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0家来自欧美、亚太等地的海外品牌“参战”,中国产品同时被推销给64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在有史以来最“全球化”的这个“双11”,1分12秒销售破10亿,12分28秒破100亿,11时49分跃过571亿,打破了去年同日全天交易额纪录。

早在1个月前,各路电商就纷纷开始赠送打折券,优惠礼包;微信群、朋友圈,遍地都是有关“双十一”的购物信息、调侃段子……亲人、朋友、同事,在排山倒海般的宣传攻势下,地球人或许很难对这个“全球最强网购节”做到视而不见。

是的,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空间对松散的“网民”的聚合,要远远超过传统地理空间的人口集聚。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横空出世,使得节日消费文化引发网购群体的深层次情感共鸣。不仅仅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主动加入到这场购物狂欢之中。“双11”前30分钟左右的数据显示,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和德国品牌稳居进口国家或地区销量前五;而俄罗斯人预计将以高出平日近20倍的网购量,成为异军突起的海外“剁手党”……国际品牌的参与,中国品牌的外销,中国网民的“shopping”,海外网友的加入,让“双十一”的迷人魅力,在世界舞台得以尽情挥洒、绽放,让全球网友开心、快乐消费。

成交量屡屡突破新高的网络购物表象之后,隐含着令人艳羡的经济增长节奏。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迟缓、各国外部需求萎靡,但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前行。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购物习惯的转变,网络消费的强大潜能正不断被激发,拉动内需的同时,也为新业态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这是理应被国内外许多企业所重视的。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别以为电子商务只是‘虚拟经济’,事实上,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带动了‘实体经济’,无论是B2B、B2C还是C2C。”

“政治和宗教可能导致物以类聚,但人人都爱好销售量”。买到质优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相信是所有消费行为的共同初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近3亿中等收入人群,未来10到15年会增加到近5亿,这里面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电子商务正在冲破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所以说,“双十一”虽然是从中国起步,但内里所蕴含的无限商机,可以为全球经济发展所共享。

诚如马云所言,今天的世界经济,更要呼唤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因为消费和服务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面对“双十一”这片已经起势的“电商蓝海”,相关者是否能抓住这背后的全球化机遇,积极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环节的创新,吸引更多领域、更多行业、更多人群一起来享受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盛宴。这,或许才是最“全球化”的“双11”的奥秘所在。

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 零点刚过1分12秒,成交额突破10亿元;去年达到百亿用了38分钟,而今年只用了不到13分钟……这些只是“双11”这一天阿里巴巴一个电商交易平台的实时数据。

“双11”不仅是网购狂欢,也不仅是零售业的节日,商家的兴奋、消费者的激情成就了这一被外媒称作“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购物节”。狂欢之下,也让人们从一个侧面思考“双11”这支温度计背后,中国内需潜力、创业创新和“互联网+”的真实体温。

“买买买”背后的“互联网+”

最近,网民又造了一个新词,三个“买”叠在一起,读音同“穷”。

“就是因为穷,所以才要买买买啊,买得多省得多嘛。”一位消费者在网上留言评论道。因为穷而不买,和因为穷才买,这或许是两代人消费理念的根本不同。事实上,加入网购的人已不论钱多钱少了。

在水立方举办的“双11”晚会,一元钱抢购的活动火遍中国。低价促销的套路几千年没有变化,唯一的不同在于,加上了互联网的二次方:不仅东西通过网上发货,连抽奖也是观众通过手机摇一摇实现:互联网+促销。

距离北京1300多公里外,浙江桐庐陇西村淘服务站,“操盘手”王明强也在挑灯夜战。平常他帮村民代购网上商品,今年农村淘宝首次参与“双11”,王明强雇了伙计帮他一起“抢”购,“实惠的先抢下来,推荐给乡亲们,村里的网购意识已经渐渐起来了。”

像王明强这样的服务站,过去一年在中国27个省份的6000多个村庄落地。早已在一、二线城市深度渗透的网购习惯,也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农村扎根。

被互联网加进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决策缓慢的美国商业和制造业,也禁不住中国消费者的诱惑,开始加入他们还未完全看懂的中国网购平台。

对于中国有超过1000万家中小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欧洲各国感到无比惊讶。物流、支付、广告,这些都是让欧洲中小企业对电商望而却步的理由。而在中国,有超过2000个购物网站。

凡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商品,都被搬上了电商平台。相比往年紧盯价格战,今年“双11”不少商家转向主打特色商品、全球优选,满足转型中的消费需求。

习惯了每年“双11”零点守在电脑前抢“五折优惠”的北京市民章霖,早早挑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美国梅西百货的床上用品四件套,泰国的硅胶枕,麦德龙的鲜牛奶,“听说有些货已经从海外运到了国内保税仓,等在‘双11’确认付款,几天就可以送货上门,我想尝尝鲜。”

相比前些年弥漫在“双11”的火药味,传统零售业已然主动拥抱“互联网+”。银泰商业集团与王府井集团、五星电器等17家企业联合在“双11”期间设立“中国购物节”。苏宁、银泰、北汽、首旅集团等千余商家联动全国超330个城市的18万家商场、门店,共同参与了今年的“双11”。

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成了线上线下的连接器,餐饮业、健身房、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甚至云计算服务也都加入“双11”战局,争享消费盛宴。“双11”已远不止是一天的网购狂欢,其背后是互联网加出来的消费动力和创业创新。


电商盛宴:靠的不仅是低价

“双11”发展到第7年,人们在思索,互联网为什么能够撬动内需?

