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体育

文明祭扫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草长莺飞之时,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既是一种节日仪式,也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社会心理。从民间到官方,从传统节日到法定节日,清明节越来越被看重。如何过好清明节?文明祭扫是大势所趋。

 资  讯 

“互联网 清明”,浓郁家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

即时 | 2017-04-04 22:20

三生馥郁,十里繁花。鸟语花香中,青青绿草间,又一年的清明时节姗姗到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草长莺飞的清明时节都不仅仅是放松身心的小长假,更是祭奠先祖合家团圆的大日子。千百年来,无论多远,不管如何困难,人们都会在这一天以不同形式扫墓、祭祖、追思先人,强化家族血脉情结,积聚家族凝聚力。而今时光变迁岁月轮回,“互联网清明”更能浓郁家国情怀涵养文化自信。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etway必威体育: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草长莺飞的清明时节,炎黄儿女敬天法祖、慎终追远,这既是个人修身的延续也是“治国平天下”的落点。捧束白花,心逐流水,触摸历史印痕,让缅怀和追忆在心中永驻,我们可以在追思缅怀中传承好家风,也能够让感恩情怀在心中流淌。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国家不能没有历史,社会不能没有记忆。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永远地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而今我们祭奠祖先,是为了追寻并延续“家”的根;我们祭奠烈士,是为了“不忘本”并凝聚前行的力量。既追思亲人又缅怀烈士,联结炎黄儿女的,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清明,既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根脉情深也传承了千年古国的文化基因。在这个时节,除了缅怀先祖、祭奠烈士,植树、放风筝、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也是清明独有的文化内涵。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让清明文化浸润记忆,也引导着人们亲近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柳浪闻莺,郁郁青青。清明节不仅是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纽带,更蕴涵着展望未来的文化基因。而今借助如火如荼的“互联网 ”,“网络祭奠”、“鲜花祭祀”、“时空信箱”、“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祭祀方式就接连出现,使得清明文化得以创新和传承,这也足以说明文化意识已经融入到了民族的血脉中,足以说明用好打造“互联网清明”可以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丹霞生浅晕,清露作芳尘。草木能够循序生长,候鸟可以飞回故乡。包括清明在内的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时光易逝,文化不老。在追思缅怀中接续过往,以中华文化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家庭、社会的庄严慰藉,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既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也浓郁了家国情怀涵养了文化自信。

让“绿色殡葬”蔚然成风

即时 | 2017-04-04 18:21

清明前夕,多地举行节地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以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新型生态葬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表明绿色殡葬逐渐深入人心。(4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绿色殡葬”荫及子孙,要让“绿色殡葬”蔚然成风,依然任重道远。在我国,“绿色殡葬”的最大障碍,无疑是“厚葬薄养”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因此,推广“绿色殡葬”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次宣传。近年来从传统的放鞭炮、焚烧纸钱到鲜花水果祭祀,人们的观念已在逐渐转变,但要使“绿色殡葬”大力推行,政府相关部门仍需不断努力。

首先,要研究出台相关的殡葬改革优惠政策,鼓励生态安葬,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科学、健康、文明、节俭的治丧观念,倡导先进的殡葬文化理念,大力推广树葬、海葬、塔葬、花葬、草坪葬等少占地、不占地的生态殡葬新形式,使广大群众清楚地认识到文明殡葬方式的积极意义,使广大群众自觉革除陋习,弘扬厚养薄葬、文明治丧的殡葬新风尚。在文明祭扫上,积极倡导用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无烟上坟等现代祭祀方式缅怀先辈追念故人,用更加自然、时尚、文明、绿色、节俭的方式表达悼念之情。

其次,要尽快制定殡葬有关规定,使殡葬工作尽快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民政、文化、宗教、城管等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执法主体作用。对丧事活动相关的花圈店、鼓乐队及封建迷信品生产销售摊点进行大清查、大整顿,发放准许证,从源头上堵住货源,不准生产出售会造成浪费、破坏环境的丧葬用品。特别是要对那些有令不行的人真正予以处罚,而不是停留在只“墙化”不强化的“一纸空文”上。

