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初中生踩踏事件,共造成8死26伤。据称因下雨,52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从离宿舍比较近的一号楼梯下楼,但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将楼梯口堵住,导致事故发生。目前,湘乡市教育局局长朱清华因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潇湘晨报》12月8日)

12月8日,是克拉玛依大火15周年的“祭日”,325名师生的亡魂,提醒我们关注校园安全。可就在这个应该被缅怀的日子里,湖南湘乡育才中学的噩耗却再次传来。虽然在第一时间听到了当地教育局长被免职的消息,可此次校园安全事件所造成的余震并没有消除。

按照学校一方的解释,这起事故竟是由“几个调皮男生堵住楼梯口”造成的。照此推理,这起事故与教育局长何干?即便教育局长存在“领导责任”,他一人能否扛得起这分责任?学校校长、年级主任等又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显然,在“几个调皮男生”背后,需要追问、反思的还有很多。

其一,晚自习之问。事故发生在晚上9∶30即晚自习放学后,可教育部曾多次发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强迫组织学生上晚自习。湘乡育才中学这所初级中学组织学生上晚自习,算不算违规?

再则,硬件条件之问。央视记者凌晨赶到现场的,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该校1.2米宽的楼道内,竟没有普通照明灯光。如此硬件设施,如何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三则,学校疏导之问。作为学校领导,遇到这样一个雨夜,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放学问题。如果铃声一响,几层楼的学生都冲向楼门,而门口的学生因为下雨行动比较缓慢,发生拥挤是必然的。笔者做过一线教师,在工作中也曾遇到过类似情形,一般情况下,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疏导,就不会发生拥堵。

四则,学校教育及公民秩序之问。学生为什么要拥挤?这是时下教育界必须要反思的问题。想想看,我们的学生除了会考试和做题之外,还应该学会什么?而在普通的授课过程或主题班会中,能将学校安全教育问题放在首位的学校又有多少?

' />
12月7日,湖南湘乡市育才中学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发生学生大规模踩踏事件,8名学生遇难,26人受伤。目前湘乡市教育局长朱清华被免职,育才中学校长也已经被控制。(详见本报今日B6版)

一座有12年历史,拥有3500名学生,已经是当地公认的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却拥有一个极度逼仄的走廊,当400多名学生蜂拥进入这段封闭的、宽仅1.2米的楼梯过道,栏杆应声垮塌。随着垮塌的不仅仅是鲜活的生命,还有人们对于教育公平性的期待。

短短一个多月,生死相隔一走廊。10月25日,四川广纳镇中心小学学生晚自习后,楼梯里发生拥挤踩踏,8名学生死亡。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晚自习楼道,6人死亡。11月25日,彭水县桑柘镇中心学校学生楼梯口,5名学生重伤,数十人轻伤。

逼仄的走廊,狭隘的教育。这就是我国许多落后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反观很多领导在反思安全意识不够、领导处置不力,美联社把症结归结为,农村中小学班级超员、硬件跟不上,加之应试教育迫使晚自习成必修课,更显得旁观者清。这几天,教育部专门发文要解决近期踩踏事故集中爆发问题,但是僵化狭隘的教育理念不除,踩踏悲剧也只能暂时“被解决”。

为何必修晚自习呢?明知十龄童上晚自习于身心无益,但是家长很多时候也会站在“应试教育”这边。表面看是望子成龙,背后站着的却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极端不信任。历史和现实告诉他们,只有一考定终身,只有千军万马挤进高考独木桥,农村学生被歧视的焦虑才能片刻被缓解。

走廊狭小、没有电灯、超员招生,看是教育发展失衡,实则隐射出另一个更大的不公平。中央教育经费,层层分流到农村学校手里所剩无几。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曾几度哽咽嚎啕地说,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自己的投入,挤占的却是三农和教育开支。

逼仄的走廊暗示了基层义务教育匮乏的物质现状,狭隘的教育则揭开了教育管理者残缺的精神困境,两者互为因果。而且,这一过程可能会演化为一个无解的循环,一个有关教育公平性的反复上演的“走廊困境”。

' />
12月7日晚,湖南湘乡育才中学发生一起踩踏惨剧,当天晚自习下课后,1名女生下楼时滑倒,后面潮水般涌来的人群,一层叠一层地压了上去……结果导致8名学生不幸殒命,26名学生受伤。

一段普普通通的楼梯竟然瞬间吞噬了8条鲜活的生命,此情此景何其惨烈!一位幸存者事后在病床上回忆说,“我当时根本没办法动弹,更可怕的是,我感到呼吸极为困难,于是,我张大嘴巴,通过左边的一个小空隙透过来的一丝凉风维持呼吸。”

8朵生命之花的凄然凋零令人揪心,不过,更令人揪心的是,多年来,类似校园踩踏悲剧频繁发生,而且迄今为止,尚看不出悲剧有被遏止的趋势。就在上月25日,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学校刚发生了一起学生踩踏事件,造成15名学生受伤。校园本应是我们社会中最安全的地方,是孩子快乐无忧的乌托邦,可它为何总是逃不出死亡的阴影呢?