互联网降低了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信用成本,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的是创新的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让他们从口袋里掏钱的,最终是企业的创新,而不是商品的低价。

观察人士指出,仅仅依靠低价竞争是不可能拉动全社会总体消费的,因为那只是左口袋的钱到右口袋,从表面上看,网上买东西比实体便宜,所以消费者更乐意在网上买;但是深层次看,物流、支付、信用等等各种综合体验,才是在这不到十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网购达人的原因。

在贵州省云舍村的深山中,贵州铜仁江口县云舍村土家族92岁村民杨初学,在今年生日吃上了三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大厨现身烹饪的意大利牛排大餐,食材和烹饪服务都是儿媳妇从网上买的。

福建尤溪县下川村的村民在网上买了凉亭,贵州铜仁市松桃县蓼阜镇落塘村的村主任通过网络买到了玻璃钢龙舟,互联网给农村消费制造了惊喜。过去的这一年,菜鸟联合海尔旗下的日日顺物流,把大家电配送网络覆盖了全国95%的区县。

麦肯锡今年2月发布报告称,尽管目前中国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只有19%,但约六成的农村数字消费者都在使用电子商务,而且跟城市居民一样活跃。阿里研究院预计,2016年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总量将突破4600亿元,随着物流和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未来10年到20年,农村网购甚至有望超过城市。

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中国商业形态,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6.2%,显现出网络消费在拉动“内需”这辆马车中发挥的动力。而新技术、新业态,创新经济模式,带来内需增量。

从“柔性定制”到“周期购”,电子商务平台利用新经济、C2B开掘人们的需求。网上旅游产品、私人定制产品的推出和车辆、房屋等高价值商品销售,在释放内需潜力的同时还衍生出其他外部收益。

为了赶上中国“双11”的消费热潮,电商巨头亚马逊将美国一贯的折扣促销“黑色星期五”提前开启。来自全球商家试图通过互联网直接触达中国的年轻消费者。

“互联网+”百人会发起人张晓峰认为,“三驾马车”中消费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和“互联网+”不仅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对每个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智慧化生存的形态都产生影响。

“互联网+”如何持续发力?

在“世界超市”浙江义乌,外贸商人金健开始思考如何让中国消费者体验到国外的产品。“我在韩国呆过好几年,十多年前,当时的韩国人与今天的中国人一样,疯狂地从日本、欧美购买各种日用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升级最先带动的往往不是本国制造业的转型、精进,而是进口商品的快速增加。

从年初的全民抢购“日本马桶盖”到“双11”海淘热,中国的内需正在升级,但国内的品牌打造、制造设计水平并未跟上。

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看来,新常态下企业要把过去扩张性的高速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了,简单说就是告别了短缺,进入以质量、品质为核心的需求时代。”宗庆后说。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互联网+”之所以席卷全球,核心在于便捷地满足了人们升级的消费需求,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出现问题,关键在于原有产能、技术、供给无法跟上人们日渐升级的需求。

“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制造业也应该拥抱互联网,大力推进信息化。”徐冠巨认为,“制造业+互联网的关键是深度融合,不是贴标签”。

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试水O2O并非易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近日表示,一些百货零售实体转型试水O2O不尽如人意,主要还是由于内功修炼不够,商务部将继续积极支持、引导其创新和转型发展。

“双创”已经席卷全国,在城市,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各行各业结合,释放出巨大的创业创新活力。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线上平台,和以邮政为代表的线下传统企业,正在通过资源互补形成合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业内人士提出,要能持续激发农村的内需潜力,除了“工业品下乡”,还需拉动“农产品返城”,让年轻人返乡创业留得住。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说,“创新性破坏是经济进步最本质的驱动力”。“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现有行业的一定冲击。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互联网+”是新业态,新业态的发展更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认为,从技术改变基础设施到商业模式最后到商业精神,是“互联网+”的核心逻辑。(记者张遥、王政、黄筱、韦慧、段菁菁、张璇)

昨晚想必很多小伙伴都熬了夜,全中国大部分电脑屏幕瞬间铺满一个个商品的页面,键盘上的“F5”是疲于奔命,鼠标更是上蹿下跳。“买买买”是每年双十一的主旋律。然而,今年“双十一”不同于以往,“全球狂欢节”的主题成了最大的亮点。

冯小刚亲自坐镇晚会总导演、亚洲舞王Rain自带舞团亮相、“美国偶像”兰伯特内地首唱……双十一晚会足以睥睨各种顶级的“跨年狂欢”,让电视机的年轻人们乐此不疲。就在晚会进行的同时,双十一狂欢节大幕开启仅2分钟28秒之后,交易额突破100亿元,33分53秒时,成交额即破200亿,1小时13分59秒,交易额达到了300亿元,爆炸式的增长不禁让人惊叹。同时数据显示,全球200多个国家参与了双十一盛宴,4万多个国外商家、3万多个品牌和600万种好货都参与其中,“全球买、全球卖”的局面已然实现。中国的“双十一”已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狂欢节”。

曾几何时,中国年轻人们为“洋节”所倾倒,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都是中国年轻人欣喜若狂的“狂欢节”,中国本土的节日倒是引不起青年人的兴趣,逐渐被边缘化。现今,双十一俨然不再是局限在中国范围内的中国青年“独乐乐”的狂欢节,双十一这个节日走出了国门,成了全世界年轻人“众乐乐”的盛大节日。