最后,要建立殡葬用品循环使用制度。政府部门和殡葬机构应率先倡导殡葬用品的循环利用,比如,以电子鞭炮代替火药鞭炮,取消纸质花圈,在殡仪场所推出花圈出租业务,反复使用,使用者只需改写花圈缎带上的挽联,这样既可以减轻丧属及吊唁人的经济负担,节省开销,又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文艺式”清明节,其实不错

即时 | 2017-04-04 17:50

在24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也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扫墓祭祖可以说是重头戏,但是也不是全部,清明的民俗文化中还有踏青游玩的重要活动,也就是大家说的春游。离别“伤痛”,来一点文化气息的清明节,其实不错。

宋代诗人吴惟信则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由此可见,清明不仅仅萦绕哀思,更会萦绕一片欢乐的景象,让清明的格调从“沉闷”中走出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焕发出“心”的生机。

不管“清明节”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但是笔者认为都是很“文艺范”的,不管是祭祖还是其它活动,都是对这个节日的尊重,对这个传统习俗文化的尊重,希望在这个节日当中过的有意义。

“清明节”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在讲一个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长篇故事,既有对曾经种种的回忆,也有对今天欢乐时光的记忆,更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用“清明故事”回应“清明时节”,多了一些“艺术”的味道,在清明诗歌中品味中华文化灵魂。

节日总会过去,但是当传统的节日焕发人性的魅力之后,节日不再“单调”而“枯燥”,这样的节日有了活力,这样的节日有了生机,在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中更深刻地领悟“活在当下”,才会让清明节不仅仅是忆情之日,更是抒情之时。

清明节,我们应怎样追思传承?

即时 | 2017-04-04 15:25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对于崇尚亲情和文明礼仪的中国人来说,清明是一个永远也难以割舍的节日,因为这是一个追思、悼念亲人,祭奠革命先烈的时机。

清明节至。千百年来,倒几杯家酒,烧几炷香,点几根蜡烛,放一串鞭炮,哭几声悲音,烧几叠纸钱,借助清明这个节日,实现了阴阳两个世界的对话……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追思先人。

时代变迁,如今,一棵树、一束花、一面墙、一片海,甚至是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并在线直播全程……越来越多的人按新风俗祭奠逝者。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拿着镰刀,扛着锄头,挑着祭品,循着山路,顺着绿溪,冒着春雨,脚步急匆,走向深处的山林。一路上的感慨,深沉了清明的节气,而心中的伤情,却稀释了头顶的雨丝。

岁月长河中,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祭奠方式。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先人之后辈者,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祭祀祖先,馈送和自己享用的节日食品,敬终慎远。“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又青。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先人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清明时节,但愿家家的祖坟都被满眼的绿意萦绕……将清明的追思永远传承下去!

用文明新风吹散丧葬歪风

即时 | 2017-04-04 15:04

一场丧礼,3天宴席吃掉16万元;一些殡葬商家巧立名目,甚至还烧“纸二奶”“纸品牌护肤品”等;一些“白事先生”殡葬服务一条龙,“想怎么玩儿怎么玩,包满意”……在一些地方,丧葬奢侈攀比的情况严重,一些殡葬从业者趁机诱导煽风,助推歪风借机敛财,导致很多家庭因丧致贫。这是记者近日在全国多地采访了解到的。(4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

丧葬奢侈之风由来已久,主要是部分农村及偏远地区,传统观念较重,仍然延续着厚葬逝者、大操大办的做法。而且,有些地方出现盲目攀比的情况,部分人没有考虑到自家的实际经济状况,硬撑着办“高标准”丧葬,花钱如流水,规模宏大,一场“白事”甚至花掉十年收入,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还有人为办场体面的丧事,不被人在背后说闲话,宁可咬牙借债操办,已然偏离了丧葬本义,这不是在为逝者办的,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从殡葬产业链来看,丧葬奢侈攀比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殡葬从业者,诸如演艺乐队、酒席代办、“白托”、殡葬用品事件等,都在大操大办里获益匪浅,以致成为厚葬之风的鼓吹手,巧舌如簧诱导消费者。民间丧葬“发热”不仅社会影响不好,阻碍文明殡葬改革进程,也抬高了民众的殡葬成本,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却只有少部分人从中获益,显然是弊大于利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殡葬移风易俗,节俭办丧,厚养薄葬,体现文明风尚,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规范殡葬服务、体现为民惠民、推行绿色殡葬、肃清行规行风的政策措施。可是,由上至下的殡葬改革,推进难度非常大,部分地方的传统落后观念太顽固,加上商家推波助澜,导致丧葬奢侈歪风陋习长期屹立不倒。