或许,每一起事故都有其“偶然”性,可当一场场事故几乎以相同情节一再上演时,这背后是否存在必然的因素。

例如,在多起校园踩踏事故中,学生下楼时突然跌倒往往成为事故的导火索,可是学生下楼为什么容易跌倒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小心”,有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如,是不是因为楼梯台阶不防滑,是不是因为台阶宽度过窄、高度过陡,是不是因为楼梯间的灯光不够明亮……显然,仅仅这一个细节,就值得组织专家去做专门的调查和论证。


?? 例如,湘乡踩踏事故中,虽然有四个楼梯口通向一层,因为当晚下雨,学生为避雨,几乎都选择位于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最近的一个楼梯口,导致人流的高度聚集。一场雨就导致学生下楼秩序大乱,教学楼的规划设计是不是需要反思?不仅是湘乡育才中学,我们所有的中小学教舍的设计,是否都把恶劣天气等偶然因素考虑进去,对学生安全做了无微不至的防护,这显然是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回答的问题。

除了楼梯、扶手,照明设备、安全出口等硬件因素之外,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是需要检讨的,如湘乡踩踏事故中,几千学生同时下晚自习涌向楼道,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还规定,21时10分下晚自习,21时30分就必须熄灯就寝,如此短暂的时间留给学生返回宿舍准备就寝,显然更加大了安全风险。在学校里,不人性的管理制度带来的显然不仅是“不方便”而已,有时,它其实是人命关天的,但是,有多少学校,有多少地方的教育部门意识到这一点了呢?

校园踩踏事故频发,这更暴露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严重缺乏的问题。在湘乡踩踏事故中,学生下楼的秩序极其混乱,虽然楼梯上已瞬间挤成了一片,可后面的学生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仍然懵懵懂懂加入到人潮中,当楼梯上层层叠叠压着的人,充斥着刺耳的呼救声时,学生并未有及时的、有组织的自救行为,白白耽误宝贵的救援时间。

当然,我们不该责问这些年幼的孩子,需要反思的是学校和教育部门,湘乡市踩踏事故调查组说,育才中学对学生进行过常规的安全教育,可我们为何一点看不出教育的效果,这样的“安全教育”不是走过场又是什么?各种校园事故频发,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社会都呼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可教育部门有没有认真去做,有没有对孩子的安全尽心尽责?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教育部亟须拿出更扎实、细致的实施方案,回应公众的期待。

' />
就在一阵慌乱的踩踏中,8名青春活泼的初中学生被人潮压垮、骤然丧生,26名学生被挤伤、踩伤。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校数十人受伤的学生踩踏事件过去仅半个月,7日晚,湖南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再次发生踩踏事故,令人扼腕。接二连三的校园惨剧,再次暴露了一些学校和相关部门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

记者在育才中学事故现场看到,事发楼梯仅宽1.5米左右,地上、墙上的血迹依然清晰可见。几千名学生在晚自习下课后都从这一个狭窄的楼梯口通过。不难想象,在那一个时刻,孩子们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惊吓,现场又是怎样的触目惊心。孩子为避雨都走近道也好、调皮堵路也好,都是学校应该事先考虑到的,根本无法成为推责的理由。

无数的教训不该仅仅沦为记忆。从2003年至今,每年都有学校在楼梯处发生踩踏事件。教育部曾于2005年年底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就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建立专门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演练应急。学生晚自习时必须有教师值班,下楼时错开时间,严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

但在育才中学踩踏事故中,既看不到“错时下楼”要求的落实,也寻不见维持秩序、进行疏导的教师身影,找不到预警机制、应急通道的蛛丝马迹。在责任心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教育部的通知成了一纸空文。

中小学生的健康安全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校园理应是孩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学校哪怕存在一点细微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岂能容许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生安全工作麻痹大意、置若罔闻?

8日,湘乡市教育局长被就地免职,育才中学校长也已被刑事拘留。相关人员的责任当然应该严格追究。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各地学校和有关部门应真正从悲剧中吸取深刻教训,全力抓好学生安全工作,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再次上演。

' />

图表:湖南发生校园踩踏事件 8人死亡? 来源:新华网

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一名学生在下楼梯的过程中跌倒,骤然引发拥挤。到目前为止,已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另有8人在医院留观。(新华网 12月8日)

8个鲜活的生命在踩踏事故中离我们而去,留下了八个充满悲剧的家庭,在此让我们给这8个不幸的孩子表示沉痛的哀悼,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来帮助这8个不幸的家庭走出阴影。

他们不是第一批死于踩踏事件的孩子,近些年每年都有这样的沉痛教训。当然,他们也不是最后一批,如果我们不再因此不去去反思我们的学校安全教育、完善学校安全设施的话。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痛定思痛中,或许我们该想想如何摆脱踩踏事件这个可怕的魔咒了。

有人说,发生踩踏的是因为“当人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人类的本能。大多数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但是教育的功能是什么,除了传授知识,更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地去遵守社会的各种秩序:大到法律规章,小到坐立站行。如果孩子们学会了避让、学会了上下楼梯靠右行,那么发生激发这种危险的本能的几率是不是就要小很多,踩踏事件的几率也就会大大降低。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开始重视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开学第一课》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举。只不过我们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缺乏系统化和实际演练的生命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讲仅仅是知识而已,要转化成技能恐怕还很远。遇到紧急情况如何疏散、如何使用灭火器,希望学校教育将安全演练纳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少类似踩踏事件悲剧的发生。

此外,要保证踩踏事件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除了人的因素以外,我们更应该为学生们创造更加安全的硬件设施和安全措施,比如加宽楼梯、不要所有的楼层共用一个楼梯等,在校舍上合理改进,还可以放宽集合的时间、放学采取浮动时间等。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责任,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希望校园踩踏事件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学校里学知识、长本领,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快乐茁壮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