“双十一”晚会上的大腕云集,一呼百应,不同国籍的明星争相刷脸,从一个侧面反映“双十一”品牌效应已是无远弗届、影响深远。而在“双十一”的主卖场,泰国的乳胶枕头,日本的法兰绒衬衫、韩国的化妆品,以及丹麦的曲奇、澳大利亚的脱脂奶粉等各国明星商品“上架”已有多时。作为“双十一”的开创者,马云就认为,中国中产阶层消费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从最早还只是蚂蚁搬家式的海外代购,到现在仅今年就将有超过5000个国外品牌入驻阿里巴巴。网购根本停不下来,血拼火力全开,由中国电商所带来的全球化版图改变,从最初的式微,逐渐成为现在的丰盈。

在李克强总理出席的中日韩工商峰会上,韩国网购协会、中国电商协会和日本通信贩卖协会签署了关于加强电子商务领域合作的业务合作协议。对于奋战于“双十一”的网购一族来说,这不啻为价值不菲的红包。在央视大型纪录片《数说命运共同体》中,我们还见识到泰国乳胶枕头从“一带一路”走进中国保税仓库的“虽远必达”。如今,它正成为“双十一”里炙手可热的泰国商品之一。可以说,中国消费升级释放出对优质商品的巨大需求,让“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协议建设以及更多的国家充满想象空间,也让中国电子商务插上了全球化和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翅膀。在它的阳光普照之下,“双十一”更有了以节目、以品牌走出去的延伸价值和实际意义。由它担当起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名片”,并成为矩阵方式来构成国家之间的对接平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种愿景让人期待。

互联网正极大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必将最终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阿里巴巴去年一天卖了517亿,吓掉了老外的下巴。可今年突破这个数字,跟玩一样,分分钟的事。这是对唱衰中国经济最大的回击,这是互联网+带动下消费的创新。想起当年不可一世的美国电商巨头易趣网,在中国“战场”上终是被淘宝模式所击败。在这个领域里,中国已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弯道超车,并以风向标的姿态地走到了世界前列。而当自己已成巨人之时,如何站在高耸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推动全球命运共同体构建,这应该成为中国电商的下一个飞翔理由。(谢伟锋)

还记得1年前那个令人兴奋的数字吗?2014年11月12日零点,经过网民24小时的疯狂扫货,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突破571亿元,其中移动交易额达到243亿元,物流订单2.78亿,总共有217个国家和地区被点亮。傲人的销售数字让“11月11日”成为全球最大购物日。

今年围绕这个全球最大购物日的竞争,则变得愈加戏剧化。例如,苏宁就正在打响“平京战役”:“只要在苏宁上买到比京东贵的东西,对苏宁的相关负责人员,一次通报,二次处罚,三次下课”;京东则向国家监管机构举报阿里巴巴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天猫方面迅速回应称是“鸡实名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电商大鳄之间由竞争演化为互撕,进而成为“鸡鸭之战”,或多或少折射出“双十一”的窘境。

7年前的淘宝商城在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促销活动,一举打响了把“光棍节”演绎为电商购物节的造节运动。以“光棍节”为噱头,颇契合年轻人的口味。同时,“双十一”也契合了人们更愿意在下半年购物的习惯,又抢在了圣诞、新年等传统购物节点之前,其购物比价也更加方便。于是,“双十一”的业绩逐年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狂欢季。

但如今的“双十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甚至在遭遇“7年之痒”。

其一,“双十一”可挖掘的消费者规模空间在减少。电子消费的启蒙阶段基本过去,之前几年,我国电子消费人群虽在增长,增幅却在放缓。电子商务还没有挖到的角落、没有涉猎的人群,其实已经相对较少。

其二,“双十一”在遭遇审美疲劳。如今“双十一”网民所偏好的娱乐的色彩越来越淡,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双十一”最吸引人的主要依然是低价。但如今,走低价策略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即便淘宝自己主打的低价模块“聚划算”也在轮番轰炸,令消费者对于低价几近麻木。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在变得更加理性。无论广告做得多精彩,各方撕得多卖力,要让消费者掏腰包,其实并不容易。

其三,“双十一”参与者的格局在改变。近些年“双十一”不只是某个电商的“专利”,而是越来越成为几乎所有商家的必争之地。在诸多电商、海淘平台加入之后,一些品牌卖家的实体店也加入了“双十一”战场,同样给出诱人的价格。如是,“双十一”是否还能够成为电商的独揽大戏,就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双十一”成为购物狂欢节,确实体现出电商的造节天分。节日需要共享,但共享之后的红利分配、主导权竞争却是风起云涌。比拼低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缺乏核心技术、核心创意,“双十一”的狂欢最终是谁的狂欢,值得深思。(李小佳)

比物流、玩预售、拼价格,今年“双11”的火爆气氛比往年来得更早、更猛烈一些。国家邮政局预计,去年单日最高处理量1亿件的世界纪录,今年有望突破,达到1.4亿件。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心,实行快递实名制后的首个“双11”,会影响快递在揽收、转运过程中的效率,对“快递小哥”无疑是又一次大考。(1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表面看上去,七年前由国内电商一手打造的“双11”网络购物节一如既往地热闹火爆,但实际上不管是参与其中的商家,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感觉到了某种力不从心,疲态尽显。