改变一时的行为很容易,但改变人的意识很难.特别是传统殡葬观念,已经延续千年之久,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很难一蹴而就,不可寄希望于喊口号、拉横幅。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工作,坚持宣传文明殡葬新风气,让民众认识到奢侈厚葬的弊端,逐步扭转根深蒂固的落后殡葬观念。

可见,要想遏制民间丧葬“发热”,还是要从破除丧葬陋习、宣传文明殡葬着手。政府要坚持向民众普及现代文明意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理性认知殡葬文化,打破民间忌讳谈论死亡的旧思维,引导民众养成立生前遗嘱的习惯,倡导厚养薄葬,提前安排自己的身后事,避免家人被动受到他人蛊惑。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殡葬费用的补贴,给予文明殡葬行为减免相关费用,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民间节俭丧葬。


?

文明祭祀,还清明节以“清明”

即时 | 2017-04-01 11:01

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缅怀英烈的重要日子。每到祭扫时节,人们就会烧纸、烧冥物、燃放鞭炮纪念逝去的亲人。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原本燃烧的冥币也“升级”了,甚至出现大大小小用纸扎成的电脑、汽车、别墅等。

祭奠者一到墓地,便相互竞争似的“烧”起火来,一时间,火光四起、浓烟滚滚、纸灰乱飞。据报道,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因祭祀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甚至引发严重的山林大火。

笔者认为,将清明和现代生活接轨,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绿色生活的尊重。清明节也要与时俱进。

祭扫仅是一种形式,对于“缅怀先人”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最关键的是心怀感念。以摆放鲜花、植树等新颖方式祭祀,既表达了追思之情,又还清明节以“清明”,值得提倡。

?

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

即时 | 2017-04-01 14:51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距离清明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已经过去9年。对于我们来说,清明节并非只是日历表上简单的放假安排,而是承载了厚重文化意味的传统节日。“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每年在这个时候结伴扫墓、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让即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心生思念、心怀故人。

实际上,清明节的意蕴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

溯源而上,清明节大约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并在此后吸收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风俗习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古人的诗句是彼时清明旧俗的写照,也使得清明有了寒食节和踏青节的别称。

斗转星移,清明渐渐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浓厚的文化符号之外,也有了指导农耕的现实意义。“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甚至,在去年12月底,“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又添了一抹文化色彩。

时至今日,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清明节似乎已经简单地等同于“烧纸钱、放鞭炮”的仪式,让昔日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多了些烟火味。不只如此,网上祭奠、直播扫墓等迎合市场需求的墓祭方式,也频频引起争议。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曾经意义丰富、丝蕴悠长的清明时节,异化成了烟雾缭绕、喧嚣嘈杂的“斗秀场”?如何推陈出新,还清明节日以本来面貌?

实际上,清明节的本意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催生新的社会风尚,才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之举。移风易俗,不仅意味着要用鲜花果品替代纸钱鞭炮,也要增加一些文化韵味。近年来,有人选择用植树献花、读写家书的方式来传递哀思,在抽放的新芽下凝思生命,在文字的温度中感知过往,何尝不是一种缅怀逝者生平、传承清明文化的新风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不断涌现的祭扫形式,用更加虔诚的态度表达真挚的追思情感,才能窥探到清明节的全貌。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其实,不管清明节的形式如何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生于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清明之际,驻足坟茔间,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或许会让这个清明节过得更有意义。

不妨对“隔空祭祀”多一份理解

即时 | 2017-04-01 17:00

据媒体报道,清明将至,南京一家名为雨花台功德园的公墓推出一项“直播代客祭扫”的新服务,由墓园礼仪人员代替不能亲到现场的逝者亲属祭扫,并在微信上直播供亲属观看,再次引发公众对“代客扫墓”的热议。

