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3·15”,神州大地上积攒了一年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产品,也像往年一样,将在央视“3·15”晚会上被拉出来“游街示众”。

央视“3·15”晚会,虽与举国同庆的春晚相比,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差了许多。但是从1991年第一届央视“3·15”晚会至今,这台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主题,每年都有猛料曝出的节目,关注度正逐年提升,与陷入“鸡肋”境地的春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节目尚未开播,坊间又在猜测今年“中枪”会是哪家“豪门”,从目前曝光的节目内容来看,都是一些消费者维权的热点领域,具体是哪家企业,哪种产品“光荣上榜”,大家姑且稍安勿躁。俗话说得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些坑蒙欺骗的企业,纵使手段再高明,总有露出马脚的那一天,今晚,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人们对央视“3·15”晚会的关注,其实也是维权意识增强的体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山寨横行,假货泛滥,消费者权益屡被侵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一点点成长,加上保护消费权益的各项法规逐渐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强,在城市里,公然制假贩假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普法宣传不够,执法力度不强,消费者的权益正遭受严重侵犯。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山寨食品充斥,假冒伪劣产品公然贩卖,成为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重灾区。

“康帅傅”、“蒙午”、“伊俐”、“脉劫”……看看这些“很山寨”名字,就算是瞪圆了眼睛,也很容易中招。今年春节回家,就不止一次被这些“高仿货”所伤,从而也有幸见识到了无德商家是多么有恃无恐。

最经典的是某大品牌的啤酒,各个商店几乎都有卖,家家户户都用来招待客人。可是一问价钱就傻眼了,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包装,城里的大超市售价接近90元,在老家只卖一半的价钱,再品味道,那叫一个假的离谱。然而,就是这样的产品,却在市场上公然叫卖,且大有销路。村民们足不出户,难以辨真伪也就罢了,执法部门难道一样懵懂?

希望央视“3·15”晚会的策划者能看到这些,关注消费者权益,别忘了农村地区。对待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厂商,既要“打老虎”,也要“拍苍蝇”,大企业小作坊一个不能放过,城市农村两面出击,将维护消费者权益进行到底。

米饭桶上的时间被更改。(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近日,有媒体暗访北京几个吉野家连锁店发现,有的店餐具未按要求清洗、消毒;有的店在米饭过了要求的废弃时间后,被人为更改出锅和废弃时间,致使废弃米饭重新上桌;有的店员工,平时就是用汤碗直接喝水,然后未再清洗,就被盛放上汤,直接端给了顾客,店内的碗具、筷子、托盘也未按要求清洗、消毒……种种乱象,让人大跌眼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公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广大餐饮商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作为一家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居然存在的餐具基本不消毒、废弃米饭重上桌等诸多问题,真不知吉野家自我标榜的“良心品质”究竟何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任何商家来说,追逐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恪守诚信、本分经营。如果只是鼠目寸光,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的权益,那么丧失的不仅是诚信的品质,也是做人应有的起码良心。

媒体记者曝出的问题,也许只是个案,不代表所有吉野家分店都如此糟糕。但对于曝出的这些问题,吉野家应尽快作出回应,并尽快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和相关整改措施。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要跟进调查,坚决依法查处,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如期而至。这些年,小到一件衣服,大到住房,侵害消费者的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地沟油”、“三氯氰胺”、“人造鱼翅”等民众“舌尖上”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夸大药物治疗效果,保健品被捧作“灵丹妙药”等网络购物、电视购物也成了投诉热点……消费者的安全感屡受打击。

每年到了“3·15”这一天,央视有打假“曝光台”,地方的工商、质检、食品、公安等部门也会联合开展大规模的“打假”活动,一些新闻媒体也会大量报道有关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仿佛一夜之间,“3·15”让消费者走进了“春天里”。

诚然,这些集中行动和新闻媒体的曝光,对于清除民众身边的“害群之马”,挽回消费者的损失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样的“春雷行动”过了“3·15”这天后,媒体呼吁的声音往往不再那么“响亮”,相关职能部门对黑心企业和商家的打击力度很可能减弱,一些消费者不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3·15”理直气壮,“3·16”忍气吞声。

