们的奶奶远没有九儿那么泼辣。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奶奶的手极巧,我不止一次听我大爷爷、外祖父夸她做的饭好吃,针线活做得漂亮。村里人家结婚,窗花、馒头花常找她剪;丧事也找她去帮着办。奶奶还会接生,解放后虽说新式接生已经推行,但找她接生的仍很多。可以说,我们村六十岁左右的人有一半是她老人家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管谟贤说。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今年90岁,旧社会上过4年私塾,家乡一解放就担任各种伙计,记账、扫盲,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到生产队,到国营农场工作区,再到生产队,一直担任会计。他对后辈教育非常严厉。有一次,莫言下地干活,饿极了,偷了一个萝卜,被罚跪在领袖像前,做父亲的知道了,回家差一点把莫言打死。后来莫言根据这个经历写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与平安村相邻的沙口子村的管贻兰是莫言的本家小姑,也是小说《蛙》中的主人公接生婆“姑姑”的原型。早已退休在家的管贻兰今年已有75岁,她1956年开始在大栏乡医院做医生直至1996年退休,在医务岗位上工作了整整40年。因为从小便经由姑姑接触到生产生育,并且在与家人聊天时经常听到有关接生的故事,莫言由此产生了要写这样一个题材的念头。

《蛙》中的“姑姑”是一名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医生,她亲手接生过1万个婴儿,也“杀”死2800个,直至“文革”结束后,她才从疯狂中恢复过来。作为文中“姑姑”的原型,莫言的姑姑坦言,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小说描写的基本一致,只是晚年没有像小说里的“姑姑”一样处于精神混乱的状态。

小说对于文中“姑姑”有很强的批判意味,莫言的小姑表示,“小说的内容有真实的,有虚构的,但总不会超出现实,写作就必须要有创作,情节总要基于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于那些批判、虚构的部分,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是他有价值的就没问题。同时,我也为莫言的成功感到自豪与欣慰。

现代快报记者 邢志刚

林清智 山东高密报道

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公布,许多市民纷纷到书店抢购莫言的作品,往日并未热销的莫言作品很快就被销售一空。图为10月12日,浙江宁波书城临时开设的莫言作品专区仅剩下最后两本书,书店也贴出了“莫言作品暂时缺货,请读者耐心等待”的告示。


  10月12日,北京西单图书大厦,2012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受热捧。


  10月12日,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一家新华书店贴出“莫言图书已售罄”的告示。


  10月12日,上海书城挂出莫言书籍已售完的告示牌。


  10月12日,北京图书大厦,一名女士一次购买了大量莫言的书。


  10月11日,北京王府井书店,一位先生购买了5本莫言的书。


10月12日,武汉,湖北经济学院图书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几近被借一空。


10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华书店,除了柜台留的几本莫言作品样品,其余的所有莫言作品全部售卖一空。书店紧急打出告示牌:我们正在火爆预定中。


10月12日,广州市购书中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书籍供不应求,书店原有库存很快被销售一空,购书需要排队预定。


10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光谷书店内,下午紧急调来的莫言作品引来众多读者“围观”,书店莫言作品供不应求。


  10月12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


  10月12日,市民展示从上海书城购买到莫言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