公墓提供“代客扫墓”服务,逝者的亲属进行“隔空祭祀”,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多年前,一些偏远农村的土坟主人,因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等因素,不能经常到亲人坟前祭扫,往往会在坟墓周边的村子里认一个“坟亲家”,由这个“坟亲家”代为照看和祭扫亲人的墓,自己则在遥远的地方烧烧纸等进行“隔空祭祀”。近些年,随着网络的兴起,在网上点蜡烛、上香祭奠亲人表达哀思,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上述“直播代客祭扫”的新服务,更直观更方便了。

网上祭奠、请人代为扫墓等“隔空祭祀”的方式,方便了不少或因工作繁忙,或因路途遥远等不能亲身到墓前祭扫的人,对于他们的做法,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笔者认为,扫墓、祭祀无非是表达自己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敬重之情,这种思念之情不会因为祭拜的时间或者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请人代为扫墓就是不诚心、不严肃,“有违传统”。

清明假期将至,如果人们都集中在某一时间段返乡祭祀,必然会形成新的交通拥堵。如果因自己实在走不开而请人代为扫墓“隔空祭祀”,在方便了自己的同时,实际上也方便了别人,这样的做法不能一概否定。

另一方面,由墓园礼仪人员“代为扫墓”,也有利于引导市民文明祭扫。在一些公墓,市民在扫墓过程中点香烧纸、乱扔垃圾等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时常发生,而“隔空祭祀”将大为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笔者认为,与其纠结于请人“代为扫墓”是否诚心,是否符合传统,倒不如多关注一下人们对生者是否尽了孝心。在一些地方,家中老人活着时,有一些晚辈不闻不问甚至弃养、虐待他们,而一旦老人去世则呼天抢地、大操大办丧事,类似现象不时见诸报端。相较于逝者,生者更需要晚辈们的关心、照顾和陪伴。我们提倡重养薄葬,也不必苛求每年祭祀亲人时一定要回到墓地,我们应该在亲人活着时多尽一份孝心,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心。

时光易逝,岁月易老,既然生离死别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努力在亲人活着时让他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在亲人去世后,即便我们有时因故不能亲临墓地祭扫,相信我们的亲人也会含笑九泉。

“殡仪服务观摩日”助推阳光殡葬

即时 | 2017-03-31 16:30

随着清明节临近,殡葬行业再度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29日,福州市殡仪馆举办“殡仪服务观摩日”活动,旨在通过殡仪馆工作人员示范殡仪服务流程及讲解具体收费,让市民了解殡仪服务过程,遏制“白色暴利”。(3月31日中新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殡葬活动因为牵系到生命的逝去,亲友往往处于哀恸的情绪之中,无暇了解殡仪程序;也由于国人一贯忌讳谈论死亡,因此殡仪馆一直被认为是讳莫如深的地方,殡葬服务也囿于“最后一次”的传统观念,逝者亲属往往尤为重视并舍得花钱,即便商家喊出高价,亲属也无心还价,一些从业者正是针对逝者家属这种心理弱点,故意抬高价格,攫取暴利,“天价寿衣”、高价骨灰盒、豪华墓地等层出不穷,“白色暴利”令人瞠目。

还有一些不良从业人员,利用丧属对殡仪信息不了解及悲伤心情钻空子,通过虚高价格、巧立名目等方式骗取钱财,这无异于给丧属带来“二次伤痛”,“白色暴利”包含几大弊端:第一,增加墓葬成本,加剧人们经济负担;第二,既不符合“厚养薄葬”的传统伦理,也与文明节俭办丧事的现代理念相背离;第三,催生殡葬业乘人之危、垄断专横的经营理念,使民众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与不安。

福州市殡仪馆举办“殡仪服务观摩日”活动,向民众公布了几类易被不良从业人员“钻空子”的例子,公示了各类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及收费标准,告知应注意事项,主动打破了殡仪馆的神秘面纱,表明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精细服务、公开透明的工作理念,让民众对殡葬仪式、服务、价格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简洁、环保而又庄重的殡仪服务观摩很好地展示了尊重生命、慎终追远的阳光殡葬之义。