其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仅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讨回说法、讨回公道、讨回损失的渠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这种渠道时刻畅通,并建立健全消费者维权制度,始终对不法企业和商家以“高压态势”,最终形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网”。同时,让这张网一年365天不间断地运行。

对于消费者而言,“3·15”这一天很重要,但“3·15”之外的每一天更为重要。如果每一天都是“3·15”,如果打击不法企业的力度能够“365天如一日”,如果维权制度再完善一些,或许消费者放心购物、轻松维权才能真正走进“春天里”。

今天是3月15日,消费者的节日。

节日应该是开心的事情,载歌载舞,身心欢愉。但“消费者权益日”,却是个特殊的日子,提心吊胆,惊心动魄。央视的3?15晚会已经成了“春晚”一样的民俗,不同的是无良商家的名号与卑劣手段,相同的是瞠目结舌的讶异、及公众对相关市场的失望或绝望。权益与权力的纠结,利润与底线的纠葛,秩序与监管的亲疏……在这一天,缤纷上演。

已经有些“内幕”,在为今天的情绪提早预热:譬如电信运营中的资费问题。以中国移动在香港地区推出的一组68港元套餐为例。香港地区用户每个月仅需68港元(约合人民币55元),就能享受到1600分钟通话、10000条短信以及无限上网流量等服务,而且本地Wi-Fi免费。作为对比,中国移动在内地推出的58元3G套餐,则内含每月的本地通话为350分钟,数据流量仅为10MB(各地有所不同),短信则单独收费。再譬如建筑行业的质量悬疑。媒体曝光了华润集团深圳建楼使用大量海砂,海砂中超标的氯离子将严重腐蚀建筑中的钢筋甚至倒塌,目前楼房楼板开裂、墙体裂缝等问题严重,每逢雨天渗水不止。这样的“海砂危楼”在深圳比比皆是,无良开发商之所以选择“海砂”做建筑混凝土,是因为它可以节省一半的成本。毫无悬念的是——今晚,还有更多骗局、陷阱和黑幕将被揭开,一年等一回的维权大戏也会随之登场。

任何一家媒体,从来就不是拯救市场公平与正义的超人。达芬奇的眼泪、网秦的“公关”、缩水宽带的纹丝不动……“惊天大曝”换得的也只是真相大白的悲愤与惊悚而已。一方面,市场秩序的纹理,不会因为曝光的层级而改变,何况,从边际效应的角度看,曝光而不被“打死”的多了,自然也就死猪不怕开水烫,奈之若何?另一方面,消费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一天的曝光逆转不了交易双方的权责格局,曝光只是过过嘴瘾,权益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关键还得看维权部门的“起而行之”——很遗憾,这是一个悖论:维权的力量真要是被制度激活了,那么,3?15这天的好戏如何能如期上演?而既然3?15已经披露了无下限的不堪,你还能指望失职渎职的相关部门会大彻大悟、立地成佛?

市场上的事情,一旦弄成煽情的行为艺术,就必然离靠谱的规则越来越远。但这又不能怪消费者,权益受侵害、心理受伤了,若还不能艺术化哭喊两声,岂不是要委屈死?而3?15似乎就成了这样一个节日:消协在炮轰、媒体在曝光、消费者在骂娘,一旦日历翻过去,一切又风平浪静。

今天的我们,期待3?15、又害怕3?15。期待是因为寻找真相的需求,害怕是因为千疮百孔的折磨。道理已经说尽,好在还有明天。但愿每个3?15,以后都过得不再像恐怖片一样。如果364天都能当成3?15去过,这一天,何苦如此紧锣密鼓?

央视3.15曝光华润集团深圳建楼使用大量海砂,海砂中超标的氯离子将严重腐蚀建筑中的钢筋甚至倒塌,目前楼房楼板开裂、墙体裂缝等问题严重,每逢雨天渗水不止。这样的“海砂危楼”在深圳比比皆是,无良开发商之所以选择“海砂”做建筑混凝土,是因为它可以节省一半的成本。(3月14日 央视)