已经进入“七年之痒”的“双11”,将何去何从呢?这已经成了一个摆在所有电商平台、网络商家和网购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七年之痒”首先是从电商平台体现出来的。“双11”之前,先是阿里方面“控告”京东的客服人员在北京某区的工商局冒充工商人员“办公”,打了京东一个措手不及;随后京东方面指责阿里逼迫商家“二选一”,有垄断市场之嫌。电商平台之间的这种互相攻讦,既可以看做是市场竞争激烈的表现,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彼此在市场、利润等方面的压力已逐步增大,所以火药味才越来越浓。

其次,有“七年之痒”之感的是各路网络商家,他们对是否参加当年的“双11”大战已经越来越纠结,越来越犹豫。正如一家经营儿童安全座椅的厂家负责人所说的那样,不能光看“双11”当天的销售额,还要算上流量广告费、又要让出足够低的折扣,七七八八成本加起来,毛利率已经变得越来越薄,参加也基本上是赔本赚吆喝。

最后,消费者对待“双11”的态度,也间接认证了商家的感觉。网络消费最大的优势在于低价,但是低价的背后,却往往是以牺牲质量和服务为代价的,“双11”消费狂欢结束后的退货、维权,更是让人筋疲力尽。与此同时,更多的消费者慢慢发现,以低价赢得天下的网络商品,现在和线下同类商品的价格已经相差无几,很多时候甚至比线下的商品价格还要高。于是,越来越多的“剁手党”开始变成货比三家的“精明党”,从非理性消费中走了出来。

走进“七年之痒”的“双11”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节点,如果电商平台不能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做出改进,实现突破,而仅仅依靠“双11”“双12”这种方式、强度和频率相同的方式来刺激消费,前方的路将注定越走越艰难。(苑广阔)

【当行业自律还不能完全净化消费环境时,政府监管不能缺位】

“双十一”又来了!

就在今天,这场网购盛宴让多少人夜不能寐。人们尽情穿梭于各家网店,享受其巨大的便利和实惠,但由于消费各环节不能面对面,带来信息不对称,各种网络售假或价格欺诈也许正潜伏其中。

北京童先生去年“双十一”在网上买了一个电冰箱,收货以后发现不制冷,他联系网店后,厂家重新寄来一个,结果冰箱门又关不严,等再联系网店时,就没有音信了。

类似经历,在不少消费者身上都发生过。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报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情况时指出,互联网领域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突出,已经成为侵权假冒的重点环节。

近年来,在网购市场,质量不合格和假冒现象比较严重,投诉和案件增长迅速。据国家工商总局抽查,2014年,网购正品率只有58.7%,全国工商部门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7.78万件,同比增长356.6%。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交易额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如果监管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诚信管理的体系,光靠消费者睁大双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很难做到不被侵权的。一旦被侵权,由于网购的特殊性,比在实体店购物维权难度更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经营者应当加强自律。

有网络交易平台业务的电商企业要切实做到诚信经营,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投诉。这既是维护电商企业良好形象的途径,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同时,电商行业组织也应引导和督促电商企业履行合法义务和社会责任,不断完善平台交易规章制度、信用评价机制,严格落实网络交易平台的先行赔付和连带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当然,面对复杂的网络消费市场,当行业自律还不能完全净化消费环境时,政府不能缺位。

为推进网络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工作,近两年国家工商总局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明确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红盾网剑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各类网络销售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自今年10月1日开始,电商平台进行集中促销活动,如果出现先涨价再促销、不退订金、刷单虚构交易和评价等行为,将受到依法查处。

应该说,这些措施对于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制,明确经营者、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规范落实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关键的是法规制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同时,对于那些不讲诚信违法经营的电商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及作为,最终让其付出代价。

在发展中逐步规范,以规范促健康发展。只有积极构建规范、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严格规范网络商品交易经营秩序,依法履行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责,严厉查处网络销售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法保护网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网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惟有这样,“双十一”才会成为一个网上狂欢的“节日”。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1日 17 版)

几天来,相信大家都在忙着往“购物车”里添置东西,备战一年一度的网购盛典“双11”;各个商家、物流公司也都严阵以待;新老媒体更不能错过这个大事件;冯小刚还导演了一场阵容强大的晚会——这是一个时代的“节日”。

翻看最新的一本时尚杂志,让我惊讶的是,卷首语的题目是《不吃饭会饿瘦的,不读书呢?》,全文竟无关购物。作为一个读书版的编辑,我很惭愧,因为我的“双11”购物清单里,吃穿玩乐都有,独独没有书。

购物与读书并非悖论。比如说,张爱玲,她就好穿戴,书也没少读。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自然是一种温润之美,不过这种美怕不是一两本书读得出来的。而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却能让人瞬间变样。

我的一个朋友,好读书不好打扮,过去不上商店也从不网购,一年到头为了应对气温变化买一两次衣服,更别说护肤了。从乔伊夫到王小波,从司马迁到张嘉佳,真是啥书都看了,与人相亲却回回失败。一天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吃穿用都换成了名牌货,没过多久,就找到如意郎君嫁了。她和我说,没个好模样,谁会在意你读过多少书呢?

