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2011全国“两会”> 问局十二五 > 正文
解决住房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www.fjsen.com?2011-03-02 10:28?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居者有其屋是民生问题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和网民交流时说:民生是“十二五”最关注的事情,百姓的住房显然当列入其中了。

中国的住房问题从国家包住房分配到百姓自主购房,是改革。住房推向市场,能不能推向市场,经过十多年的检验已经证明,解决百姓住房仅仅靠推向市场只是愿望,任何一个国家的住房问题政府都不可能一推了之。

应该说本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不是短期行为,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就章。从表面看上去调控是挤资产泡沫,和国际环境流动性过剩有关,实际上深层次问题是居者有其屋的民生问题已经凸显,沿着住房靠市场的单向思路,不仅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还会引发社会新的矛盾,健康持续的住房机制将无法建立。

调控不能成为目标

在住房问题上如今有四种很典型的不同反应:一是年龄层次不同,对住房问题反应不同;二是不同收入人群对住房价格的反应不同;三是坚持靠市场化解决住房和政府不能撒手不管的声音不同;四是,盖房子的人和住房子的人感受不同。

而导致以上不同的原因,直接和中国住房曾经靠“摸石头”解决百姓住房的改革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1998 年住房开始了市场化住房体制改革,2005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6.11平方米。可是早在1979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显然改革是有效果的。但是,同时要看到社会转型时期的住房制度设计也是欠缺的。在住房问题上,没有一个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收入增长匹配的住房新机制,全社会关注住房不得不集中到房价上。这也是前一阶段住房改革需要反思的地方。

进入2006年之后房价进入持续上升阶段,而且越涨越高。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种种措施也在争议和质疑声中走过来,从“国十条”到“新国十条”,从房产税试点到如今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问责,从调控政策统一化到地方分别实施调控细则,房地产调控经历着一个摸索过程。看上去被人们戏为越调越涨的调控,依然欠缺制度性安排。

曾经有一篇出自日本作者之手的文章,表示很不理解中国人怎么这么看重买房子。这两年中国人爱买房的确是新闻的一大看点。这一点并不奇怪,转型国家人口看重买房,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于未来预期不确定,加上社会保障不健全,人们把购房当作了保值储蓄。在世界上转型国家住房自有率高的原因盖出于此。

这些年,中国住房市场的调控基本是和价格较劲,价高时管,价格下跌时或者稳定的时候,很难见到政府的影子。全民住房制度框架和住房市场发展目标却缺乏规划,除去每年有定量指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多少外,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实施方案或具体办法。即便曾经用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办法解决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还只是为了平抑价格而已,因此缺乏资金供给渠道、和相应分配制度安排。

去年推出保障性住房600万套,有人预计抑制房价效果不会明显,对今年是否会强化保障性住房的推出也产生疑问。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将建成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近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沟通时已坦言,未来五年还有3000万套保障房将推向社会。同时,房产税的试点也相继在上海和重庆展开。

由此舆论重大分歧的转折点出现了,在2011年很可能住房市场在供求方式和价格上要见分晓。已经有市场人士预言,房价在今年要出现拐点,笔者以为这不过是对于政府有形之手行动起来的一个注脚。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增加,尤其是公租房的增加,有可能是住房建设逐步走入规划的一种方式。尽管还很初步,规划还需细化,更加科学计算。但是,终究走出了第一步。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一场高层次的房地产论坛会上,以往对房地产市场价格颇有见地者大多数都保持了沉默,用采访记者的话说,想要得到价格走势或何时购房的分析建议的人们很失望。唯一听到对方预测的声音,还是对于五年后的中长期看法。

按照以上情形看,长达一年多的持续调控政策出炉,效果不容置疑。近日,笔者从部分中介那里了解到,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于未来房价没底,对于前来咨询的人,只能说实话:说不准价格会怎么样。

无论房地产商、中介还是购房者观望情绪普遍升温。

当然,对此持有怀疑的市场人士依然不少。在去年末,不少国际大投行预计,中国的房价还将持续上涨。他们的理由是房价问题只是货币问题。

眼下影响房地产价格不能排斥货币因素,但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可能只依靠持续的调控政策来扛,必须要建立新的机制,寻找到“桥归桥”,“路归路”,市场化供应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多条腿走路的住房供应机制。这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必须的保障。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