建筑安全,百年大计。但一些企业,为了攫取更多利润,违反有关规定,用海砂以次充好,建了很多危楼。这种见利忘义,置消费者的安危于不顾的行为,让人发指,必须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令人震惊的是,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当地人都见怪不怪。这就让人有疑问,此事几近众人皆知,当地政府监管部门难道不知道吗?知道而不查处,这是明显的失职渎职行为。建筑混凝土首选河砂,如果用海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海砂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满足要求后方可用于配制混凝土。但一些无良企业却使用不达标的海砂,明目张胆且底气十足,原因就是行业人士所说的,建筑工程的监理与监管部门对此熟视无睹。在工程验收与质量管理的环节,不会专门有人去严格检测或在意海砂中留存的丰富氯离子。

而据报道,企业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里都用不合格海砂。在市政工程中,企业提供的混凝土里,是使用比较可靠的海砂和水洗砂,质检肯定能过关。市政工程用合格产品,一方面可能是企业害怕政府单位,另一方面监管的会比较严。而反过来,民用建筑里却大量使用不合格海砂,这种对比,恰能说明,有关部门监管很不到位,甚至是厚此薄彼。

监管不管、不问、不查验,企业当然不怕、不惧、不担心,既然监管眼里都揉得了质量沙子,企业当然敢往楼里掺海砂。

海砂被滥用,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容易得。按照国家规定,海砂属于国家矿产资源,在没有获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开采海砂。但海砂在市场上却如此易得,原因就在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有很大的漏洞,执法船在,停止挖沙,执法船走,立即开采。老鼠猖獗,但猫却总打盹,从而导致偷挖、私挖海砂现象十分普遍。

建筑安全事关人身安全,容不得半点隐患。目前,除了要抓紧排查危楼,严查违法企业外,更要问责监管部门,对监管机制进行反思,做到让监管到位不缺位。同时,要加大源头治理,严打私挖乱采海砂的行为,规范海砂流通与交易。

又到一年“3.15”时,但凡这个时候电视荧屏上、众人的手机里,都有很多关于消费者权益的活动和信息。对于这些不请自来的厚爱,老百姓们大都已经不是太当一回事,毕竟这种应景式的提醒,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

笔者做了个试验,拨打了12315消费者热线,很快就有人接通,当笔者问及3月15日当天是否有消费者权益保障活动之时,该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是很清楚;笔者又问及当下热议的网购商品是否能得到当地消协的维权之时,答案是斩钉截铁的——“这个职责范围是发货者所在地的12315承接!”

对于这样的解释,笔者有不满意的成分。毕竟网络商务已经当下风头正劲的消费方式,而相关的投诉已经呈现高增长的势态,但是作为后续服务的工商管理和维权服务,怎还是囿于“打太极”的老套路中。这还是在消费者权益保障日前夕的解答,如果在平时,电话有没有人接恐怕都是个问题。

从全年的角度来看,3月15日的确是消费者的节日,很多被劣质商品、粗暴服务积压怨气的消费者选择在这一天“有仇报仇,有冤申冤”。而工商部门也似乎窥见了大家的心态,早就预案性的在当地城市中心位置摆好龙门阵,就等大家前来捧个人场,同时新闻媒体的长枪短炮也适时的在现场予以报道;而更精明的商家则完成了反围剿般的突袭,他们把3月15日包装成了和五一、国庆同等级别的促销时段,叫好又叫座。

“3.15”过后呢,恐怕只是众人各取所需之后的人走茶凉。而纵观当下消费者所面临的重重问题,和良性的市场次序依然有不小的距离。笔者看了下这两天的新闻热点,有深圳的海砂房质量堪忧、上海大众帕萨特汽车自燃者众……这些都赶上了3.15,接下来的口诛笔伐再所难免,然而关于这样的新闻,是不是去年、前年都以不同的版本上演呢?

单单个3月15日,并不能承受整顿市场之重任,但这天却又被人为的披上太多的光鲜亮丽。坊间流传着“‘3.15’晚会和春晚一样都是老百姓爱收看的节目”,而这一天被曝光的商家,有大名鼎鼎的国美电器、锦湖轮胎、依云矿泉水、美赞臣等,范围涵盖国内外,同时中国电信、招商银行等一些小伎俩也被揭开。看完晚会自然解气,可问题是来年为何这样那样的问题依然不断?