记得“双11”刚兴起时,我还在上学。那一年,我只买了20多本书,各种拼单,省了一大笔钱,兴奋了很久。同学们也各自买了很多书。以至于几天后,快递小哥抱怨,一天给我们一个学校的学生送了8车书,累得腿都要折了。

如今再见面,女生们的话题依旧是买买买,但大多是化妆品、包包鞋子、奶粉尿不湿之类,谁还会关心谁在读什么书呢?“有那时间,好好捯饬下自己多好,毕竟这是个看脸的时代”。

而那个朋友还是常常读书。敷面膜的时候,依旧手不释卷。我觉得她很美,不仅是漂亮。

有人说,没空读书。我尝试过在网上找件打底衫,竟花了一整晚,有这个时间,读上几十页书绰绰有余吧。

在高压力高工作强度的时代里,我们为了什么如此拼命?必然有伟大的理想,但为了更好地生活,温饱后,我们穿得好些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只有外在的追求,终究是空虚的。总有一天,你的爱马仕包包可能盛不下你内心没有方向的欲望,你的阿玛尼外套可能温暖不了你冷漠的心灵。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而这份高贵却又是再多的钱也难企及的。

同样,阅读带给人的美丽与光芒,也不是买补药、买名牌、买化妆品能替代的,即使科技昌明,打针动刀,也整不出“书卷气”。除了买买买,读书也会让人变美,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同时选择外表光鲜,内心丰富。

读书和购物,原本就并行不悖。只是物质的诱惑太多太大,一时间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的精力都在这上耗费殆尽,我们不读书,因为那不能在短时间里让我们看起来高人一等,我们不读书,因为我们步履匆匆没时间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更需要“看起来很美”而非真的内心充实、灵魂安妥。

据预测,“双11”期间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7.6亿件。这里面会有你我的一本书吗?

根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价格便宜是选择网购的首因。网购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习惯,七成以上用户因网购减少外出购物次数。此外,网购对促进居民消费作用明显。使用网购后,49.3%的用户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用户增加了消费支出,48.4%的网购用户称会提高网购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每日游荡于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秒拍、购物。周而复始,乐此不疲。看似货比三家精打细算,实际上买回了大量没有用或用不着的物品,造成大量时间、金钱的浪费。这类购物狂在冷静之后也会有痛定思痛、剁手明志的冲动,但购物瘾一犯又把决心忘得一干二净。

有分析指出,作为消费者对于一些特别实惠的营销方式是无法抗拒的,更多的消费者是受价格驱动而选择与购买。有一项调查印证,在抢购者中,认为“不买就亏了”的占40.7%,“随便看看、想买就买”的占25.2%,“满足消费欲望”的占19.3%,“追赶潮流”的占13.3%。看来非为所需而购物的大有人在。

网络抢购弊端丛生。如“巨大折扣”背后的质量失守,因怕下架只顾抢购,结果到手后发现第二天降价仍在进行时。商家促销,无非是将消费者当成孩子来哄,比如“错过一天,要等一年”这样的口号,难免对消费者的取舍产生很大的引诱性。《2015中国网购用户调查报告》称,超七成消费者遇到商品质量问题。广东省质监局发布的2014年电商产品质监抽查结果,不合格发现率达30 .7%。经梳理发现,“产品不符合标准”是剁手族与卖家对簿公堂的主因,占近四成,正应了“萝卜快了不洗泥”这句老话。

与物质短缺的年代相比,现在人们的需求多能得到满足,甚至往往是旧的未去,新的又来。手机型号必是最新款,衣服首饰必是最时尚,“新消费主义”成为一些人的追捧。这是电商刺激“剁手”族们狂发购物瘾的理念诱因。不知不觉中,人们购买的不在是使用价值,而是一种满足感。整日淘来淘去,隔三差五就有物流上门送邮包。家里东一堆,西一堆,都是网上买来的。有不少商品,物也美,价也廉,这是没啥说的。东西是好,但就是用不着。

家中的物件,恐怕有些是一辈子也用不着的闲物。而有些该用的,亦未必用得上。原因是当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了——想不起来放到哪里。偶尔在家里扒扒箱底,会有惊喜的发现,原来自家还有这个东西。因为当初买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新鲜感一过,自然就弃之不顾了,久而久之,便被遗忘。

过去,我们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劳节俭;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样需要勤劳节俭。物资匮乏的年代,节衣缩食是俭;物资富足的当今,物尽其用就是俭。所谓持家有方,应包括家无闲物,物尽其用。必须的,应购尽购;多余或无用的,任其物美价廉,也可不购。网购使49.3%的用户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数量,53.7%的用户增加了消费支出,这“增加”的部分,如果买的是用不着的商品,就属于浪费型购物,理应反思自戒。

中华民族具有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这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该丢掉的崇高品格。很有必要从每个“剁手族”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努力营造节约光荣、过度消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都节俭了,社会就不会滋生狂购滥购之风。

先涨价然后再做特价,这是此前大促中不少商家的伎俩。而今年的双11,这样先涨价后降价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记者通过可以对比历史价格的网络工具,随机挑选了京东、天猫的50件商品发现,价格较往常并没有明显上升,基本保持平稳,而如果按照商家承诺的双11特价、可使用优惠券等信息,大部分商品确实可以较往常便宜一些。(详见11月10日《北京日报》报道)

近几年来,中国电商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双11”为节点的重大节庆活动,而阿里巴巴则成了销售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其交易额年年暴涨。其中,2013年双11全天交易额362亿元,2014年全天交易额高达571亿元,今年则有望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如今,电商已经深入渗透到各行各业了,与人们的吃穿住用行息息相关。由于电商经营成本远低于传统实体店,因此,低价策略一直是电商瓜分实体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可以说,低价已经成了电商的行业性标签了。