殡葬服务牵涉到广大民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举办“殡仪服务观摩日”活动有助于净化殡仪市场,遏制“白色暴利”,倡导殡葬文明,是值得肯定、推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强化对殡葬服务和收费项目的管理,重视公共监督和民意诉求,让不同主体均可平等参与殡葬服务市场竞争,对其中一些有必要的类别进行有选择地价格管理调控,遏制殡葬服务价格虚高现象,规范殡葬业发展。同时,殡葬业务单位要破除破垄断思维,完善服务机制,改进工作水平,坚持公开透明的收费原则,切实体现惠民利民的公益属性。此外,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生死观与厚养薄葬文明新风尚,倡导环保殡葬、绿色祭祀,各方共同努力,让清明节回归清朗明澈、宁静致远的本真。



?

应该明确中低档殡葬服务比例

即时 | 2017-03-31 15:24

2017年清明节将至,这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清明节。今年,福建省将持续开展“殡葬服务提升年”活动,要求殡葬服务机构要做到“八不得、八提升”。(3月31日 人民网)

殡葬服务的暴利性来历备受诟病,有些殡葬服务单位利用亲属去世的特殊心理,漫天要价谋取不当利润,增加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福建要求殡葬服务机构做到“八不得、八提升”,无疑直指殡葬行业的不正常现象,然而该条禁令并未一针见血,对于遏制殡葬行业的暴利仍然是隔靴搔痒,总体意义不大。

乱象丛生的殡葬服务市场,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涉及传统伦理道德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要有纠正歪风的决心和有力手段,否则执法又成了打鼹鼠游戏。

殡葬服务是应该顺应市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同时殡葬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也应该兼顾低收入群体,可是在利润的驱动之下,刻意减少中低档殡葬服务则会成为必然趋势。禁止刻意减少中低档殡葬服务的要求非常模糊宽泛,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用,应该直接规定中低档殡葬服务的比例,刻意利用听证会、调研会、大数据等方式制定合理比例,并将比例以及具体指导价位在殡葬场所醒目位置公布。

如果没有明确的比例,如何判断中低档殡葬服务的减少或增加?这样的禁令让殡葬服务者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例如本来中低档服务比例就很低,即便不刻意减少,稀缺的中低档服务也无法满足群众的公益性需求,殡葬服务暴利的现状还是涛声依旧。

明确中低档殡葬服务的比例,还应该防止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挤压殡葬服务的暴利空间。让殡葬服务的中低档服务保持合理比例,还要保障中低档服务不断货、不停滞,不能以物品售罄、设备故障等方式倒逼群众购买高档殡葬服务。遏制殡葬服务暴利最关键的还是要依赖严格的执法,不仅是民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查处监督力度,消费者协会等民间机构也应该介入对殡葬服务市场的监督,共同遏制殡葬服务收费乱象。

“二维码祭扫”值得倡导

即时 | 2017-03-28 17:26

清明将近,又到了一年中寄托哀思、缅怀逝者的祭扫时刻。3月26日,浙江省殡葬协会在杭州召开2017年浙江省清明新闻媒体通气会。在将“逝后奖补”转为“生前享有”的理念下,全省积极推行新型生态节地葬,以树葬为切入口,大力推行壁葬、花坛葬、江葬、海葬等生态葬式。此外,记者从会上获悉,浙江省今年首次引入了“生命传记”服务,通过在壁葬墙上镶嵌二维码,亲友们只需“扫一扫”即可追忆先人。(3月28日《每日商报》)