我们现在的市场监督行为,有时候更像是“打地鼠”式的执法,等到问题出现了,并且已经到了民怨颇大之时,相关的工商、税务、质检便倾巢出动,一顿犁庭扫穴之后,不良商家举手投降。然而这种被动执法的后续效果如何,恐怕老百姓心中都跟明镜似的。

事情还是有好的转向,这次全国两会中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就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条。该部门的组建,显然就是针对百姓呼声很高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进行的对症下药,而以往的“13个部门管不好一盒奶”的黑色幽默,也许会成为历史。对于这样的改变,比起“年年岁岁花相似”的“3.15”来说,更值得百姓期待。

其实笔者在这不是刻意去贬低3.15的价值,作为世界性的公益日,这一天是值得关注的。但是靠“毕其功于一日”来把问题浓缩,显然是不行的。当下国内消费市场并不旺盛,这和部分无良商家的存在有着一定关系,所以说把消费者权益的概念不单一化、节日化,而是当成功课每天都在认真做,那将绝对是国家、群众之福祉。

本网评论热词:315消费维权

央视3·15曝光华润集团深圳建楼使用大量海砂,海砂中超标的氯离子将严重腐蚀建筑中的钢筋甚至使楼房倒塌,目前楼房楼板开裂、墙体裂缝等问题严重,每逢雨天渗水不止。这样的“海砂危楼”在深圳比比皆是,无良开发商之所以选

择“海砂”做建筑混凝土,是因为它可以节省一半的成本。

造房子,建筑材料质量至关重要。面对河砂的高昂成本,选择海砂就成为必然的趋利答案。海砂中超标的氯离子含量将严重腐蚀建筑中的钢筋,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国家早已出台的《关于严格建筑用海砂管理的意见》规定很详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一纸空文。

“海砂危楼”充满着凶险,虽然刚开始看不出来,但实质上却是“种”下了“癌”细胞,其结果必然是“短命”,可与此相对应的是房价畸高。花高价却购买了劣质产品,有时候还根本没有选择余地。这是很可悲的事。监管“海市蜃楼”,才有“海砂危楼”比比皆是,别等天灾来检验,我们才知道“海砂危楼”的不堪一击。住在“危楼”之中,该是多么恐惧的事。

我们拥有一个牢固的房子,究竟有多难?

今天,2013年3月15日,我们依旧需要重温一些常识,“3.15”本名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它最先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今天,2013年3月15日,我们仍然需要不停追问:社会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3.15”?作为一种看得见的事实,获得一个凯旋的“3.15”是容易的。在这一天,总有一些久病难医的消费沉疴,总有一些平日里或大行其道、或隐秘存在的霸王条款要被揪出,进而公示于众;总有一些不法的企业或生产者因为被揭露,将要承担商业道德缺失的惩处代价。摄像机下,电视屏幕中,新闻报道中,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似乎显得格外容易,而监督的打击也格外具有威慑力。

我们不否定有关部门为3.15当天作为的努力,在这个消费遭遇着巨大信任危机的年代,消费者真的太需要如此一次成功的生产潜规则揭露,或者是一次有力度的消费者权益维护行动,来获得“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秩序信心。但这个日子里的惩戒与曝光愈是喧嚣,维权特例愈是能够轻易解决,是否正映照了日常个体琐碎权益无法轻易获取的无奈?我们或许凯旋在了“3.15”,但一样失意于“权益日”。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3.15”?能够重新恢复消费信心的“3.15”当然不可或缺,同时,在凯旋与失意之外,它更应该成为某种不能忘却的纪念,以提醒与推进消费者权益长期维护机制的进步,让无良企业提心吊胆绝不应止于“3.15”。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当下最闹心与无力的,可能依旧在于日常有效维权力量与渠道的相对不足。客观说来,当前的相关消费管理法规是齐备的,问题还是由于分段管理的弊端,使各个监管者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此种状态必须被纠偏。当下国务院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正是针对此进行的管理职能转变。希望这样的顶层设计能带来消费领域更多管理状态的改变,使维护消费者权益常态化。

我们每一个人,无法不成为经济社会里的消费者。“3.15”是个需要谈一谈权利的日子,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褪除纠结于“3.15”之上的万千爱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差距,我们必须从“3.15”再出发,让消费者权益可保护成为一种常态。