但是,纵观之前的双11节庆,不少电商常常采用先涨后降,制造虚假降价或夸大降价幅度的方式刺激消费,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利润水平。这种促销方式虽然能够让消费者短期内享受到购物的“狂欢”,但当他们察觉上当后,往往会作出退货等强烈的抵制方式,进而使虚假降价的电商无法从中获利。在网购行业越来越发达的当下,电商价格也越来越透明,加上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经常会主动通过多种渠道搜索价格信息,很容易就能发现产品的原有价格。因此,电商通过产品价格先涨后降的方式促销,难度也越来越大,效果则越来越差。如今,电商行业不再热衷于先涨后降的价格游戏了,可谓是明智之举。

虽然今年双11电商促销少了一些往年的虚假繁荣,甚至可能短期内会产生销售额增长较为缓慢的阵痛现象。但是,我相信电商的买卖纠纷和退货率也会跟着相应下降。在我看来,如果电商平台能够加强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不仅不会出现销量下滑,还会有效提升老顾客重复购买率,并吸引到更多的新顾客,具体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电商平台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对产品信息的介绍,使消费者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详尽地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并帮助顾客提供购物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充分地享受到双11促销优惠政策的福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购物过程体验,从而有效促进销量提升。

其次,电商平台在顾客下完订单后,要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将货物发送给客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做好货物发送情况抽查工作,督促物流企业如期送货上门,并确保物流质量。客户如果收到货物后,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不满,电商要及时给予满意的答复,并严格履行合同约定,协助其通过无条件退货等方式实现维权,避免纠纷升级。

最后,电商平台要在实现有效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降低价格,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电商还应该注重自身品牌形象的打造,使之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目前,中国电商行业同质化较为严重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电商平台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获取忠诚度较高的客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造富有个性的品牌形象,进而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取更高的产品溢价。

又是一年“双十一”!从创造一个消费时点到逐步演变成一种商业消费模式,“双十一”既是成功的创业实践,又彰显出宝贵的创新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中,让“双十一”孕育的创新精神延续、升华,对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做大消费、拉动发展作用巨大。

“双十一”从无到有,直至成为“购物狂欢节”,其发展历程,本就是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产物。背后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它深刻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购用户已达4亿多,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超1.6万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1.4%。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无疑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双十一”的兴起,同样助推营销、物流、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创新。以物流业为例,短时间内巨大的网购规模,倒逼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过去4年里,中国快递业年均增幅在50%以上,今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如此庞大的物流体系,决定了快递业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去送货,必须不断创新,通过大数据的连接和社会化协同来进一步提升效率。

作为经济新动力的代表,随着发展的深入,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以“双十一”为例,先提价后打折、有价无货、刷单等问题,已成为消费痛点,而对这些痛点的“诊疗”也蕴藏着创新创业的新机遇。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将为更多创业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双十一”犹如一扇窗,展示出电商对实体经济以及创业创新的带动能力。要想不断拓展网络经济空间,还需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立法保障市场规范。走过7年的“双十一”,与其争论是否能延续一日消费的奇迹,还不如多想想如何让它所孕育的创业创新精神发扬光大。

(新华社记者郑昕、刘怀丕)

记者近日采访了100名山东青岛市民,其中有11名市民承认是“剁手族”,他们今年“双11”的网购预算平均超万元。11人中有9人经常因网购跟家人争吵,6人表示购物后会感觉后悔,但购物时却管不住自己。

在消费社会,网购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将网络、快递联结在一起的电子商务,网购具有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强劲生命力。网购既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提供给消费者前所未有的选购权,又满足了老百姓对效率和速度的严苛要求,更为关键的是,网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比较优势,让消费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折扣与优惠。

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让老百姓有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让“双11”成为一个购物狂欢节。然而,对网购的过度迷恋,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空间挤压和交往异化。对工具理性的过度推崇,对信息技术的过度迷恋,往往会扭曲价值观,造成人们的角色冲突和行为偏差。“剁手族”身不由己、欲罢不能的背后,也有着节日狂欢的爱与痛。

在经济学“理性人”思维深入社会肌理的当下,“网购达人”往往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网购是以最小代价来获取最大收益的划算买卖,是精明之举,是最佳理性选择。殊不知,看似理性的行为背后,往往隐伏着非理性的因子。由非理性、无节制的网购不仅带来经济损失,也引发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层出不穷,让许多人承受着“网购之痛”。

在理想的模型中,人们要实现最佳选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完全、充分的信息,二是科学、严谨的分析和判断。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真假难辨、是非难断,五花八门的广告营销,“乱花渐欲迷人眼”,消费者往往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作出购物选择。更进一步说,即使消费者掌握了充分信息,也可能受生活经历、消费旨趣、性格偏好等个性因素的影响,作出非理性的消费选择。

不论是让人购买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还是让人长时间地沉湎于网络、影响现实生活和社交,抑或是过多地消耗精力和体力、影响健康,“网购强迫症”的种种弊端,不断警醒和提示着我们——塑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量入为出的节制消费观念,已经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网购既有显性的正功能,又有隐性的负功能。面对“网购强迫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地进行“棒杀”,而是应该丰富休闲娱乐方式,增强面对面交往和户外活动;既享受现代科技的便利,又规避其不良影响,才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美好。只有这样,“剁手族”才会走出网购的禁锢。

一年一度的“双11”再度来临,互联网上满屏广告,又有“双11全球狂欢节”、“双11晚会”之类的名目,这是购物的日子,也是年轻人的狂欢。

过去,很多人视“双11”是商家制造的一个噱头,无足道哉。但近两年来,它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级现象。“双11”不只是购物,而且正在融入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成为一种新民俗。