春寒料峭风含雨,每到清明必思亲。清明祭祀,是我们亘古不变的思亲尽孝方式,是缅怀先人的品德和恩情的精神寄托,理应体现一种令先人欣慰的文明、绿色、具有文化情怀的清明节。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雾霾等环保问题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如何祭祀才文明环保,也成为社会和政府等各方关注的热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网络祭祀”、“鲜花祭祀”、“时空信箱”、“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新的祭祀方式,这是可喜的、令人欣慰的变化,一股崇尚文明环保祭祀之风正在形成。今年清明前夕,浙江省推出的“二维码祭扫”,融合了在线追思和文明科技祭扫,让清明祭扫更加方便、更加文明、更加低碳,尤其是在雾霾连天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不仅显得可贵,更值得倡导。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英灵。”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清明扫墓祭祖活动的方式也应革新。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从“二维码祭扫”中得到启示,多倡导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以此赋予清明祭祀新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绿色”的祭祀理念。比如: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寄托哀思;诵一次家规,重温一次先辈美德,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抑或借着互联网、现代媒体刊登清明寄语、天堂心语,把孝亲敬老爱幼尽责的传统伦理亲情接续下来,把祖宗的好家规好家风讲给后人,用好家风教育诚信友善的好子女,让子孙后代正己修身养性。所有这些,都是回归清明、敦宗睦族的孝亲传统的宣示。

梨花风起正清明。愿清明祭扫更加清新、更加多元,愿清明文化能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让传统情怀在现代生活中共生共荣。


文明祭祀诚可贵 安全防范价更高

即时 | 2017-03-28 10:54

为确保清明节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今天上午,吉林省民政厅召开全省清明节文明祭扫新闻通报会。通报会明确,今年清明节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中国青年报 3月28日)

清明时节祭祀先祖,是沿袭了数千年的民俗传统。按说用什么样的方式追思先人、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每个公民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不突破道德底线,都应该得到许可。

但一些不适宜的祭祀习俗,除了浪费之外,还会带来环境污染,造成火险隐患。特别是山林地区每年清明期间因扫墓引发的火灾险情和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更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损失,显然不能再由个人“我祭祀我作主”了。

笔者认为,传承清明文化也要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告别陈旧的祭祀方式。倡导绿色祭祀、生态祭祀,鲜花祭先人、丝带寄哀思既是保护环境清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所趋。

清明,就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感悟传统文明,感受生命价值。

殡葬易俗如何守“礼”

即时 | 2017-03-29 09:44

北京市日前首次举行“自然葬”骨灰安放仪式。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园墓区,由于使用可降解骨灰罐,骨灰最终将融入土地。这种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民无须付费。

“自然葬”是“环保葬”的一种。环保葬是较传统火葬、土葬更为环保的一种下葬方式,对土壤和水质均不会造成污染,并且能够做到循环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近年来,墓地价格已经随房市扶摇直起,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显著。有些殡葬方式,还存在噪声扰民等后果,或者会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凡此种种,皆属不够环保的下葬方式。“环保葬”如能推行,既为个人减负,又可为社会造福,自是功德无量。当下房价烫手,政府通过补贴等方式助推,正是大好时机。

不过,死生大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看重。与对故去亲人的情感相比,在多数情况下,经济负担是次要的,更不要说公共性的环保问题。传统殡葬形式,因为有具体且久长的空间、隆重的仪式、具象的情感寄托,容易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因此,新式的“环保葬”如果没有足够强的仪式感,仅靠经济补贴,未必能为大众接受。

如何在推行“环保葬”的同时保证仪式感?我国台湾地区殡葬业的变革之路可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台湾地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早年殡葬业迷信风水、讲究排场,殡葬业从业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为有厚利,还有各种黑恶势力染指,台湾当局在2002年6月开始实施“殡葬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旧公墓公园化,倡导树葬、海葬等环保葬,并补助地方当局推行。

台式“环保葬”对于仪式感极为看重。从墓园选址、建筑来说,注重园林式改造,塑造“死亡可以如此艺术”的氛围。许多墓园改名为纪念公园或生命园。包括建筑风格、绿化树种、音乐,无一不考虑到亡者家人的心理需求。

仪式感不仅通过建筑、排场来显示,更在于人性服务。台式殡葬服务包括临终授体、丧葬典礼、后续关怀等环节。在丧葬典礼上,会依据各个家庭不同的信仰,提供宗教仪式服务。同时,当地殡葬业从业者还可为往生者制作一部记录其生平的短片,在灵堂循环播放,供人缅怀。在整个丧葬过程中,甚至还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陪伴在家属身边,为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由此,“简丧薄葬”逐渐成为风尚,殡葬业向“重礼不重俗”转变,土葬比例下降到1/9以下。