“双11”是中国式创新的一个案例。说它是“中国式”的,是因为11月11日既不是中国传统节令,亦非圣诞式洋节,而是中国年轻人的“游戏之作”。精明的电商平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经过一番发掘和推广,“双11”融合购物与狂欢两大主题,起自草根而汇成不可阻挡之势。2014年的“双11”,光阿里巴巴就取得570多亿元的销售业绩。

个中成功是互联网思维的胜利,本质是对市场构成要素的创新与重组。人的需求与企业的供给并非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高明的企业会激发人的新需求并提供新供给。比如手表过去是报时的,后来手机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但瑞士手表以其时尚价值坚守市场,苹果则向手表的形式注入互联网的丰富内容,创新出全新概念的互联网手表。新需求内在于人性,关键还是在于新供给。

中国长期津津乐道于后发优势,现在已提出要打造我们的“先发优势”,实现引领型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打造先发优势、实现引领型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现在电子商务在国内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付和发达国家比也并不落后,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对此我们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把它们推向世界,充分地化“先发优势”为竞争优势,并转化为市场收益。

以“双11”为代表的网络购物,几年来,从一种消费模式更新,成为一种经济新业态,一种生活方式,继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想象力带来无限创造可能的证明,从0到1,从无到有。如今,它不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超越了一家企业,一种商业形态,大有趋势成为经济行为模式统计的一个新标准,中国带给世界的商业开拓的一种新境界,制造轻松和娱乐的一种新文化。这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家的创造,值得人们的致敬。

以马云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受到世界政商两界精英的尊重和青睐,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也不应作庸俗化的理解。工业革命以来,许多企业家被认定为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我们现在能产生这样的企业家,可以说是国家荣耀。企业当然需要批判和监督,但绝不能把企业家简单等同于逐利者,把企业创造看作无聊噱头。

“双11”或许不是完美的,但一步步走来,内涵更丰富,更具文化价值意味,确实称得上是对创新发展的证明和启示,让后来者对创新更具信心,为实现引领型发展展示了更大可能。

【众多过往依赖于外贸出口的制造型企业,回归国内市场总会遭遇双重障碍,也即过多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品牌塑造所需的时间、费用。“双十一”所代表的电商平台,让制造型厂家得以缩短与消费者无缝对接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双十一”已然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节日之一。这个由阿里巴巴率先推出、众多电商巨头跟进的节日,所创造的巨量消费令人惊叹。今年的“双十一”,更是创造了诸多“第一”。

而这两天,有关“双十一”带给中国经济的意义几何,也在学界和业界引发热议。在笔者看来,“双十一”不止于漂亮的包装、全民狂欢下的天量消费,更是对“中国制造命题”的某种解答与破题。

中国制造的最大命题是什么?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近日说:是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国制造为何不能造出好马桶”。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命题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酒香就怕巷子深。比如之前有中国马桶制造厂家不服气地说,自家整体质量不亚于日本马桶。甚至很多日本马桶都是MADE IN CHINA,只不过贴了日本牌子。另一种就是酒不够香,厂家也想升级产品,但苦于缺乏资金,人才和市场销售瓶颈。

这恐怕也是中国经济身处“爬坡”拐点时,最需要破解的“制造命题”。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要迎接“制造4.0”,在当下投资、外贸、消费三驾马车中,过往依赖于水漫金山的粗放型投资模式几乎走到了尽头,外贸出口则面临着原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唯有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前行的新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608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在此其中,全国网上零售额为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两组数据的对比显示,实体商品网上销售的增长速度一枝独秀。中国制造与电商结合,可以占领更广阔的蓝海,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双十一”恰恰是中国制造市场竞争力的集体检阅,也是国内消费市场潜力的又一次大释放。所有参与其中的中国产品,都必须在产品质量、销售价格、品牌推广等方面做到优势最大化,争夺网购达人们的鼠标点击。这其实就考验着中国制造更多的内在——产品质量所指向的技术研发与转化程度、生产过程的优良工艺和技能人才保障,以及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推出性价比最符合消费者需求、同时也能确保自身合理利润的品类。

“双十一”正倒逼中国制造苦练内功,因为网络无边界。一款中国马桶与日本造马桶有可能会在“双十一”中同台竞技,有助于中国马桶厂家看懂日本造马桶在产品精细化制造、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上的长处所在。通过面对面的学习,中国马桶才能不断升级。

在外需不断减弱、针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多之时,已经具备相当消费能力的内需将会是制造业的更大市场。然而,众多过往依赖于外贸出口的制造型企业,回归国内市场总会遭遇双重障碍,也即过多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品牌塑造所需的时间、费用。“双十一”所代表的电商平台,让制造型厂家得以缩短与消费者无缝对接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巨大的流量入口、以及“双十一”已经塑造的节日文化,帮助参与其中的厂商获得品牌背书。只要价格和产品捕捉到受众痛点,就能迅速出单。

“双十一”带给中国制造的,是平台有了,旺盛的市场需求摆在那里,品牌塑造的成本大为降低,其他就看制造厂家是否能拿出真本事了。

□张一平(财经评论人)

面对天猫、京东两家大型电商平台的对垒,木林森被激怒了,它最终选择站在天猫这边——从这家体量不太大的鞋类品牌发表公开信,质问京东永久性关店开始,2015年“双十一”网上零售大战显然升级了。(11月8日《经济观察报》)

从没有哪年,“剁手节”里会弥漫如此烈性的火药味。有关“单身汪”的调侃、有关“推迟发工资为员工省钱”的幽默,似乎都没能冲淡这一个月来你来我往的过招。从天猫的“万店同庆”到京东的“品商”概念,从“双十一春晚”到“京喜夜晚会”,从京东实名“小报告”到总局考察阿里……用业界的话说,“天猫、京东等输不起,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疏忽不起,消费作为中国经济下行期的引擎更熄火不起”。