我们推广“环保葬”,既要文明、朴素,不攀比花销,不通过声势大体现“规格”,又要做到庄重、肃穆,仪式感足够强,这中间当然还有很多探索空间,尤须避免“橘逾淮为枳”。

在具体推进中,政府的角色也至关重要,一是通过财政补贴促进推广;二是开放、倡导民间团体对相关仪式进行有益探索推行,包括在合法的宗教信仰或传统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纪念形式,乃至发挥宗教组织的正面作用;三是通过立法和执法,对造成扰民、环境污染的殡葬行为予以约束;四是推动行业内部规范,防范一些盈利机构趁机乱喊价;五是管好与政府垄断有关的环节。

倡导“环保葬”,移风易俗,需要时间,需要和风细雨,需要充分考虑民间传统和民众情感。而塑造能为大众接受的殡葬新“礼”,则是关键。

让清明节过出意义

即时 | 2017-03-30 09:11

祭奠先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清明假期临近,不少人在筹划踏上返乡之路,回老家祭祖扫墓、尽一份孝道。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寄托着人们淳朴的思念,也提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重视血脉亲情。

行走在快节奏的流动时代,年轻人天南海北务工经商成为常态,他们离老家近则几百公里,远则上千甚至几千公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很多人都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提倡低碳、文明祭扫、实行殡葬改革的背景下,赓续清明祭扫的传统,完全可以在形式上多创新。譬如,有人倡议网上祭扫,以减少年轻人来回奔波的麻烦;有人提议把老人生前的照片冲洗出来、分发给家人带在身边,在清明当天,大家相聚一堂共同回顾照片,追忆往昔。只要有心、有情,很多方式同样可以寄托思念。

古人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其实,孝心更多彰显在逝者生前。无论是树葬、花葬等殡葬形式,还是鲜花、果品等祭奠物品,都不如往日里的一句问候、一次搀扶来得贴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祭祖是缅怀先人的仪式,又何尝不是在呼唤亲情的回归?更加珍视在一起的时光,平日里多一些陪伴与关怀,才能让人生少一分遗憾,多一分温暖。

文明祭扫心诚意至

即时 | 2017-03-31 07:29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据媒体报道,清明节即将到来,很多地方以读家书、写家书等方式文明低碳祭扫,少了烟火味,多了文化气息。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草长莺飞之时,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既是一种节日仪式,也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社会心理。从民间到官方,从传统节日到法定节日,清明节越来越被看重。这种看重,本质上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内心愈加深厚的根脉之思、愈加清晰的文化认同。

如何过好清明节?文明祭扫是大势所趋。每到清明,各地都会倡导文明祭扫。除了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之外,今年,植树献花、读家书、写家书等又成了流行方式。聚拢家人,捧读先人所遗家书,闻先辈慈音、感抚育之恩、聆祖宗训示,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家训的熏陶?给逝去的亲人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为长眠的英烈作首气贯长虹的悼诗,何尝不是一种与逝者的精神对话呢?芬芳的花束、新种的树苗,何尝不是寄托哀思的极好介质呢?

过去,每逢清明,人们习惯用烧纸钱等方式祭扫。传统的祭扫方式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比这些形式上的祭扫更重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能追求嘈杂热闹?更何况,陵园墓地属公共场合,焚香等方式搅扰他人凝思,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也有悖公德,实不足取。

至于一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焚烧“香车”“别墅”,乃至真钞、股票等,则与清明“慎终追远”的本意完全背离,陷入了庸俗的境地。“清明”就应风清气正,心至诚、情至真,胜过磕头焚物等繁文缛节,讲排场、比阔气、争规格、攀比挥霍岂是祖先所愿?清明应是一种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一种道德教化的载体,通过扫墓祭祖,把家国天下凝聚为一个“道德之团体”,促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修齐治平,岂不比执拗于对陋俗的迷信更靠谱?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画风应该清新向上,充满诗意情怀,教人明德向善。既继承传统又移风易俗,少一些污染,多一些绿色;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清新;少一些庸俗,多一些诗意,正是今人对清明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最契合本意的抚摸。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