是非对错的口水仗,最终还是归于真金白银的流量与交易来定义“胜者为王”。今年的“双11”,皆大欢喜的偶像剧,转型成了风云激荡的纪录片。起承转合之间,是中国市场的微妙转身在起作用。一则,如同微博到微信的兴趣点迁移一样,电商格局之变的身后,是电商模式的裂变。当前我国4G手机用户数量突破3亿,预计今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到10亿。深度依赖PC端的电商,正在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而呈现出碎片化、去通道化、社交化的新特点。社交电商,在以“京腾计划”等为例的实践中,正在摸索自己的新路。眼下的“双11”,便是初试牛刀的年度性契机。

二则,电商迟早要结束“放水养鱼”的野蛮生长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网上零售市场,电子商务收入达439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GDP值的7%。如何在产业勃兴中找到自己的话语权与规则权,这是电商巨头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今年,工商总局、发改委等部门联手给电商上紧箍咒:9月,下发了《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不久前,又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在“双11”等重大竞争中确立电商领域的公序良俗,这是“带头大哥”都想去做的大事。

此外,中国正在进入消费时代,经济的再平衡已经发生。用马云的话说,“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内需时代”。同时要看到的是,比如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与之对应的,是下面这组令人稍微宽慰的数字:在这个6.9%当中,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出0.2百分点;消费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也达到58.4%,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51.2%。刚刚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则提出,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在这些背景之下,发挥电商等对内需提振的支撑线作用,意义远不是阿里或京东的账单问题那么简单。

“老板若是真的强,头条何须老板娘。”在电商之战的真相与绯闻之间,其实还有太多严肃意义上的价值链接。有数据称,2014年有3.5亿人在阿里平台上购物,光是“双11”当天,日访问量就达到3亿人次。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语境下,这些信息与信号,足以在数据共享的理念下,成为中国消费版图的“高精素描”。于此而言,“双11”这场战役,既关乎利润与市场,更关切信心与存在感。长远来说,亦是电商铺路与构图的生命线。

【“双十一”不是行政命令所推动的,也不是某个企业所能垄断的,而是市场自由意志的结果,不管你否定还是肯定,它都在那里。】

“双十一”网购节自诞生以来就屡有争议,今年这种争议在所谓电商“互撕”中得到持续。日前还有业内人士撰文质疑:我们真的还需要“双十一”吗?文中肯定了“双十一”的互联网启蒙意义,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今天的双十一“已落入了新时期的旧窠臼”,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一时间引发不小争论。

客观而言,反映“双十一”某些现有弊端的很多声音不乏道理,但能否以此作为“双十一”该终结的理由,则是存疑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即便不考虑各种高大上的因素与背景,“双十一”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它不是行政命令所推动的,也不是某个企业所能垄断的,而是市场自由意志的结果,不管你否定还是肯定,它都在那里,热闹而喧嚣地在那里。

先不说“双十一”的历史使命并未终结,就算“双十一”已经丧失掉大部分积极的意义,这也不能成为其终结的理由。“双十一”以前被称为“光棍节”,现在则被称为“购物狂欢节”,共同点是都有一个节字,对民众来说,节日就是伴生着快乐喜庆氛围的,快乐本身就是意义,也是生活的本质,这也是“双十一”难以终结的本质理由,与快乐相比,什么破纪录、启蒙意义、拉动消费等都是很功利的解读。

购物节并非中国独有,在国外也有“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后者就是一个历史比“双十一”还悠久的网购节,这一天电商和网民也热热闹闹地凑趣。美国著名消费者行为学家约瑟夫·塞尔吉从“消费者幸福”的角度描绘这种购物狂欢状态,在特点时间点的购物节日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会产生一种期待,只有完成下单,消费者的幸福感才能达到峰值。幸福来自购物本身,而非“占便宜”,这也是为什么“双十一”销售额能越来越大的原动力。

“双十一”至今已经兴起了七年,七周年之际,相关质疑或许可成为一个客观审视“双十一”意义的契机。除了增加了国民整体快乐感之外,中国今天已成为全球网购最为活跃的标杆市场,“光棍节”居功阙伟,完全可以被写进当代中国的商业史卷之中。它还在实实在在地促进内需,刺激消费,光棍节不是个消费的零和游戏,就像黄金周不是旅游的零和游戏一样。

时下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窗口期,转型的方向之一就是从投资主导转为消费主导。而今接上了“互联网 ”端口的网购,已然成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新亮点。“双十一”作为商家网上集中促销、网民“抢购”狂欢的节点,数以百亿计的交易体量,也成了我国出口减弱、投资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实现经济再平衡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就生命力而言,春晚至今已繁荣三十二年,“双十一”寿命也不会太短,它还远未到完成历史使命的时刻,七年来“双十一”一直在发展,其影响力甚至开始走出国门,在北美一些当地电商网站针对华人圈自发地组织了海外版“双十一”,而中国本土网站更是把跨境电商作为主打,美国纽交所(NYSE)还将在北京“水立方”专为“双十一”举行远程开市敲钟仪式。

可以肯定,如果“双十一网购节”概念被成功输出到境外,这将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新经济输出成功案例。而全球网购狂欢节的掀起,也反映出中国消费信心的崛起,一个不景气的经济肯定无法爆出这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